• 会员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祝酒辞。通过从酒的起源到祝酒辞的兴起、发展、演变,乃至最后成型,对祝酒辞进行了全方位阐述,希望读者了解祝酒辞的“前世今生”,并对酒文化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此外,还遴选出数百例题材丰富的祝酒实例。下篇为红白喜事致辞。书中对红白喜事的礼俗和红白喜事致辞的特色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同样选取了诸如婚礼、生日、节日、会议、商务庆典、送行、就职、升迁、升学、乔迁等多种不同场景的案例供
    文化交流49.8万字
    6.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本书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文化交流15万字
    6.4万人气
  • 免费
    《小源荐书》是QQ阅读旗下一档荐书节目,除了小编为大家推荐优质书籍之外,还有小源热线、脑洞大开猜猜猜等精彩互动环节。
    文化交流178字
    4.2万人气
  • 会员
    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完全可以套用20世纪初年梁启超的形象概括的:秦以前为“中国之中国”,汉至宋为“亚洲之中国”,明末至今为“世界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的交流是一种真正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在近现代与当代尤为广泛与深入,不但内容更为丰富,时代现实感也更强。加之以往的研究多侧重近现代以前的研究,硕果累累,内容也日渐为大众熟悉,一部新的交流史理当厚今薄古,将重心放在“世界
    文化交流18.3万字
    3.8万人气
  • 赵汀阳是中国最好的哲学家之一,阿兰·乐比雄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欧洲跨文化研究院主席,两人多年前在卢浮宫的一次对话,促成了本书的诞生。在这本通信集中,两位作者以跨文化论辩的形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一神论形塑的西方思想模式及其对现代性的影响,并延伸探讨了中西文化从分化到融合的可能性。一神论是关于世界、生活和历史的最具诗意的传统解读之一,但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一神论和普遍主义的结合对文化多样性越来越是一
    文化交流11.6万字
    3.7万人气
  • 免费
    《星闻联播》是QQ阅读旗下一档明星访谈节目,曾邀请到秦海璐、雷佳音、翟天临、马克、乔振宇等知名演员。
    文化交流166字
    3.1万人气
  • 会员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文化交流12万字
    2.9万人气
  • 免费
    《作家访谈》是QQ阅读旗下一档访谈节目,曾邀请到江南、马伯庸、美女变大树、关河五十州等知名作家。
    文化交流157字
    2.7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从译者与作者对等角度,对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及史传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语文学代表作的英语书写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厘清英语世界重要汉学家的翻译动机、选材标准、移译理念、翻译策略、存在问题及副文本的贡献和导向,厘清其在归化和异化间的平衡轨迹及深层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文化在域外的传播机制和不同时代域外读者的文化旨趣、文化追求和文化消费,更有效地讲述中国故事,
    文化交流35.7万字
    2.6万人气
  • 会员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从文化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分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观、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跨文化沟通影响力与说服力以及跨文化沟通创新与实践四个部分进行详述。开篇导入跨文化沟通的界定、特点、应用场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继而阐释语言障碍、沟通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和文化心理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解析跨文化过程中的影响、说服、对话、沟通、冲突等,
    文化交流21.4万字
    2.6万人气
  • 会员
    中西文明交流史研究典范之作,全面探索中意2500年交往史,全景展现中西文明互鉴的历史画卷中国和意大利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摇篮,两国间的交往也岁月绵长。这是一部全面探索意中关系史的名著,横跨两千多年,介绍了从古罗马时期到1911年间中国和意大利交往的历程,追溯了两国关系史上的突出阶段,呈现了两国思想和文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重点分析了两国在彼此心目中形象的变迁,对两国交往过程中最
    文化交流19.4万字
    2.4万人气
  • 会员
    本书将黄檗文化界定为发源于福清,借助地方文化传承,在海上丝绸商路往来交流中形成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书中细致追溯了黄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生动梳理了以隐元为核心的黄檗禅僧与日本江户时代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经济、社会、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生活习俗以及极具文人精神品质的文学、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成就。全书通俗、形象地展现了黄檗文化作为中日两国友好交往桥梁的现实价值
    文化交流30.5万字
    2.4万人气
  • 会员
    本书是《犍陀罗文明史》的简本。《犍陀罗文明史》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的关注。但由于《犍陀罗文明史》比较厚重,且定价较高。故我们特别邀请《犍陀罗文明史》的两位作者在原书基础上精炼结构、压缩版面,将书中有关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犍陀罗文明与中华文明关系密切的内容整合成一个简本,方便广大读者阅读与购买。全书仍然采取四色印刷,整体风格与我店“图说”系列吻合。
    文化交流9.6万字
    2.4万人气
  • 会员
    《隋唐中日书籍交流史》:本书依据“书籍之路”理论,从多元的视角,以丰富的案例,构建中日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两宋时期汉籍东传日本论述稿》:本书第一次全面梳理了日本正仓院文书、天皇宸记、平安时期公家日记这三大史料群中所见汉籍书录,根据第一手资料忠实地还原出日本古代文人接受中国汉籍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孔子在日本》:本书从两个侧面对日本历史上的孔子形象进行研究。《中日汉籍关系论考》:本书通过剖析
    文化交流73.6万字
    2.3万人气
  • 会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统筹国际国内大局的重大发展倡议,文化构建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核心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包容,以及与沿线各国合作、互利共赢的思想。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21世纪国际社会共同期盼的目标。本书运用了多种调查研究方法,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统自身的传承与新变切入主题,着重梳理五年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文化构建及其成效。
    文化交流22.5万字
    2.3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和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全面梳理了1500-1800年间中国和欧洲早期相遇后在思想上交流与汇通,分别介绍欧洲文化、科技、宗教、哲学思想的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和哲学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全书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和欧洲早期的思想文化交流与融通,揭示了中国和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在相互影响下发生的,纠正了长期以来仅仅从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角度所得出的相关结论,在文明互鉴中说明了任何文化都无法独自成圣
    文化交流41.1万字
    2.2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从分析老干部工作现状和总结基本经验入手,时时把握对离退休干部的科学管理和亲情服务;处处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四就近”工作,探索校社共建养老服务工程;牢牢关注老年教育,办好第三年龄大学,加强老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等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论述。
    文化交流25万字
    2.2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依据“书籍之路”理论,从多元的视角,以丰富的案例,构建中日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全书共分10章,既从宏观上探讨“书籍之路”理论及其文明意蕴,又聚焦圣德太子、淡海三船、鉴真、圆仁、圆载等进行个案研究,发掘他们在中日书籍交流史上的相关史事。此外,本书还对日本入唐求书的举国体制及运作机制、古代书籍流通与国际货币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度研究。
    文化交流15.3万字
    2.2万人气
  • 会员
    本书立足于中国大力推进融媒体发展、提高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需要,对网络舆论的界定、网络格局的变迁、网络主体及其心理、网络舆论的载体等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案例对十年来媒介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网络舆论的不同特点、变化及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在总结当前中国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应对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基础上,探索了一系列对策研究,重点提出了“网上网下互动仪式链”的应对模式。本书既可以作为党政部门舆论应
    文化交流21.6万字
    2.2万人气
  • 会员
    到目前为止,榆林市共有十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民歌(传承人王向荣),陕北秧歌(传承人李增恒),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建领),榆林小曲(传承人王青、林玉碧),府谷二人台(传承人淡文珍),陕北跑驴(传承人张有万),清涧道情(传承人白明理),绥米唢呐(传承人汪世发、李岐山),横山老腰鼓(传承人李承元),绥德石雕(传承人鲍武文),白云山道教音乐(传承人张明贵)。本书是从对这十一个人的访谈切入,以他们的小传体
    文化交流13.7万字
    2.2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