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一个华北荆编专业村的考察
更新时间:2021-02-03 17:34:07 最新章节:致谢
书籍简介
已有村落共同体研究更多地从宗族、信仰、农耕合作、水利、防卫、文化娱乐等要素出发,探讨村落共同体属性和联结机制,较少关注乡村手工业中体现的村落共同体属性,本书通过对一个荆条编织专业村——北京市房山区沿村的考察,探讨乡村手工业与村落共同体之间的互动,揭示近代以来村落共同体传统如何规定和制约乡村手工业生产形式和规模,乡村手工业又如何通过新的联结机制增进村落共同体内聚。本书重点考察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村落共同体意识在沿村荆编专业村形成和延续过程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二,村落边界如何影响沿村荆编生产的集聚范围和发展规模;其三,荆编生产和销售如何促进沿村村落共同体的内聚。本书采用的是村落民俗志研究倡导的日常生活整体视角和感受模式,将荆编生产还原到其依存的地方社会生活脉络中考察,解读、揭示并体味共有劳作模式在联结和建构村落社会中作用和意义。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蔡磊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系一本医学/健康人类学的论集。年轻学人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结构走向主体,将身体经验与身体实践嵌入生活日常,主体叙事与主体表达得到全方位展示。多元医学和健康议题的观察和阐释,不仅丰富了读者对病患之身体、文化之身体、权力之身体的理解,还彰显出年轻学人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实践力与时代的道义和担当。本书呼唤一种行动视角,希望自我与他者的交汇并不局限在个体心灵的沟通、学理的碰撞,更应拓展至对社会现实的观照社科17.8万字
- 会员本书从个体及其家庭层面构建了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的生计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并利用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2016年10月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宁强县所获取的一手调查资料,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生计现状、生计策略选择及其影响,试图全面揭示不同代次、不同市民化阶段和不同区域的农业转移人口所面临的生计问题,并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生计恢复社科10.8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讨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任职于华西协合大学的部分学人在华西地区展开的植物研究。作者将这些学术活动置于其时的社会思想情境中考察后指出,这类研究在与同时期博物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交互往来中,从一开始便与华西地区的人文-自然世界发生着较为直接和频繁的互动。而在各种关系互动中展开的华西协合大学人类学研究,逐渐凸显出其以博物学为底色的特征,此一特征在后来华西的人类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延续。社科15.8万字
- 会员本书采用纵向维度与横向维度结合的方式,研究越南封建时期越南华侨华人的历史。其一,论述公元968年至公元1945年,越南丁、黎、李、陈、胡(含“属明时期”)、后黎、西山及阮朝八代封建王朝期间,中国汉族、少数民族移民迀徙越南的原因,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生存和发展。其二,专题探索:越南封建社会末期华人华侨人数的推估;华侨华人的社会组织;越南华侨华人与孙中山民主革命;中越(法)涉及越南华侨华人的政策;越南社科35.2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于热点社会经济议题——“老龄化”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动态人口红利”概念,驳斥了“老龄化”使得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观点,强调转变单纯以劳动人口数量衡量人口红利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于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其中主要包括老年人旅游业、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动态人口红利”理论还分析了对于延长劳动年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于当下中国进行养老制度改革建立更具有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社科28.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