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诗论讲义
更新时间:2019-08-16 17:43:42 最新章节:注释
书籍简介
《诗论》原名《诗学通论》,初成于1932年底。1933年到北大外文系求职时,朱光潜向胡适提交的就是《诗论》,胡适看了大为赞赏,不仅聘朱先生为英文系教授,还邀请他到中文系讲了一年“诗论”。北京大学中文系商金林教授此次发现的即是当年朱先生在北大的课程讲义,油印大16开本,封面字为“诗论七月五日装成近代文附”,正文书名为“诗学通论”,每页的边侧都印有“北京大学讲义文七四G出版组印李校(或赵校、宋校)”的字样。正文共七章,约10万字。《诗论》是朱先生的代表作,可以说写了一辈子。这本讲义对读者而言不仅具有理论和审美价值,作为《诗论》的早期版本,它也是一个重要的文献,对于考察朱先生的诗学理论发展和学术道路都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研究文学(诗歌)、美学的人可与后来的版本比照,从中见出朱先生诗学观念的变化、学术视野的拓展,以及语言上的千锤百炼。编者对全稿进行了整理校订,并写了详细的后记介绍《诗论》各个版本的演进和朱先生对“诗学”研究的毕生追求,可供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参稽。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1-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朱光潜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从叙事学领域来系统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近百年的艺术创新,提出痴狂叙事这一概念,归纳出叙述痴狂者、狂者叙事、狂欢化叙事等三种痴狂叙事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痴狂叙事始终随着现代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它实现了现代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两个层面的变革,改变了传统中国小说艺术形象设置层面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现象,也改变了情节构筑层面的单线或直线的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的出现是对以理性见长的常规写作方式的冲文学26.3万字
- 会员《当代西方文论批判研究》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分别是:一、向内转与悖离社会与生活;二、“自我中心主义”与公共价值的消弭;三、现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四、“形式崇拜”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倒置;五、“反教化论”与审美追求的极端化误区;六、精英主义取向与文学艺术的小众化危机。从六个方面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分析了当代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以及问题所在。在当今理论界唯西方文论马首是瞻的情况下,本书富有理论前文学34.2万字
- 会员本书是对当代陕西文学民间叙事予以研究的第一本专门著作。民间叙事是当代陕西文学的重要基本面之一,作家“现象级”佳作频出,参与、推进了当代中国叙事文学的转换。本书对陕西文学民间叙事的话语特征、功能意义、文化意识、文学传统,以及成就、局限与前景等展开系统性论析,以期对民间叙事的复杂性作出新的阐释,并获得超越地域性阈限的理论启示。文学27.9万字
- 会员意大利学者弗兰克·莫莱蒂从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试图弥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裂痕,从而为文学研究带来一股新鲜之气。具体而言,他将文学与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统计学、哲学等等学科的知识资源整合在一起,提出了“远距离阅读”理论。远距离阅读就是系统地运用图表、地图、树型去分析文学现象的方法—图表来自计量史学,地图源于地理学,树型属于进化论领域。基于该理论,莫莱蒂致力于思考文学形式与社会之间的文学21.8万字
- 会员本书整体探讨新诗发展中的“戏剧化”论说及诗艺效应。在考察跨语际影响和耙梳史料的基础上,从类似“小说诗化”等文类融合层面观照新诗发展中几个集中阶段的“戏剧化”诗学话语和诗人文本策略,厘清新月诗派、九叶诗派和20世纪90年代诗歌“戏剧化”的内涵形态、异域影响和诗学机制等方面的纵向关联或异同,并在保留性地提出“戏剧化”非诗歌本体追求的前提下,层析出“戏剧化主体”“冲突性诗思”“戏剧化场景”三种“化戏剧”文学23.2万字
- 会员本书以中国近代小说的主要流派为研究对象,包括谴责小说、公案小说、侠义小说、旧派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翻新小说、历史小说等。通过文本细读,对其文本内蕴、叙事特征、文化内涵、民族国家想象、人物存在状态等展开阐释,以求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在论述方法上,作者借鉴阐释学、叙事学、文化剖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既兼顾近代小说流派全貌,亦凸显流派个性;既呼应全书体例,亦体现学术特色。本书是第文学26.1万字
- 会员本书以现代“乡愁小说”置换传统“乡土小说”的提法,将情感、形式与现代性放在一个逻辑层面予以考察,通过辨析作家“乡愁”的书写方式与文学形式的关系阐发文学的现代意涵。以“乡愁”的时空、怀旧的特质管窥中国现代“乡愁小说”的审美特质,进而审视人的情感与历史、政治的互动及其对现代冲击的回应方式。中国现代“乡愁小说”遵循的“差异”叙述方式更包蕴着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启蒙救亡意识的吁求以及民族文学23.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