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闻必录:一个中国新闻口号的兴衰在线阅读
会员

有闻必录:一个中国新闻口号的兴衰

操瑞青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出版23.7万字

更新时间:2021-02-08 14:23:18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有闻必录”是横贯晚清民国报界极具感召力的新闻口号,它自1870年代被《申报》引入报刊之后,便长期盘踞在新闻界的话语舞台上,堪称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口号。然而,历史上风行一时的“有闻必录”却给今人留下了种种困惑:(1)该口号从何而来,它有着哪些具体内涵,其发展演进宏观历程究竟是怎样的?(2)对中国新闻界来说,这样一个口号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在历史语境中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到底在哪里?(3)这样一个在实践操作中有悖常理的新闻认知,为何会在中国新闻界兴起,又为何能够有着绵延长久的生命力?循着“新文化史”的宏观取向,借助历史文献、话语分析等研究办法,本书试图从整体上勾勒“有闻必录”口号的演进脉络。本书之重心,就是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揭露该口号的兴衰动因,进而回答上述几点困惑。本书的主体内容共六章,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了叙述。前三章主要考察了“有闻必录”在报界出现、扩散与风行的兴起历程,后三章则探讨了该口号被质疑、坚守乃至被抛弃的衰退经过。就兴起阶段而言,“有闻必录”的出现与《申报》的商业诉求密不可分,它形塑了新式报刊在新闻活动中的“有闻”优势;此话语优势,在“史家记事”等古典文化传统的阐释影响下,逐步具备了正当地位,被更多的报刊接受;20世纪初,在新闻界的管控背景下,“有闻必录”成为了新闻人反抗“不录”管控的“必录”抗争话语,进而风行了整个新闻行业。就衰退阶段而言,“五四”时期知识精英站在西方新闻理念等思潮下的集体反思首次强烈冲击了该口号存在的正当性基础,精英话语开始呼唤新的活动准则;面对此景,新闻从业者虽开始了自我反思,却也因政界的打压与新闻活动的分化等现实因素的存在,始终对其不乏坚守;待到1940年代前后,在战时的新闻动员与政党新闻业的报业改造过程中,新闻活动渐渐形塑了新的行为规则,“有闻必录”存在的合理性因素全然丧失,成为了一个在批判中被不断言说的口号。在此基础上,本书表示,“有闻必录”应当被视为一个形塑中国新闻活动边界的本土话语,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该口号讨论的“闻”与“录”话题,触及了新闻活动中关于信息采集与发布这一根本的边界问题,其兴衰历程展现了中国新闻业对于“如何从事新闻工作”的自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本土报业实践语境的融入,使得这一颇具“地方感”的行业话语参与到了新闻活动的边界塑造中,影响了中国新闻业的面貌呈现。此外,时人在历史语境中对“闻”与“录”关系命题的回答,将为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新闻活动及其边界问题提供有益启发。关键词:“有闻必录”;口号;兴衰;新闻活动;中国新闻业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1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操瑞青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前近代的出版、文化与权力(16-17世纪)》作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16-17世纪中国书籍的生产,涉及商业出版的运作方式、商业出版扩张如何为科举士子提供艺文劳动机会、艺文市场的交易、商业性“四书”论集对官方解释的挑战、艺文由朝廷向职业批评家的转移、复社作为能够对科举考官施加影响的职业批评家联盟的性质、八股文评选家通过出版市场而成为公共批评家、科举考试与商业性书籍出版的关系,以及诸多晚明士人在商业
    (美)周启荣社科23万字
  • 会员
    作为社会场域的“士林”是中国历史的特有结构。在近代中国(尤其是清代末期),这一场域依然在相当程度影响着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交往方式、交往规则。本书以办报人的“士人”身份为切入,试图勾勒此中规则对戊戌时期各个维新报馆群体产生、运作乃至离合过程的结构性影响。
    朱至刚社科24.6万字
  • 会员
    互联网是当前驱动媒介、传播、文化与技术发生动态变化的核心因素,互联网历史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有着深刻的关联共生关系,互联网历史研究也因此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有鉴于现有的互联网研究缺乏历史的纵深与反思的力度,本书尝试跳脱出互联网技术史、互联网事件史与互联网企业史等常规路径而另辟蹊径,转而聚焦从社会记忆视角研究中国互联网的社会史。透过从媒介记忆角度探究中国互联网的总体历史,从群体角度剖析中国网民的历史画像
    吴世文社科17.7万字
  • 会员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前沿问题研究报告,聚焦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使其深深植根于对中国传播创新的探究,充分发挥智库功能。本刊将与您一道,走进中国传播实践的前沿地带,深切关注其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呈现中国传播实践,共同为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传播开辟创新路径。
    单波主编社科18万字
  • 会员
    本书探讨了建构全球媒介伦理的理论基础、全球各国媒介伦理规范、基于儒家伦理的媒介伦理建构等诸多问题,理论层面分析一种最底标准的伦理规范存在的可能性,继而围绕全球134篇媒介伦理规范共通准则、中外媒介伦理规范的对比、儒家伦理与媒介伦理等层面进行分析,以一种“尝试的、努力的”姿态来探讨媒介伦理规范,提出12个方面的伦理准则,涉及媒体权利与责任、真实、消息来源等,形成了一份“全球媒介伦理规范”文本,从而回
    牛静社科15万字
  • 会员
    《电视纪录片发展与社会变迁》一书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包括叙事模式、美学特征、制作模式、传播策略与效果这四个维度的多维度纪录片研究框架,将纪录片引向文化研究领域以及传播学研究领域,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解析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巨大价值。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模式,第二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美学,第三章
    刘兰社科10.4万字
  • 会员
    作为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财经报道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的应用新闻学论著,本书开创性地建构了由财经报道本体研究、财经报道艺术研究、财经报道类型研究三部分组成的财经报道研究体系。本书研究视角独特,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理论性与操作性,曾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财经频道及海外中心财经记者的培训教材使用,对财经报道一线的编辑记者以及财经报道领域的研究者、学生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孙凤毅社科25万字
  • 会员
    北京,既是曾经的古都,又是现代的首都。“千年古韵”与“创新发展”两种属性的碰撞交融最终凝聚成为“四个中心”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则是实现这一定位和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书从媒介研究、传播研究和受众研究三个角度入手,对北京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李星儒主编社科14.3万字
  • 会员
    《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主要探讨杭州城市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跟踪城市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特别关注在杭州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等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亦关注杭州都市圈发展与合作。本期主题为“信息化发展与监管研究”“社会治理背景下萧山发展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编社科21.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