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公民的诞生
更新时间:2024-09-24 17:18:15 最新章节:第40章 公民的诞生
书籍简介
《公民的诞生》是一本为美国七、八年级学生准备的公民培养读本。与那些侧重从政治和公共建设角度写作的公民教育读本不同的是,本书主要从公民的身心发展、道德与伦理、价值观等方面来阐述,供美国学校作为公民课的教材使用,帮助学生确立崇高的道德标准,促进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公民的诞生:美国公民培养读本》内容共分四大部分:儿童篇、青年篇、成人篇、公民篇,共39章,让学生在校期间每周阅读一章。本书从个人修养的多个角度,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位合格公民,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每章开头五句切合专题的名人名言,学者胡适先生曾阅读本书,并对开篇的名人名言极感兴趣,亲自翻译介绍到《竞业旬报》,倡导中国的公民教育。本书中还引用了大量人物轶事,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与这些大人物“直接接触”,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抱负,做一个对自己和国家的未来敢于担当之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与的公民,相信本书能填补国内这方面读物的空缺,并推动社会真正关注新一代公民的成长,共同探索教育的当下与未来。
译者:孙志新
上架时间:2018-01-01 00:00:00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当代中小学教学改革发展研究以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实践为客观根据,以现代教学思想为灵魂,深入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规律,目的在于唤醒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创新的意识,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教学中的问题,培养教学创新能力,促进教学发展。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改革的理论与社会背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当代中国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走向社科24.6万字
- 会员本书为指导学生艺术创新、艺术展演等美育领域经验和流程的专门著作,在本人20余年设计创与竞赛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指导创新竞赛经验汇总编撰成册,总体分为大学生艺术设计竞赛篇、参赛流程设计篇、设计展演经验篇、竞赛教学研究篇、艺术作品分析篇等五个篇章,每个篇章结合业内领域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竞赛排行榜赛事等国际、国内高质量艺术展演为媒介,指导艺术类专业学生、非艺术类普通组学生开展的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等理论经验社科16.1万字
- 会员新时代新使命,高校德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要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寻求新路径,达到新境界。探索“怎样培养人”,做到育人思维创新、育人内容创新、育人环境创新,提升德育品质,培养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宗旨社科16.7万字
- 会员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由研究生和教授常年紧密联系农业生产一线,解决农业研究与生产应用脱节、农业人才培养与农业生产结合不紧密、农业技术转化效果差的问题,并在生产一线开展实用技术创新。将科技小院培养模式应用到非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了解非洲农业生产需求,适应非洲农业生产一线的工作,将中国先进农业技术应用于非洲并进行创新,培养知华、友华、爱社科7.2万字
- 会员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民国教育体制确立后,文学课程被纳入民国教育体系中,一批专门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作家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讲授文学课程,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历程,这为新文学在大学里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民国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则以其富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为民国文学教育的深入拓展提供了强力支持,这使民国文学教育与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共同发展的新态势。社科32.8万字
- 会员本书将马克思主义美学馆与中华美育相结合,在高校开展的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本书书以古今传承、中西融合、校园内外为主线开展研究,美育课程、美育实践、美育思政于一体开展教书育人;聚焦美育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及美育与前沿技术开展美育科学研究;以传承和弘扬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育精神为主线开展文化传承;以美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浸润中小学教育为目标实现社会进步。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师生美育素质教育与学习使用,也可为社科13.3万字
- 会员本书为“嘉应学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丛书”之一本,是2019年7月12—1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学科教学论教师课程育人与理论创新高级研修活动的成果。全书共分“理论篇”与“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主要是学员就“课程育人”等问题所做的理论思考,“实践篇”主要是学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所做的实践探索。社科16.8万字
- 会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不相称。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中国政治道路、政治实践及政治经验,讲好中国政治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超越西方政治理论,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国际话语权,都需要在建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方面有重大突破。为此,应以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为依托,社科28.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