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破”与“立”: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重构
更新时间:2025-04-28 17:58:50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当前主流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是由西方世界创造和主导的,主要包括现代性、自由民主、民族主义及民粹主义等。这些话语体系在当今世界的运行中都表现出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因此中国在发展中应审慎地拣选西方理论、借鉴西方的经验,但不要背负西方的“包袱”,这就需要新时代的中国建立起一套适用自身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本书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核心议题,对国家治理的四个基础性理论——国家理论、治理理论、现代性理论、民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剖析,以期为破除西方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共同编织的旧藩篱,建立可以阐释“中国之治”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话语,提供一条基于政治学和行政哲学知识的进路,为学界回应“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创新”这一时代课题尽可能地扫除理论上的障碍。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柳亦博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比较政治学研究》是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聚焦于比较政治领域的研究。本书是2019年第1辑(总第十六辑),共收录了九篇文章。从主题看,既有关于族际政治、制度变革、军政关系等经典问题的理论反思,也有关于政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有益探索,还有立足国别的具体分析。同时书中也介绍了2018年11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主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政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的相关政治16.3万字
- 会员社会主义思潮是在近代中国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中发生的。在早期,其进步的光芒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遮蔽了,在中晚期,其虚幻性突显,逐渐背离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遭到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本书以无政府主义、中国社会党、民生主义等流派形成的两次社会主义思潮为研究主线,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条件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了第一次、第二次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主旨与基本特征,对社会主义思政治18.1万字
- 会员本书为《中国政治学》2023年第一辑,设有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历史政治学、比较政治三个栏目。探讨新时代政治学的学科自觉与自主、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政治学科发展的未来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中国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议从比较文明的视野出发,贯通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引领和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政治11.3万字
- 会员本书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本辑共六篇文章,包括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乡村权力与乡村的秩序的重建、村委会权力运作嬗变下的村庄治理、村寨治理与法秩序变迁、乡村集市的权力整合、“重建寺庙热”中的乡土秩序重构,文章聚焦于基层单位——村庄,对于理解当下政治27万字
- 会员奥古斯特·倍倍尔(1840—1913)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袖和创始人之一,也是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的政治家和活动家。倍倍尔的一生,经历了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兴起到发展壮大的整个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至后来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建立和发展时期。本书主要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议会斗争、妇女解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方面阐释了倍倍尔的社会主义思想。他的这些思想政治18.5万字
- 会员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或王国政治思想的嬗变。本书所陈述的,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具有的不同政治思想,并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政治实践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本书分为三卷六编。上卷第一编陈述的是辽朝的“儒化”政治思想,第二编陈述的是西夏的“佛化”政治思想。中卷第三编、第四编和下卷第五编、第六编,详述了金朝“治化”政治思想发展和深化的历史政治112万字
- 会员本书从统治观念之变、政治理论之变、政治态度之变、重要政治观念演变阐释元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展示了政治实践与政治思想的全景性关系。上卷三编,第一编主要呈现蒙古国时期草原帝国统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王朝统治思想的碰撞;第二编突出展现元朝建立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吸纳和应用农耕王朝政治思想;第三编重点陈述国家大一统奠定了开明政治的思想基础,带动了南、北理学政治思想的融汇。中卷为第四编,所要表述的是元朝政治59.3万字
- 会员本书以南非民主转型后的社会变迁为主题,分为几个部分综合研究:第一部分,转型正义(涉及对社会变迁的衡量、转型正义评估等);第二部分,社会关系(涉及城市化、种族隔离和种族间接触的变化特征等);第三部分,转型(涉及南非黑人阶级形成的社会影响、职场平权运动等);第四部分,政治参与和机构(涉及对政治信任与达成和解之间关系的探讨、种族隔离时期南非人民的反抗等);第五部分,身份认同(涉及国家建设、少数族裔身份认政治24.3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日本政府施政报告是明确国家利益及国家战略的一种政治演讲,是最具代表性、最为典型的政治语篇。为获得有力支持和顺利推行执政措施,日本历任首相在施政报告中会选择适切的隐喻架构使政治具体化或概念化,将抽象复杂的政治现象或施政理念简单明了地传递给民众百姓。战后日本首相施政报告的经济类文本中主要出现16种隐喻架构,行政机构改革类文本中出现15类隐喻架构,教育类文本中出现10类隐喻架构,外交类(日美关系)文本中政治理论41.7万字
- 会员本书重点研究欧洲主要智库的“中国观”内涵,及其“中国观”随着我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演变过程。智库对当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政策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往往充当学术界和决策团体,国家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欧洲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地区,了解欧洲智库的“中国观”及其演变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与其他有关“中国观”的研究不同,本书专注于欧洲不同层面智库,包括欧盟层面、西欧北欧层面和中欧东欧层面,并致力政治理论12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本土权利话语的传承与扬弃。深度挖掘中国特色权利发展道路所仰赖的本土权利文化及资源,并以唯物史观之立场对其进行科学分析与鉴别。界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个阶段,先秦时期的人本主义权利话语;第二个阶段,汉至明清时期的权利话语;第三个阶段,近代权利话语。发掘浩瀚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民生权利思想,揭示权利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阐释权利发展内在的经济逻辑和历史逻辑,为中国特色权利发展道路建构提供强有力的本政治理论16.3万字
- 会员本书以战后日本政治思想及其对日本内外政治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是对战后日本政治思想的考察,在讨论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考察了“民主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和平主义”等战后日本重要政治思想概念的涵义与变迁,讨论了其各自与西方、中国相关概念的区别及其彼此在战后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关联。第二部分是对战后日本政治思想与日本政治互动关系的考察,在讨论近现代日本民主进程与民主模式的基础上,结政治理论19.3万字
- 会员本书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研究背景,基于资源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以及行政价值变迁等理论,以湖北省16个省直管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有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架构。本书综合运用量化与质性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特征及类型,探讨其差异性生成的因果机制和实践运行逻辑,为重塑和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体系提供理论政治理论27.3万字
- 会员合理划分当代中国地级及以上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是提升城市公共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本书从“整体智治”,即“整体性治理”与“智慧治理”的视角出发,研究当代中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及其供给问题,通过文本分析和实地考察,分析我国地级及以上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问题,探究其生成逻辑和运行机制,最终通过四个实践案例,探讨基于“整体智治”的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机制构建,并从行政理念、组织结构、体制政治理论15.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