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的孔子

张荫麟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这几方面,任取其一,就足以使他受后世的崇敬。

第一,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师儒是贵族的寄生者。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他自己说过,从准备了束 (十斤腊肉)做贽见礼的人起,他没有不加以训诲的。这件事看来很平常,在当时实在是一大革命。这是学术平民化的开端,这是“布衣卿相”的局面的引子。至于他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作政治的活动,也是后来战国“游说”的风气的创始。

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了一大帮人才,他的门下成了鲁国人才的总汇。他自卫返鲁以后,哀公和季康子要用人,往往在他的弟子中物色。这样一个知识的领袖不独没有前例,在后世也是罕见的。传说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这虽然近于夸张,但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其中事迹见于记载的共二十五人。现在仅计他自己所列举,跟他在陈蔡之间挨饿的弟子:以德行见长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言语见长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见长的有冉有,子路;以文学见长的有子游,子夏。这些人当中,颜渊最聪明,最好学,最为孔子所赞赏,可惜短命。冉伯牛也以废疾早死,无所表现。其余都是一时的俊杰。闵子骞曾被季氏召为费宰,他坚决辞却。仲弓做过季氏的家宰。宰我受过哀公的谘询,在政府里当是有职的。子贡、冉有皆先孔子归鲁。子贡在外交界任事,四次和吴人,一次和齐人折冲,都不辱命。冉有做过季氏的家宰,于前四八四年(哀公十一年,孔子归鲁前)齐人大举侵鲁,鲁当局守着不抵抗主义的时候,激动季氏出兵,他自己并且用矛陷阵,大败齐军。子路于前四八一年,有小邾(鲁的南邻之一)的一位大夫挟邑投奔鲁国,要他作保证,以替代盟誓。季康子派冉有到卫国找子路,说道:“人家不信千乘之国盟誓,却信你的一句话,你该不以为辱吧?”子路答道:“假如鲁国和小邾开战,我不问因由,死在敌人的城下也可以;现在听从一个叛臣的话,要认他为义,我可不能。”子游做过鲁国的武城宰,孔子到他邑里,听得民间一片弦歌声,因此和他开过“割鸡焉用牛刀”的玩笑。子夏做过晋大夫魏成子即后日魏文侯的老师。孔门弟子都是当时的闻人,又都有“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的信念。凭他们的宣扬,孔子便在上层社会里有了很大的声名。

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首先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他的教训,经他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下来,叫做《论语》的,是我国第一部私人著作。

孔门传授的技艺不外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学习的礼乐和诗。其中礼和诗尤其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所谓礼有两方面:一是贵族交际中的礼貌和仪节,二是贵族的冠、婚、丧、祭等等典礼。当时所谓儒者就是靠襄助这些典礼,传授这些仪文为生活的。孔子和他大部分的弟子都是儒者,他们所学习的礼当然包括这两方面。礼固然是孔子所看重的,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但每种礼节原来要表示一种感情,感情乃是“礼之本”,无本的礼只是虚伪,那是孔子所深恶的。他把礼之本看得比礼文还重,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又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这原是对于讲究排场拘牵仪式的鲁人的一剂对症药,可惜他的弟子和后来的儒者很少领会到。

当孔子的时候,各种仪节和典礼大约已有现成的秩序单,这些秩序单经过孔子和他的信徒陆续增改,便成为现在的《仪礼》。

《诗》三百余篇,在春秋时代是有实用的。平常贵族交际上的辞令要引诗作修饰。朝廷享宴外宾的时候,照例要选诗中的一首或一节,命乐工歌诵,以作欢迎词,这叫做“赋诗”。来宾也得另选一首或一章回敬,这叫做“答赋”。主宾间的情意,愿望,恳求,甚至讥刺,往往断章取义地借诗来暗示。在这种当儿,不熟习诗篇的人便会出丑。故此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任何贵官都有招待外宾或出使外国的机会,所以诗的熟习成为贵族教育不可少的部分。孔子教诗,当然也以诗的应对功用为主。诗中含有训诲意味的句子,当时每被引为道德的教条,这一方面孔子也没有忽略。但他更进一步,教人读诗要从本来没有训诲意味的描写,体会人生的道理来。这便是他所谓“兴于诗”。例如诗文: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意思原是说一个美好的女子可施装饰。子贡问这里有什么启示,孔子答道:“绘画要在有了素白的质地之后。”子贡跟着问:“然则礼要在(真情)后吗?”孔子便大加赞赏,说他有谈诗的资格。

诗和乐在当时是分不开的。《诗》三百篇都是乐章,正宗的音乐不外这三百篇的曲调。除射御和舞外,音乐是贵族教育最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他们平时闲居也不离琴瑟。孔子本来是个音乐家,虽然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完全被他的圣德所掩没了。没有别的事比音乐更可以使他迷醉了。他在齐国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这种享受他当然不肯外着他的弟子们。他的教程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风气。为了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的统制,低劣的音乐要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他晚年曾将《诗》三百篇的旧曲调加以修订,这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一回事。他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雅》、《颂》各是诗中的一个门类,依着音乐的性质而分别的。可惜经孔子修正过的乐曲,现在无从拟想了。

(一)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开创就是除旧改新。他为什么能够除旧改新?因为他那时代社会变化了——生产进步了,交通发达了,贵族不能独做社会的主人翁了。

(二)子贡从诗句的原意,悟出了真情在先,礼节在后的道理:这可以叫做“触发”——因这一点触动,想起了那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