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以来,多数管理理论关注的都是管理的一个方面的问题——管理者的行为,而管理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被管理者的行为,则被忽略掉。主流管理学的知识一般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讲的是管理者的职能,而被管理者在管理者的职能下只能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在现代管理学百年历史长河中,各种管理理论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将它们概括为“管理理论丛林”,既形象又贴切。

但是,这些管理理论关心的问题一般都离不开管理者的两类行为。一类是“物本”的管理者行为,另一类是“人本”的管理者行为。有的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物本”的管理者行为,也就是管理者采用管理机器的方式管理被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物质利益刺激是管理者的主要手段。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这种管理理论的代表。有的管理理论注重研究“人本”的管理者行为,管理者把被管理者当人来管,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是管理者的常用手段之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这种管理理论的代表。

所谓“人本”的管理者行为,实质上也属于“物本”的管理者行为。从企业角度讲,他们尽管重视被管理者心理需求的满足,但管理的最高目标都是为了企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实现企业的成功是管理者行为的最高目标。其中,“物本”的管理者行为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物质需求来实现,“人本”的管理者行为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来实现。而这两类管理者的行为都是以企业为本,其实质都是一种“物本”管理。但是,任何管理行为,既包含管理者的行为,也包含被管理者的行为。对于管理而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二者缺一不可。否则,管理就无法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讲,现有的多数管理理论都是片面的。

作为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之一,企业文化管理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手段就是让被管理者认同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所谓“落地”。企业文化是管理者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现实很多情况是,企业文化要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实现所谓的企业文化“落地”,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阻力重重。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文化管理延续了主流管理理论的做法,只关注管理者的思想,而忽略了被管理者的思想。

如果说管理者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文化的话,那么被管理者思想的集中体现则是职工文化职工文化也称员工文化。将被管理者称作职工,主要是基于中国国情的考虑。在我国有关政策法规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干部职工”中,干部一般指的是管理者,职工一般指的是被管理者。具体辨析见第一章相关内容。。因此,职工文化学的研究,对于弥补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在内的主流管理理论的不足,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职工文化集中反映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能够激发职工群众的内在潜力和主体意识,实现企业文化“要我做”向职工文化“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向。但是,职工文化学不是对企业文化学的否定和抛弃,而是补充和完善。因为,离开了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就很难确定。这必然会影响职工的精神状态。但是,忽视了职工文化,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也很难发挥,反过来也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在倡导企业文化的同时,不能无视职工文化的存在。企业在重视职工文化的同时,也不能放弃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关系,就像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叶茂才能根系发达。大树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树叶与树根。树叶通过筛管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自上而下传输,直至树根。树根通过导管自下而上传输水分和无机盐,直至树叶。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棵大树,管理者思想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就是“树叶”。企业文化的“光合作用”是管理者对人财物的整合作用以及对企业的引领作用,从而为企业成功指明方向。被管理者思想的集中体现——职工文化就是“树根”。职工文化的作用是被管理者对自身潜能的激发以及对企业的支撑作用,从而为职工成功提供原动力。

企业文化管理可以铸就成功的企业,但要成为基业长青的持续成功企业,就必须重视职工文化的作用。这好比树叶与树根是大树的生命源泉一样,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也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文化展示的是管理者的智慧,职工文化体现的是被管理者的活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法宝,职工文化是职工成功的秘诀。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职工的成功,职工的成功也离不开企业的成功。二者的共同成功和双赢以及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均衡发展才是基业长青之道。如果说企业文化学研究的是企业的成功之道——企业文化的话,那么,职工文化学研究的就是职工的成功之道——职工文化。

编写这本《职工文化学》教材,主要是因为作为专业管理学者,作者有责任完善现有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读大学本科期间就开始喜欢各种管理理论知识算起,作者关注和研究各种管理理论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了。在理论方面,作者有幸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做了一年多的访问学者,接触了最前沿的管理理论知识,目睹了一些管理思想大师的风采。在实践方面,作者不仅在企业担任管理者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管理经验,还有着长达10多年的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经验。这些理论和实践经历让作者深深感受到,研究职工的成功之道——职工文化,既是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展示,颠覆了很多工业化时代的“游戏规则”。例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媒体的受众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客体角色转变为主动出击的主体角色,人人是媒体人,成为了社会现实。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在内的主流管理理论也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游戏规则”尤其被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到了重新思考和定位的时候了。这本《职工文化学》教材就是对被管理者的主体作用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的一次尝试。

在这本《职工文化学》教材编写过程中,作者的十位“特殊学生”这十名学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都是全国劳动模范或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劳模班”在读本科学生。部分的具体情况见教材附录部分。提供了很大帮助。他们分别是柳祥国、朱玉华、肖军、杨祉刚、宋殿琛、李友坤、李炳奉、姜玲、程祖彬、焦文玉。为了编写这本教材,作者多次组织他们参加研讨,听取他们的建议,激发了作者很多写作灵感。他们不仅提供了很多重要资料,更现身说法展示了职工文化的重大价值。因为,他们身上体现的劳模精神既是先进职工文化的灵魂,也是他们取得重大成功的秘诀。他们作为企业的普通职工都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有的为企业创造了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经济价值,有的成为国家级的技能大师,有的从基层职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乃至企业家,还有的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本教材知识体系框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优秀基层职工的成功经历及其职工文化理念。

本教材共包括九章内容,分别是绪论、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管理价值、职工文化的主体、职工理念文化、职工行为文化、职工形象文化、职工精神文化、职工正能量。

这本《职工文化学》教材只是抛砖引玉之作,希望有更多的学界同仁能够对工业化时代产生的管理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重点关注被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角色转变。这不仅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一位学界同仁应尽的历史责任。可喜的是,近年来关于职工励志类的文献逐渐多了起来,这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宣传职工文化、推广职工文化和实践职工文化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本教材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清华大学出版社陆浥晨编辑的大力支持和不懈努力,在此深表敬意和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