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分析

2011—2012年期间,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在,中东、北非等地区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开始启动,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但在国内经济增长的支撑之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实现了连续十年的增长,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在改革开放起步的197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还只有50万美元,设立境外投资企业仅4家。但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开始出现多次跨越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十年保持了增长的势头:2002—2010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达49.9%;2011年,海外投资的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但从2012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势还远未结束。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析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计达到74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5%,实现了自2003年发布统计公报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5.8亿美元,几乎与上一年全年的全部流出额相等,同比增长14%;金融类投资流量为60.7亿美元,同比下降29.7%。

2012年,截至第三季度末,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24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见图2—1)。2012年资料来源于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公布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简明统计》,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暂无统计数字。

图2—1 2006—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度流量与增速

资料来源:数据由作者根据各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计算得到。

1.2011年再创新高,总体增长趋缓

746.5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不仅刷新了2010年688.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也使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继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UNCTAD的数据显示,由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达1.69万亿美元,较2010年大幅增长约30%,已经基本回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其中,中国约占全球投资流量的4.4%,在全球大幅回升的背景下,仅较2010年小幅下降0.8个百分点,排名全球第六位(见图2—2)。

图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速与全球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全球数据来自UNCTAD各年度《世界投资报告》;中国数据由各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计算得到。

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增速复苏相比,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略显普通。增速的放缓主要受到2011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缩减的影响。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金融类投资流量为60.7亿美元,同比下降29.7%。尽管非金融类投资依旧保持了83.98亿美元的绝对增长量和14%的相对增速,但难以完全消除金融类投资疲软的影响,仅将全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维持在平稳增长的水平上。

2.2011—2012年非金融类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2011年,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总体增速较上年有所放缓,但非金融类投资仍然动力充足。进入2012年以来,非金融类投资更是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势头,前三季度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是2011年全年增速的两倍(见表2—1)。

表2—1 2011年和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统计

其中,2012年第一季度即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94.5%,出现了明显的回升;第二季度188.7亿美元;第三季度171亿美元。由图2—3可知,2012年各个季度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变化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并且同比也均有一定上升。另一方面,从图中还可以看到,201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主要是受到第一季度的低谷所累。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各季度基本保持较高的流出流量,而2012年也基本延续了2011年第二季度之后的趋势。

图2—3 2011—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季度流量

资料来源:数据由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公布的各季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简明统计”整理计算得到。

因此,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动力依旧充足,连续十年从未减缓的高速增长势头依旧能够继续保持(参见图2—4)。

图2—4 2003—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度流量

3.2011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继续缩减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金融类投资流量为60.7亿美元,同比下降29.7%,与当年非金融类投资增长14%形成了鲜明对比(见图2—5)。

图2—5 2007—2011年金融类投资流量变化趋势

如图2—5所示,中国的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处于较大幅度的波动之中,主要是其受到金融行业风险、金融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投资项目在海外受挫后,金融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转向谨慎。2008—2011年,中国的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11年,在以并购方式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金融类的并购项目完全消失——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共计272亿美元,全部为非金融类投资并购,并购领域为采矿业和制造业等,金融业以其高风险、高门槛的特性令中国的投资者慎之又慎。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析

在存量方面,中国依然保持稳步上升的步伐。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共计4247.8亿美元,占全球总存量的2%,比2010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排名也由2010年的第17位上升四位,位居第13位(见图2—6)。

图2—6 2011年年末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存量对比(单位:亿美元)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存量规模与发达国家始终存在较大差距,就2011年的存量情况来看,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英国的24.5%、德国的29.5%、法国的30.9%、日本的44.1%。不过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存量排名逐年上升,已经覆盖了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3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也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中国投资”的国际地位正在逐步上升。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分析

根据2011年商务部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总数达到了13500家,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8万家境外机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04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7.1%;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845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进口总值1257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出口总值58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各类境外企业共于2011年内向投资所在国缴纳各种税金超过220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122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88.8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有10万人。到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在此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呈现多样化格局,地方企业投资活动活跃程度超过中央企业和单位,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中的新增长点。

(一)投资主体多样化格局延续

从对外直接投资者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情况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最主要构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占60.4%;国有企业其次,占11.1%。其余分别是:私营企业,占8.3%;股份有限公司,占7.7%;股份合作企业,占4%;外商投资企业,占3.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4%;集体企业,占1%;个体经营,占0.8%(见图2—7)。

图2—7 2011年年末对外直接投资者按登记注册类型构成

从数量上来说,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结构继续保持了多元化的格局。国有企业数量较上年有所上升,增加了约0.8个百分点,但同时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占比也有所上升。

不过与之相比,在投资规模方面则更为明显地延续了投资主体多样化的趋势。2011年,在685.6亿美元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国有企业仅占其中的55.1%,而有限责任公司占26.4%,股份有限公司占11%,股份合作企业占3.7%,外商投资企业占1.9%,其他占1.9%。而在非金融类的存量中,到2011年年底,国有企业约占62.7%,较上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占24.9%,较上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这两者总共就占据了投资存量的近九成份额。此外,股份有限公司占7.6%,较上年增加了1.5%;私营企业占1.7%;股份合作企业占1.6%;外商投资企业占0.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2%;集体企业占0.2%;其他占0.2%。

近几年以来,尽管国有企业一直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但越来越多的非国有企业也跟随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进行海外探索,国际市场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具有更加灵敏的市场嗅觉和更加灵活的应变能力,在为市场竞争提供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开发,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升级。但是,非国有企业的缺陷也同样明显,论资金实力与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非国有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具有先天的不足,更需要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而这也是目前中国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

(二)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活跃

2011年,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3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大大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同时也高于中央企业和单位的增速(见图2—8)。

图2—8 2003—2011年中央与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速对比

从图2—8中可以看到,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速度上,中央企业与单位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当中。自2009年后,中央企业与单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开始趋于停滞,完全被地方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所超越。

在增长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部地区企业的对外投资出现了大幅提升,增幅高达110%;西部地区较上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比增长28.6%;其他地区同比增长25.4%(见表2—2)。

表2—2 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省市区分布

续前表

注:本表中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从表2—2中可以看到,湖北、湖南、新疆、西藏、贵州、海南、河南以及陕西等省(区)都出现了100%以上甚至高达七八倍的大幅度增长,对外投资十分活跃,而这些地区大多基数较低,极少发生对外投资,而此次出现集体井喷的情况在以往也从未出现过。从中可以看出,地方企业“走出去”的潜力依然非常大,这种良好的态势将继续巩固我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

从投资流量的绝对量上来看,传统的投资大省广东省依旧保持了第一的位置,山东、江苏等省紧随其后,并且也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速。2011年地方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的地区依次为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海南省、湖南省、北京市、辽宁省、湖北省。

从存量方面来看,2011年年末,各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49.3亿美元,占总存量的23.8%,较上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广东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多的省份,其次为山东,以后依次为浙江、上海、北京、江苏、辽宁、湖南、福建、河北等。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分析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企业共计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8万家境外机构,比2010年增加了约2000家,境外企业覆盖率达到72.36%,涉及了全球大多数区域和行业。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均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特征。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2011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重点行业的地位依旧突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3780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9%。从2011年当年的情况来看,制造业和采矿业是全年的热点所在,而部分服务业出现了显著的下滑;各个产业的境外企业数量基本保持增长趋势,其中高科技产业的动能尤为充足;重点行业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但一部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呈现出更高的吸引力。

1.制造业、采矿业投资流量大增,部分服务业流量下降明显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变化在行业层面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其中流向制造业70.4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出现了大幅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更引人注意的是,当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4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3.1%,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主要去向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却出现了显著的下滑。从图2—9中可以看到,尽管仍然占据总流量的最大比重,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1年投资流量仅为256亿美元,比2010年的302.8亿美元下降15.5%(见图2—9)。

图2—9 2010—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行业分布(单位:亿美元)

但相比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萎缩幅度更大。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共计25.6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54.8%;金融业为60.7亿美元,同比下降29.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几个传统投资大项的显著下降,在整体增长的大趋势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其中,金融业的投资规模缩减主要与国际金融形势的复杂化有密切关系。中国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但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其后,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严格行业监管政策和奇高的准入门槛等都进一步使金融类对外投资的难度和风险不断增加,也使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都处于下降的态势之中(见图2—10)。

图2—10 2006—2011年中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单位:万美元)

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大幅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对外贸易数据的恶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构成一直以服务业为主导,最典型的代表即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批发和零售业,但这几项服务性产业都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属于贸易拉动型的对外直接投资。2011年以来,在贸易形势恶化的影响下,这几项产业出现投资流量缩减也是符合预期的结果。

2.境外企业总数持续增长,高科技产业动能充足

2011年全年,中国企业共在境外设立企业2010家,总数增加至17951家,在整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加速度(见表2—3)。

表2—3 2010年年末和2011年年末中国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注:本表中未包含金融业的数据。

其中,境外企业绝对数量增加最多的仍是制造业。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境外企业数量相对增速最快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该行业2011年全年新增境外企业93家,仅在这一年中的新设企业数量就超过了过去几十年间该行业全部境外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代表,IT产业在海外投资并购方面显示出了充足的动能,不仅企业数量增加迅速,并且从2005年以来,投资流量也一直处于快速增长当中,很可能在将来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新亮点。

与高科技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采矿业。从表2—3中可以看到,采矿业的境外企业数量出现了显著的负增长,但对比图2—9,采矿业在投资流量上却是增长的主力军,形成了一对明显的矛盾体。实际上,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采矿业一度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热门领域,利用海外资产贬值的机会,大量国有与民营资本涌向海外的矿山和矿产资源企业,在澳洲、非洲等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随着“抄底”热潮的逐渐冷却,这股投资浪潮中曾经潜藏的风险也逐渐显露,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必要的重组和整合势在必行,但对矿产资源的投资仍是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中的核心内容,因此,企业数量的减少和投资流量的增加这一对矛盾体,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中国采矿业海外投资的微转型,由粗放地追求规模效应转向追求投资质量和绩效。

3.境外企业行业分布略有变化

从境外企业分布的主要行业情况看,2011年年末,制造业占30.8%,零售和批发业占2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2.5%,建筑业占6.4%,采矿业占4.3%,农、林、牧、渔业占4.2%。这几个主要行业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稳定比例,排名先后也很少发生变化(见图2—11)。

图2—11 2008—2011年境外企业重点行业比重

从表2—4中还可以看到,2008—2011年间,占比前7名从未发生过变化,从第七名开始有些许变化,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代替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开始由贸易拉动型转向资源寻求和技术寻求型。

表2—4 2008—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行业分布比重排名

从这一点出发,在第三产业内部可以明显地发现,传统服务业境外企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现代服务则出现了显著的提升。从定义上来说,商贸、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行业属于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则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从图2—11中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到,批发和零售业出现了明显的比重下滑,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被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所超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更是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在重要程度上进行内部交接的迹象已经有所显现。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

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总数的72.36%。与上年相比,新增了对南苏丹等国的投资,撤销了对冰岛、伯利兹等国的投资。

1.对欧洲、大洋洲、非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

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2011年中国对欧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的投资略有下降。从表2—5中可以看到中国近几年对各大洲的投资流量整体情况。

表2—5 2003—2011各年中国对各大洲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

(1)亚洲和拉丁美洲。

亚洲依旧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最大的区域,2011年的投资流量约为454.9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到总投资流量的61%。主要流向中国香港、新加坡、伊朗、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地。

拉丁美洲则一直是中国除亚洲外的第二大投资流向地。2011年中国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19.3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见图2—12)。

图2—12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洲际分布

从图2—12中可以看到,2011年中国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占了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近八成,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如此。实际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度流量有60%流向了中国香港(亚洲)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拉丁美洲)。其中,2011年流向中国香港的投资额约有356.55亿美元,占全年流量的47.8%;流向英属维尔京群岛的为62.08亿美元,占8.3%;流向开曼群岛的为49.36亿美元,占6.6%(见表2—6)。

表2—6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二十位的国家和地区

从动机上来看,流向这三地的资金主要用于设立离岸公司,进行规避税收、海外上市、曲线规避对外资行业的限制、资本转移等运作。仅就离岸避税方面而言,这类投资并不能算做真正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并不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但是这些大量的投资当中,又确实存在着一部分真实的跨境并购,以及通过设立离岸公司为跨境并购做准备,例如2011年对中国香港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包括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佩格里诺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收购加拿大日光能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收购挪威埃肯公司等主要境外收购项目均是通过其中国香港子公司再投资完成的,因此界定其投资性质与影响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困难。

(2)欧洲、非洲、大洋洲。

中国对欧洲的投资自2008年之后就进入了井喷式的增长期,连续三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可以理解为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资本流入欧洲提供了大量的机会。2011年,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额为82.51亿美元,比2003—2009年的总和还高出1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22.1%。主要流向的国家包括法国、英国、卢森堡、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

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已经覆盖了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2011年流量总计75.6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6.8%。其中,对法国的直接投资高达34.82亿美元(见表2—6),是前一年投资额的132倍之多,一跃成为2011年中国除中国香港和前述两大避税地外投资流量最高的国家,而中国同时也成为了法国的第十大投资来源国、亚洲第一大对法投资国。根据法国国际投资署(AFII)提供的数据,2011年中国企业在法投资项目数量为23个,其中16个项目是生产型项目,4个项目投向新能源领域,包括天然气(燃气苏伊士集团公司)、石油(拉瓦莱炼油厂)等资源类行业,也有波尔多地区葡萄酒等消费品行业项目。

2011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也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投资额总计为31.7亿美元,同比增长50.4%,主要分布在苏丹、津巴布韦、毛里求斯、赞比亚、尼日利亚等地。

不过2011年增速最快的是对大洋洲的投资。由于基数较小,2011年中国对大洋洲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75.6%,达到33.2亿美元。主要流向澳大利亚、萨摩亚、新西兰、斐济。以澳大利亚为例,总投资额为31.65亿美元,同比增长86%,从资源类到食品领域都有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其中七成集中在采矿业。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格罗斯特煤炭公司、中石化收购太平洋叶华天然气公司、光明食品5.16亿美元收购玛纳森食品公司等。

(3)北美洲。

2011年,中国对北美洲投资24.8亿美元,是在各大洲中投资最少的区域,同比下降5.3%。近年来,中国流向美国和加拿大的投资资金变化情况见图2—13。

从图2—13中可以看到,中国对加拿大的投资一直处于较剧烈的波动之中,而对美国的投资从2007年起则逐年快速上升。因而2011年对北美洲的投资额下降很可能只是暂时性的表面现象。一方面,2011年之中,中国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投资并不缺少大型项目——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日光能源公司、中海油收购加拿大油砂开发商OPTI等投资项目都可以列入当年的并购事件前十位,中国对北美投资的缺陷仅在于投资行业相对狭窄,项目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中国近几年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并购案,在2012年基本完成,由于尼克森公司大部分资产在加拿大,小部分在美国,可以预见中国对北美洲的投资将在2012年出现大幅上升。但是,迄今为止,北美市场也是中国企业进入难度最大、遭受投资审查最多的区域之一,投资中可能存在的政治阻力仍然是中国企业亟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图2—13 2004—2011年中国对美国、加拿大直接投资流量变化(单位:万美元)

2.发展中国家为主要投资对象

2011年,从中国直接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为612.3亿美元,占到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82%。流向发达国家经济体134.2亿美元,占18%。

发展中国家仍是中国主要的直接投资对象,其中尤以东盟为最。2011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流量为59.05亿美元,几乎与对第二大投资流向地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额相同,同比增长34.1%,中国与东盟进入了一个合作深化、投资高速增长的阶段(见表2—7)。

表2—7 2011年中国对东盟主要投资流向

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共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2400多家,累计投资存量214.62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除东盟外,2011年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非洲等地的投资也相对集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国对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例如,前已提及的对欧盟的投资同比增长34.1%,对澳大利亚的投资同比增长86%,对美国的投资同比增长38.5%,对俄罗斯联邦的投资同比增长26.1%。除了维持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优势地位,中国也一直没有放松过进入发达经济体市场的努力。

3.维持原有优势,提升市场地位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由于长期以来的优势积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在亚洲和非洲地区依旧保持最高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89.8%和85.0%,这也意味着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境内都能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见表2—8)。

表2—8 2011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全球的地区分布

从境外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的境外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数量近万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3.6%。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越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加坡、老挝、韩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等地,其中仅中国香港一地就超过4500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25.3%。在其他各洲,中国境外企业数量相差不大,在欧洲、非洲和北美洲各有2000余家,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相对较少,分别有大约800家和500家。

与之相应,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也呈现出较高的集中程度。如图2—14所示,中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占到71.4%,总量为3034.3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哈萨克斯坦、中国澳门等地。拉丁美洲占到13%,其他各洲都在10%以下。这一情况的出现,既与长期积累有关,也与前文论及的以中国香港等地作为投资中转站的原因有关(见图2—14)。

图2—14 2011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地区分布情况

此外,2011年年末,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存量为3781.4亿美元,占到了全部投资存量的89%。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集中度较高的局面还将继续保持。但还应该注意到,2011年年末,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已达到466.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近两个百分点,也再次证明了中国对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不懈努力(见表2—9)。

表2—9 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前20位国家和地区

注:东道国FDI流入存量(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存量)数据来自UNCTAD数据库。

表2—9显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还计算了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资金在东道国所有外商直接投资资金流入当中的占比。如果说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反映了中国对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那么中国FDI占比则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衡量了来自中国的投资对于东道国的重要程度。从表2—9中可以看到,中国对于亚洲各国家和地区来说都是重要的外资来源国,中国的投资资金在当地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对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投资重要性毫无疑问占据高位,而在蒙古、缅甸、澳门、巴基斯坦和柬埔寨等亚洲国家和南非等非洲国家也不例外,同时具备了投资意向和投资地位。而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而言,中国的直接投资资金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地位相对较低。但相比之前的年份,中国的投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例如,对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的投资占比已经有了成倍的提高,在2008年年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这三地的比重仅为0.86%、0.12%和1.23%。在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的直接投资资金占比其实也一直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卢森堡,在三年不到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重要归属地,投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对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的投资都是中国重要的投资流向。在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的同时,“中国投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