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绩效管理从助理到总监
- 闫轶卿
- 703字
- 2025-04-18 00:40:46
2.1 理解绩效的真正含义
【思维拓展】中国唐代官员的绩效考核是怎么做的?
唐代,我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日臻完备。《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唐代的“考课”,即指官员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唐代明确规定了考核官吏的机构、权属与方式,考核机构由吏部主管,考功郎中负责京官的政绩考核,员外郎负责外派官员的考核。由各部门主管长官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政绩考核标准,对所属官吏进行年度与四年一次的“考课”。“四善”是国家对各级官吏考核的共同标准,“二十七最”则是侧重于官员的职责岗位和不同业务的考核标准。“考课”后根据对官员的考核结果确定等级,并把官员考评的等级与奖惩、任职和晋升等挂钩。唐代相对公平、公正的“考课”,对日后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有莫大的影响。
绩效(Performance),从字面意思上讲,由“绩”和“效”两部分组成:
“绩”即“业绩”“成绩”,体现了个人、团队、组织取得的工作结果,如完成的项目、客户的满意、业务的增长,等等。这种工作结果是针对不同层面的目标而言的,包括个人目标、团队目标和企业目标。
“效”即“效果”“效益”,包括了个人、团队、组织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收入增加、净利润增长、成本控制,等等。这些经济利益也是个人、团队、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综合起来看,“绩效”是“成绩”“效益”,主要指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目标的实现程度。
其实,关于“绩效”,在日常管理中,还是有一些理解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绩效”是行为还是结果、是品德还是能力、是定性还是定量等问题上。我们将在后续的章节中陆续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相信通过后续逐步深入的分析,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