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楚学术文集:王梵志诗校注(修订本)
- (唐)王梵志著 项楚校注
- 2254字
- 2025-02-21 06:02:45
家口惣死盡甲一、甲二、甲三、大正藏、校輯、詩集
家口惣死盡〔一〕,吾死無親表[1]〔二〕。急首賣資產[2]〔三〕,与設逆修齋〔四〕。託生得好處〔五〕,身死雇人埋[3]。錢財[4]隣保出〔六〕,任你自相差[5]〔七〕。(〇〇三)
甲二本至“錢”字止,甲三本自“口”字起。
【校勘】
[1]“表”,校輯改作“衰”。
[2]“首”,校輯作“手”,詩集改作“頭”。 “賣”,原作“買”,據甲二、甲三改。
[3]“埋”,原作“理”,據甲二、甲三改。
[4]“財”,原本作“財”,即“財”俗字。甲三作“遣”。大正藏、校輯作“財”。詩集此二字改作“遣財”。
[5]“你”,大正藏作“”。 “自相差”,甲三本作“自羗”,脫“相”字。
【注釋】
〔一〕家口:家中人口。北齊書楊愔傳:“罪止一身,家口不問。”又厙狄伏連傳:“伏連家口百餘,盛夏,人料倉米二升,不給鹽菜,常有饑色。” 惣:同“總”,碑别字上聲一董,唐還少林寺神王勑碑“總”作“惣”。廣雅釋詁:“總,皆也。”
〔二〕親表:親戚。顏氏家訓風操:“吾親表所行,若父屬者爲某姓姑,母屬者爲某姓姨。”敦煌資料第一輯後梁龍德四年張厶甲雇工契:“大例賊輸身却者,無親表論說之分。”
〔三〕急首:同“急手”,趕快。齊民要術卷八作豉法:“若初煮豆傷熟者,急手抨浄即漉出;若初煮豆微生,則抨浄宜小停之。”洛陽伽藍記卷三景寧寺:“急手速去,還爾丹陽。”浄覺楞伽師資記:“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變文集三身押座文:“念佛急手歸舍去,遲歸家中阿婆嗔。”亦作“急守”。變文集李陵變文:“急守趁賊來,大家疲乏。”蓋“首”、“手”、“守”同音通用也。
〔四〕逆修齋:生時預先爲死後累七修齋,興辦法事,以求未來之冥福。參見篇後按語。
〔五〕託生:死後再度投生。大唐新語卷一二酷忍:“阿武狐媚,翻覆至此。百生千刼,願我託生爲貓兒,阿武爲老鼠,吾扼其喉以報今日,足矣。”變文集醜女緣起:“此女當時身死,向何處託生?於波斯匿王宮內託生。此是布施因緣,得生於國王之家。”好處:指富貴之家等佳勝之處。廣記卷九九劉公信妻(出法苑珠林):“後寫經成,母來報女:因汝爲吾寫經,今已得出冥途,好處受生。”又卷一〇三豆盧夫人(出法苑珠林):“後芮公將死,夫人往視,公謂夫人曰:‘吾姊以誦經之福,當壽百歲,生好處也。’”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佛道如斯五逆人,莫覓託生好去處。”
〔六〕隣保:唐代户籍編制單位,相互有督察糾舉之責。此處即指鄰里。舊唐書食貨志上:“百户爲里,五里爲鄉。四家爲鄰,五家爲保。在邑居者爲坊,在田野者爲村。村坊鄰里,遞相督察。”按唐制,孤獨無親之人死後,由鄰里負責殯葬,故此詩云“錢財隣保出”。如酉陽雜俎續集卷二支諾臯中:“元和初,上都義寧坊有婦人風狂,俗呼爲五娘,常止宿於永穆墻垣下。……一夕而死,其坊率錢葬之。”又支諾臯下:“妾本秦人,姓張氏,嫁於府衙健兒李自歡。自歡自太和中戍邊不返,妾遘疾而殁,别無親戚,爲鄰里殯於此處。”
〔七〕差:音釵,派充勞役(此處指殯埋之事)。顏師古匡謬正俗卷七差:“或問曰:今官曹文書,科發士馬,謂之爲差,差者何也?答曰:詩云‘既差我馬’,毛傳云:‘差,擇也。’蓋謂揀擇取强壯者。今云差科,取此義,亦言揀擇取應行役者爾。”
楚按,“逆修齋”之說,見於灌頂經卷一一,即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浄土經:“普廣菩薩復白佛言:‘若四輩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習,行菩提道,未終之時,逆修三七,然燈續明,懸繒旛蓋,請召衆僧,轉讀尊經,修諸福業,得福多不?’佛言:‘普廣,其福無量,不可度量,隨心所願,獲其果實。’”敦煌遺書北京咸字七五號佛說閻羅王受記勸修生七齋功德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姨,預修生七往生齋者,每月二時,十五、卅日,若是新死,依從一七計,乃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並須請此十王名字,每七有一王下檢察,必須作齋,功德有无,即報天曹地府,供養三寶,祈請十王,唱名納狀,狀上六曹、善惡童子,奏上天曹地府冥官等,記在名案,身到日時,當便配生快樂之處,不住中陰四十九日。身死已後,若待男女六親眷屬追救,命過十王。若闕一齋,乖在一王,并新死亡人,留連受苦,不得出生,遲滯一劫。是故勸汝作此齋事。如至齋日到,无財物及有事忙,不得作齋請佛延僧建福,應其齋日,下食兩盤,紙錢餧飼。新亡之人,并隨歸一王,得免冥間業報飢餓之苦。若是生在之日作此齋,名爲預修生七齋,七分功德盡皆得之。若亡没以後,男女六親眷屬爲作齋者,七分功德,亡人唯獲一分,六分生人將去,自種自得,非關他人與之。”可見逆修生七齋的程式。修此齋者,命終之後可以不經過“中陰”階段(最長七七四十九天),直接投生快樂之處。此經不見于大藏經,從它所表現的觀念來看,應該是中土所造的“僞經”。佛祖統紀卷三三:“案夷堅志載:鄂渚王媼,嘗買紙錢作寄庫,令僕李大代書押。媼亡,李忽得疾仆地,三日蘇云:爲陰府逮捕至庫所,令認押字。李曰:此我代主母所書也。引見金紫官,問答如初。官曰:但追證此事,可令回。將出,媼至,大喜曰:荷汝來,寄我庫錢方有歸也。今人好營預修寄庫者,當以往生經爲據,以夷堅志爲驗。”按廣記卷三七九梅先(出廣異記):“錢塘梅先恒以善事自業,好持佛經,兼造生七齋,鄰里呼爲居士。”“生七齋”即“逆修齋”,此事則在夷堅志之前。若據梵志此詩,則逆修齋七之事,初唐即已流行於民間。唯此人竭盡現世一切財力,逆修來生渺茫之福,乃至預先計劃將喪葬費用轉嫁鄰保承擔,可謂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者。佛教輪迴轉世之說,扇起人們的貪欲一至於此,雖似極黠,實則極愚;雖云可鄙,究亦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