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浩瀚的精神

浩瀚的精神就像悬挂于夜空的启明星,指引着在黑暗中摸索的创新者,给他们提供前行的动力和方向。创新者的目的并不是要摘下启明星,因为启明星作为最终的愿景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是在摸索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情怀,实现自己的价值。

建筑设计师曹晓昕中国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第三建筑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曾获中国青年建筑师奖、全球青年华人建筑师奖。认为建筑设计和绘画一样都是创作者自我观和世界观的一种体现。曹晓昕小时候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科技大院里,里面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里面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携带着各种口音,完全没有故乡感,或者说没有特定的场景和符号的记忆。在后来的创作中,曹晓昕似乎也不太理解简单符号和印象语言的运用,因此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不是对建筑物具体外观的指指点点,而是对自我观和世界观的不停反思。

建筑师景泉建筑城市规划博士。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BIM竞赛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改造可持续建筑类银奖。成长于军队大院,军队精神的宣扬和价值观的树立对他有巨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时代和城市的痛点。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和时代的贡献就是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内展示文化自信。为此目的,建筑设计师需要去挖掘出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精神的魂魄,并通过一个物化空间来展现这样的魂魄。

作曲家刘晓耕国家一级作曲家,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评委,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评委。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来展示埋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各个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财富,来讲述山水天地人神的故事。刘晓耕创作的原动力来源于对各个民族及其文化的好奇心和敬畏心。未被外界破坏的少数民族音乐给刘晓耕的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基因,他同时也认为自己有责任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基因。

建筑设计是点、线、面和空间结构的陈列,音乐创作是音符和节奏的陈列,但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和作曲家不会过分地拘泥于“陈列”,而会不停地探索哲学层面上的精神驱动力,不停地反思创作的原动力。他们创作的终极目的并不是留下“悦目”或者“悦耳”的作品,而是展示属于自己的情怀、时代感和价值观。这就是浩瀚精神赋予创新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