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者,此本为风寒相挟之伤寒,病至五六日,反证之身疼头痛自去,而为汗出中风者,是为阳气内虚,枢转不利,其病转入少阳也。病之转入于少阳,本当列于少阳篇中。今反列入此篇者,是为辨证之所需,示以阳气内虚之人,得有此变证,与阳气不虚者,有所不同也。
“往来寒热”者,此寒去则热来,热去则寒至,是为正邪之分争,病不在于表,而在表里之间也。
“胸胁苦满”者,此胸胁为少阳之部位,邪气入于其经,聚结而不去,故为胸胁之中,苦于所满也。
“嘿嘿不欲饮食”者,此嘿嘿者,为精神之不振;不欲饮食者,为胃气之不行;是为少阳之木火,内犯于胃土,故而见有此证也。
“心烦喜呕”者,此少阳木火之气,逼炎心分,故证为心烦;胃土为其所凌,气逆而上升,故又证为喜呕也。
以上四证,皆木火为病,属之于少阳,反证有不同者,因其游行无定,而居处不一也。
“或胸中烦而不呕”者,此木火行于上焦,与心包之火相合也。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此木火行于中下二焦,犯于脾肾二经也。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此木火扰于胸中,伤之于肺气也。
“小柴胡汤主之”者,此总以上之诸证,皆须以和解为法,疏木气之横逆,降火气之有余,与小柴胡汤主之,其病自愈也。
:本条所论之少阳病,与传经者不同。大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此言传经之少阳病,时在三日也。今其病已至五六日,是为阳气之内虚,枢转无力,邪气转入于少阳,非为传经之病也。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  甘草   生姜 各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 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小柴胡汤,为少阳经病之主方。柴胡味苦而性寒,香气条达,有转枢散邪之功,故用为君药;黄芩味苦而性寒,外实内空,有去火除热之能,故用为臣药;参草大枣味甘性温,补土养胃,有益气生血之用,故用为佐药;生姜味辛而性升,半夏味辛而性降,一升一降,有启发阴津,宣通阳气之效,故用为使药。七味药相配合,是为少阳之木火为病,转动枢机,令邪从外散之良方。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此火气之扰心,故去人参之益气、半夏之去痰,加栝蒌实以开郁。“若渴”者,此火气之伤津,故去半夏之性燥,加人参、栝蒌根以生津。“若腹中痛者”,此木气之犯土,故去黄芩之伤胃,加芍药以抑木。“若胁下痞鞕”者,此火气之内结,故去大枣之滋腻,加牡蛎以软坚。“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此水气之内停,故去黄芩之碍阳,加茯苓以利小便。“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此表邪之未解,故去人参之敛邪,加桂枝以祛风。“若咳者”,此肺气之不利,故去人参、姜枣之滋补,加五味子、干姜以安肺。是为小柴胡汤之活用,随证以加减,又不可不知也。
小柴胡汤之所治,非常广泛,既可以用于外感,亦可以用于内伤。余于初学医时,每见一张姓老医,凡所治之发热病,与内伤之无热病,无一不用小柴汤治之,深以为怪。后个人临证日久,始知此方所用,内外之病皆宜,而不可只执于一也。又当知小柴胡汤取效之关键处,在于柴胡之用量。前人每惑于柴胡劫肝阴之说,不敢于使用大量,以致有失其效。一同道医生,屡见余用此方有效,因仿而用之。有一所治之病人,因用后无效,乃邀余与之会诊。观其所用柴胡之量为6g,乃为之改用24g,服后其病立愈。但脾气内虚之病,须当忌用柴胡。“柴胡最是怕脾虚”,是为医家之名言。其所以忌用者,因柴胡汤方苦寒伤脾,服之必为下重也。
曾治一女性病人,患慢性泌尿系感染,住院治疗不愈,求余前往医治。症见寒热,尿急,尿频,尿路涩痛难忍,是为病之属于少阳,而证兼水停,乃与小柴胡加茯苓汤,数剂而愈。次年夏季,其病又得复发,乃自取原方服之。服后不但病不得愈,反而更为腹泻不止。无可奈何,只得仍来求治。因诊其脉沉而且涩。询其渴否,虽夏日天气炎热,亦不思饮水,并且仍须棉被自覆,而以恶寒为最。乃书茯苓四逆汤,更加肉桂10g与之,服至十余剂而愈。
此所以前后用方不同者,是为前者为病属少阳,后者为病属太阴。小柴胡汤只可用于少阳,不可用于太阴也。其所以服小柴胡而腹泻者,程应旄说:“遇此之证,无论无里热证,即有里热证,亦属假热,柴胡不中与也。”
医案
1.脘痛
胡某,女性,39岁。患病已半载,因夫亡过悲所致。症见:脘中作痛,不思饮食,气串两胁,每以长出一口气为快,面容愁苦,大便数日一行,喉中干燥,略有苦味。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而细,按之无力。
此病乃忧思所伤,动于木火之气,而有伤于胃津。是为病属于少阳,须当和之而得愈,乃小柴胡汤证也。处方:
柴胡16g,黄芩10g,白芍16g,炙草6g,天花粉16g,郁金10g,枳壳10g,焦三仙各10g。四剂。
服后,诸证皆减。再服四剂,病愈。(编者案)
:此案患者因丧夫后,情志不畅,木火之气内动,故而得为此病也。症见咽喉干燥者,木火之气上升也;脘中作痛,不思饮食者,木火之气内扰也;大便数日一行者,木火之气有伤于胃津也;气串两胁,以长出一口气为快者,木火之气内郁,而不得条畅也。与小柴胡汤以疏导之,木火之气不郁,其病自解矣。
2.咳嗽
郑某,女,35岁。城关七街居民。自言知医,病咳嗽久治不愈。诉其证:初为感冒而咳嗽,服药之后,感冒虽愈,而咳嗽不除。因服止嗽之药无数,至今时已二月,病不得愈。因询:是否为干咳无痰,答以咳嗽阵发,咽喉刺痛,并无痰液之内出。乃为之处小柴胡汤方三剂,依仲景法,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干姜,更加杏仁、天花粉、桔梗。服后又来开方,自言此方甚效,虽只服三剂,其病已去大半,乃复与三剂而愈。(编者案)
:感冒咳嗽,日久不愈,症见咽干无痰者,此木火之为病,而伤于阴津也。《医学三字经》:“兼郁火,小柴清。”故服之得立效。《苏沈良方》:“元佑二年,时行无少长皆咳,本方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服此皆愈。”
3.口苦
王某,女,56岁,自远地来诊。自述:患口苦之证已三年,服药甚多,皆无效,经人介绍前来求治。乃诊其脉沉而弦,视其舌略红无苔,触其腹惟右胁下紧急有压痛。询其大便,平素即大便干。此少阳之木火内郁,而当以和解为法也。因与小柴胡原方,加大黄6g。令服四剂。
一年后,其村中人求医,言其病服药后即愈,并未复发。(编者案)
:此案患者口苦久而不愈,兼有胁下压痛者,此少阳之木火内郁也。更见大便素干者,此内合阳明燥气也。故与小柴胡汤中更加大黄,以解其燥火,病自得愈矣。
4.高热不退
杨艳,女,天津市职工,2006年7月24日初诊。病人因发热头痛,久治不愈,曾在天津市医院经过各种检查,得不到结果。遍用各种退热止痛之药,皆治而无功。因其家乡在乐亭,久闻县中医院院长赵连臣治病之能,而前来求医。此时赵院长已调至卫生局,因恐有负所望,乃邀余同往会诊。诊得此病以发热,汗出,头痛为主,其证不恶寒,亦不恶热,体温持续在39~40℃之间,于输液后,其发热虽减,但时隔不久,又复如故。诊得:脉弦细略数,舌红苔白,不思饮食,胁下痞闷,恶心,心烦。病初得时,曾有恶寒,体痛,经治疗后,此证已去。
辨证:患者不恶寒,则非属太阳,亦不恶热,则非属阳明。《伤寒论》:“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可知此病之治,当以和解为法,应与小柴胡汤主之。
处方:柴胡24g,半夏12g,黄芩12g,党参30g,炙草10g,生姜12g,大枣4枚。水800ml,煎至400ml。去滓再煎至200ml,一次服下。
病人于当晚9时服药,至次日晨6时,测体温为36.3℃,其发热与头痛皆愈。乃减柴胡之量,再与一剂,以善其后。于26日出院。(编者案)
:发热一证,六经中惟太阴无之,其他五经皆有,须辨病之所在而治之。今病人久治不愈者,此中医之所长,西医之所短,因其未经中医诊治,故而久治不愈也。今经中医会诊,知其病在少阳,与小柴胡汤服之,病自可愈矣。
无独有偶,此等病屡见不鲜。至2010年7月,一人远道来求治。患者姚某,女,年26岁,家住滦县法宝村。症见发热不解,住院两个月,虽经数十次检验,皆难以确诊。已经数十次易药,皆不得其效。因闻余之名,故来求治。自诉其病:上午不发热而恶寒,每至下午,则体温39~40℃,而证为发热,是为往来之寒热,乃病之属于少阳,故亦与小柴胡汤服之,两剂之后,得以治愈。
5.渗出性胸膜炎
吴某,男性,36岁。形寒发热三天,有咳嗽气逆,左胁牵痛,胸闷欲吐,遍身酸楚,胃呆,口渴不欲饮,舌苔薄白,脉弦数。检查:体温40℃,叩诊左下背部呈浊音,听诊呼吸音消失。经X线胸部透视,诊断为左下背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用小柴胡汤加葶苈6g。服药仅二剂,热退净,咳嗽、胸胁痛大减。
6.胆囊炎
高某,女,36岁。一年前曾患急性胆囊炎,当时经西医治愈。近一周来,右季胁下又作胀痛,痛甚放射及右肩胛部,嗳气泛恶,不思饮食,舌苔薄黄,大便溏薄,午后有微热。检查:巩膜无明显黄染,右腹上部触痛,肝脾未扪及,白血球及中性白血球稍高,肝功能正常。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治疗:用小柴胡汤加郁金、枳壳、陈皮各6g,赤白芍、当归、香附各9g,共服药九剂而愈。
7.寒热往来
王某,男性,36岁。病起突然,寒战,高热,头晕,胸闷,泛恶欲吐,腰酸,溲行涩痛,舌苔薄黄,脉弦数。检查:体温40.5℃,血象:白血球增高。小便常规:有蛋白,红血球少许,有大量脓细胞。小便培养:得革兰阴性杆菌。治疗:拟予疏解清热之剂。处方:桑叶、赤芍、淡竹叶各9g,焦山栀、郁金、盐半夏各6g,金银花、车前子、连翘各12g。
药后三剂,壮热虽减,但转为寒热往来发作。即予小柴胡为主加黄柏、知母各9g,海金沙5g,连服四剂,寒热即净,最后病理尿消失。[俞济人.论小柴胡汤证及临床应用之体会[J].江苏中医,1961(2):26.]
:《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案5左胁牵痛、胸闷欲吐;案6右季胁下,又作胀痛,痛甚放射及右肩胛部。此皆属少阳病,胸胁苦满证也。案7转为寒热往来发作,此亦属少阳病,往来寒热证也。三案之用方,皆据其一证,与柴胡汤加减而愈,是为依仲景之所论,而用之无失也。
刘渡舟先生在《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亦举一例:“李女,38岁。长期呕吐,兼见低烧,服药已百余剂不效。舌苔白滑,时有进修医生陈君在侧,问曰:此何证也!余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果服三剂而呕止烧退。”[《新医药学杂志》,1978(1):18.],此亦是只据其一证,而用之得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