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操作方法
1.针刺前的准备
(1)指力和手法练习:针的针体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很难随意进针及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为此,指力和手法的练习,是针刺技术的基本训练,是初学针刺的基础,是进针顺利、减少疼痛、提高疗效的基本保证。一般进针快,透过皮肤时不痛,手法操作自如,患者乐于接受;不熟练者,难于控制针体,进针慢,容易产生痛感,提插捻转时动作不协调,患者不适,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影响疗效。故在学习针刺时,必须进行指力和手法练习。
指力练习:可选择在小包装的纸巾或者肥皂上进行,右手拇、食、中三指执针柄,使针尖垂直进入。
手法练习:可用棉团练针,即棉花一团,以棉纱线绕扎,内松外紧,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球一个,外包白布一层即可。练习时根据下面将要讲到的各种进针方法、进针后的手法进行练习,主要是练习最基本的进针、提插、捻转、捣针等。练习捻转时,要求捻转的角度要均匀,快慢自如,一般每分钟捻转120次左右,方能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练习提插时,则要求提插的深浅适宜,并保持针体垂直。
自身试针:通过上述练习,已达到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时,即可在自己身上试针,亦可学员之间互相试针。试针时先选容易针刺的部位,即肌肉较丰厚处的四肢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穴,并注意消毒后方可进针。注意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用力的大小,体会手法与针感的关系、不同部位腧穴针感反应的不同。要求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后针感较强,并使针感向一定方向扩散。
(2)体位的选择:患者体位是否合适,对正确取穴和进行针刺操作有一定的影响。如体位不当,可使术者取穴困难,也不宜留针,往往还容易发生晕针,一旦体位变化又会引起弯针或折针,给患者增加痛苦。
选择体位的原则:便于正确取穴及针刺操作,如取环跳须侧卧伸下足、屈上足等;患者舒适自然,便于持久留针,这样可防止因体位移动而引起弯针、折针等情况;尽量选用一种使所取穴位都能进行针刺操作的体位;考虑体质和病情,如年老体弱、初诊、精神紧张者宜取卧位,肢体畸形的患者选体位时要灵活掌握;嘱患者在留针过程中尽量不要移动体位。
2.毫针的基本刺法
(1)进针:是指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方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用拇、食、中指夹持针柄,掌握进针时的力量和针刺角度、深度,称为刺手;左手按压针刺部位或扶定针体,以固定腧穴皮肤,防止针体弯曲,并可避免疼痛,促使针刺感应的获得,称为押手。
进针的具体方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指切法适用于短针,夹持法适用于长针,舒张法适用于皮肤松弛处(如腹部),提捏法适用于皮肤浅薄处(如头面部)。
进针角度:是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临床上,针体与腧穴皮肤呈直角(90°),垂直进针,称为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如四肢、腹、腰部。针体与腧穴皮肤呈45°左右,倾斜进针,称为斜刺,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针体与腧穴皮肤呈15°~25°,沿皮刺入,称为横刺或沿皮刺、平刺,适用于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一针透二穴也可用此法。
针刺深度:是指针体进入皮下的深度。一般以取得针感而又不损伤重要脏器为准。除根据腧穴部位特点来决定之外,临床上还需灵活掌握。如形体瘦弱者宜浅刺,形体肥胖者宜深刺;小儿、年老、体弱者宜浅刺,青壮年、体强壮者宜深刺;阳证、表证、初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头面、胸背及肌肉薄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浅刺,肘臂、腿膝处宜深刺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关,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和横刺。对项后正中、大动脉附近、眼区、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斜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损伤。
(2)行针:又称针刺手法。毫针刺入后,为了获得、维持和加强针刺感应(又称得气)所施行的操作方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①基本手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即为提插法。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和方向。通常认为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住,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
②辅助手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来催气,增强针感。
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
弹法:针刺后再留针的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的方法,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刺,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3)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判断,即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肉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当针下不得气时,应考虑运用候气、催气等方法。
(4)留针:是指行针得气后,将针体留置于腧穴内一段时间的方法。在行针后仍不得气时,可通过留针静候气至,出现针感,称为候气。在行针已得气后,留针可保持针感,并增强针刺治疗作用。在留针过程中,还可再次行针以加强针感,并使针感沿经脉循行方向传导。留针时间的长短依具体情况而定。如阴证、寒证、里证、病程长而邪气深入、身体强壮者,宜久留针;阳证、热证、表证、病程短而邪气浅在、身体虚弱者或小儿,宜少留针,甚至不留针;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针。一般情况下,留针时间为15~30分钟。
(5)出针:是在行针或留针后,针刺达到一定治疗要求时,将针体退出体外的方法。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做轻微的捻转,并慢慢提针至皮下,最后将针完全退出体外。在出针后,应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又称为扪法。出针后亦可不按压针孔,使邪气外逸,这是针刺补泻的一种,属于开阖补泻的泻法。出针后要核对针数,以免脱漏。并嘱患者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3.针刺补泻
(1)补泻的原则和依据:补泻的原则可以概括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泻的依据主要是经络、脉象、形神,现分述如下。
①辨经络:明辨经络是施行针灸治疗的首要问题。要达到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就必须分析经络的分布和联系。在刺法中,例如浅刺和深刺与病邪留于经络的浅表和深层有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与经络的循行有关;而经络气血流注的顺逆情况,则是针刺补泻的主要依据,如迎随补泻就是根据针刺的方向与经脉流行方向的顺逆而定的。
在针灸治疗中,还特别强调通过切循按压辨别经络的虚实。即通过经络诊察,探索其阳性反应和体征,借以分析病变的虚实,决定补泻的方法。临床上,凡表现为麻痹、厥冷、陷下、消瘦、指下空虚及感觉迟钝等现象者为虚,表现为疼痛、红肿、硬结、肥大、指下涩紧及感觉过敏等现象者为实。
②辨脉象:针刺治疗应根据脉象的虚实而决定针刺的深浅和补泻。对脉实证实的患者,宜深刺用泻法;脉虚证虚的患者,宜浅刺用补法。
③辨形神:依据患者的体质、体形、气血形志情况决定补泻或采用不同的刺法。
体质类型:《灵枢》将人的体质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并阐述每种类型的针刺方法。如太阴之人,要用较重的疾泻手法,不然就难于收敛;少阴之人,其血气易脱,故再用重泻手法,则容易出现衰败,所以要谨慎调理。此外,书中还谈到五种人的性格特点、形态特征,对这些论述虽然不能机械地理解,但人的性格与情志密切相关,而情志因素又是许多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患者的性格及外貌特征,对辨证治疗是有一定帮助的。
形体胖瘦:肥人及成人体壮、皮肤坚固者,针刺时应深刺久留针;瘦人以及婴儿针刺时应当浅刺疾出。
气血形志神:《素问·调经论》中详细讨论了气血形志与针刺补泻的关系,根据气血形志神五个方面的虚实病变,提出了针刺的补泻方法,具体的补泻方法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2)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①机体的功能状态: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如机体虚弱而呈现虚弱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邪热亢盛出现实热、闭证时,针刺又可泻实、清热、启闭。
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知。
②腧穴特性:不同的腧穴在功能上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如气海、关元、命门、膏肓俞、足三里等穴,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商、十宣等穴具有清热、启闭的作用,多用于泻实。
③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所谓针刺手法,包括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操作过程,但其中以进针后的手法为主。包括单式和复式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中,基本的补泻手法有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另有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复式补泻手法有烧山火、透天凉等,这些在临床中应用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