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医学文化内涵探析
中医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涵是研究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研究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研究中医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上海做“文化与中医”主题讲座时,提出文化就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人格魅力,包括个人人格和集体人格。丹溪学派作为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七百多年,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容,本文旨在探析朱丹溪及其学派医学文化的内涵。
(一)深厚的家学渊源与理学培养的价值理念
1.家教严格,性格坚韧,勤奋好学 朱丹溪的家庭在当地算是书香门第。据《朱氏宗谱》和史书记载,朱丹溪祖籍山东曲阜,远祖朱云,朱云的后代朱汎到南方做官,举家迁徙南方定居于义乌县双林乡蜀山里蒲墟村。南北朝的时候,因村里朱家嫁女,彩礼映红溪水两岸,村人以此自豪,于是改蒲墟为赤岸。朱氏家族英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到了宋代,朱良祐又大力弘扬经学,学名卓著,使朱氏家族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朱良祐的孙子朱杞生有9个儿子,有7个考中进士,在义乌有“九子七登科”之美誉。朱丹溪的祖父朱环,是朱良祐的四世孙,从小以孝闻名,聪明颖悟,好学不倦,曾中乡贡进士。父亲朱元继承朱氏家族的好学之风,且又机警异常,也是朱氏家族的佼佼者。朱丹溪的外家戚氏也是浙东著名大族,以儒学出名。
由于深厚的家学渊源和浓郁的学习氛围,所以朱丹溪出生后,父母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很小就教他读书识字。丹溪天资聪敏,领悟性强,年纪稍大一些,就被送入学堂,学习诗赋音律。在朱丹溪15岁时,父亲朱元因战乱忧患成病,久治不愈去世,家里只剩下年事已高的祖父朱环、母亲戚氏、未成年的朱丹溪和两个弟弟,生活非常艰辛。但戚氏非常坚强,任劳任怨,对孩子的教育也毫不放松。《宋集·元故朱夫人戚氏墓铭》记载:戚氏“丧其夫,三子皆幼。时宋亡为元,盗起旁县,焚庐舍剽劫,家单甚。夫人艰勤悲悴,事舅姑无怠容,遇诸子有恩而严。少子尝戏取人一鸡卵,夫人怒甚,曰:是乃所当取耶!笞而责还之……观丹溪可知夫人贤,观夫人其子之贤益可征”。由于出身儒学世家,朱丹溪的母亲深知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朱丹溪虽然早年丧父,但由于有母亲的勤劳操劳,他的学业始终没有中断。严格的家族教育培养了朱丹溪坚强的性格和勤奋好学。后跟许谦学习时,更是每天夜以继日地学习,不敢丝毫放松,这样坚持学习了几年,为以后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2.行侠仗义,精研理学,脱胎换骨 青年时期的朱丹溪,骨子里既继承了祖辈和外氏家族成员的聪明睿智和好学之风,又继承了勤劳坚韧、诚朴宽厚的品德和不畏强权、坚强不屈的性格,所以,刚直不阿、行侠仗义成了青年朱丹溪性格中的主要特点。当时政府向江南征收赋税,义乌县官员挨户催征,要额外多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22岁的朱丹溪正好任里长,他仅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报了两户可以承担赋役的富户。县官看了朱丹溪申报的名单,十分生气,把他传唤到县衙责问:“这不是平常一般的征收,你竟敢这样抵抗,你难道不爱自己的头颅吗?”朱丹溪不卑不亢地说:“不敢因为爱惜自己的头颅就不顾百姓的死活。”县官虽然十分愤怒,但面对朱丹溪坚决的态度和广大民户的支持,只好按两户富户征收。
另一个故事是县里官员经常在春天到农村“劝耕”,变相勒索,村民对之又怕又无奈。朱丹溪知道后就来到村外路口毕恭毕敬地“迎接”他们并阻止他们进村,村民们也少了很多的干扰。
由于朱丹溪勇于为民请命,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信。地方上的官员也对他另眼相看,在当地留下不少佳话。直到朱丹溪30岁以后,他听说金华有名的儒学大师许谦在东阳县的八华山讲学,于是也萌生了奔赴八华山师从许谦学习的思想。当他聆听了许谦关于“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天命人心之秘,内圣外王之微”等方面内容的讲解之后,深有感悟,从此他一改年轻气盛的作风,专心致志地精研理学典籍,更注重内心修养,以许谦的话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昼夜苦读,废寝忘食,读后又认真思索,领会其中深刻含义,修己治人。
(二)恩师言传身教影响,治学严谨,内心强大
1.许谦的理学思想奠定其强大思维模式 理学,后人或称之为“新儒学”,是我国宋代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用思辩的形式,研究关于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用以论证和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因而得名。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以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即有名的“宋五子”。理学标志着我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宋、元、明整整七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取得了思想界的正统地位。
许谦,元朝著名学者,字益之,祖先为陕西人,后徙居浙江婺州金华县,定居金华,以学传家。学者称白云先生。许谦及其上三代宗师:何基、王柏、金履祥,在金华地区递相授受朱熹理学,是金华理学的主要传人,史称“金华四先生”。许谦读书面广,又善于钻研,长于思考,读书之后,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光是精通理学,著述丰富,除理学著作外,还著有《自省编》,在天文、地理、制度、刑法、音韵、术数等方面,也是无不贯通,甚至对于佛、道典籍,也是洞其底蕴、探其幽微,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许谦虽学识广博,名声远播,但却淡泊名利,多次谢绝地方官员的荐举,最后,为了避开尘世的喧嚣,隐居于东阳县的八华山中授徒讲学。许谦曾教导学生说:学习要以圣人的思想言行为标准,但必须是先明白圣人的思想,才能学习圣人的行事。许谦继承了朱熹以“理”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又吸收了陆九渊“理具于心,以心为本”的思想,提出“心具天理”的观点;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思想,又提出“心”在“格物致知”中的作用,将“格物”与“格心”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朱丹溪觉得自己心胸洞开,融会贯通,连身体都有所增长。毫无疑问,强大的理学思维模式奠定了朱丹溪的逻辑思维模式,思维缜密,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也是一个医者必有的人格魅力。
2.罗知悌南北医学交融成就其一代医宗 影响朱丹溪的医学思想的,有一位不可忽视的长辈就是从祖朱叔麒,朱叔麒存心仁慈,医德高尚,对丹溪影响甚深。可惜朱叔麒很早就去世了,只能算是朱丹溪医学的入门老师。而真正让朱丹溪的医学理论和医学思想成熟的老师就是罗知悌。
罗知悌,字子敬,号太无,浙江钱塘人,自幼研习医学,曾得到过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徒弟荆山浮屠的真传,品德高尚,医术高超。南宋末年入宫为宦官,因医术高明而受到皇帝的宠信。罗知悌在精心学习刘完素和荆山浮屠医术的同时,又悉心钻研金元时期另外两大名医张从正、李杲的学术思想,对各家的医学宗旨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回到杭州以后,性格孤僻倨傲的他除了看病,闭门谢客,潜心研究医学,将北方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人的医学思想及实践传至江南,在南北医学的交会融合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44岁的朱丹溪通过别人的指点,找到罗知悌居住的地方,谁知被拒之门外骂了回来。朱丹溪毫不动摇,每天坚持前往罗门拜谒,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待罗知悌的接见,这样坚持了3个多月,终于感动了罗知悌,收朱丹溪为自己的正式入门弟子,尽授其学。
有一次一个二十多岁的四川僧人来求罗知悌治病,面色萎黄,形容消瘦,全身倦怠无力。他说他离开家乡时母亲尚在,最近突然非常思念母亲,归心似箭,但却因囊中羞涩,不能动身,整天痛哭流涕,不久就成了这个样子。问清楚病情以后,罗知悌每天命人将牛肉等食物煮烂给他吃,并安慰劝解说回家的路费我负责。过了半个月用桃仁承气汤治疗,一日三次,当晚病人即开始排泄,一晚上接连排泄了几次,直至肚内排泄干净为止。到了第二天,不再给他吃肉,只给他素菜和稀饭吃。这样又过了半月,僧人的身体完全恢复了。
事后朱丹溪就此事请教老师,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既然是忧思所致,为什么不直接用承气汤使之排泄?罗知悌说道:病人来时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用攻击之法,就会使之元气大伤,小病酿成大病,大病成不治之症。所以必须使他心情舒畅,身体壮实,再以承气汤治疗。这样的病例使朱丹溪受到极大启迪,以后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时时注意先保护病人的元气。丹溪后来治疗好友叶仪案,全仿罗知悌治僧案,先补后攻,以奏全功。
(三)几经周折,吸取教训,朱丹溪的理医转变
1.孝字当先,侍奉母亲之病 朱丹溪的母亲戚氏,自从嫁到朱家,虽然饱经忧患,艰苦备尝,但身体却一直硬朗康健,没有什么疾病。但在51岁的时候,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接下来就是手足关节疼痛异常,行动不便,痛苦的呻吟之声,使人不忍耳闻。朱丹溪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什么效果。
朱丹溪作为长子,侍奉病中的母亲自然是尽心尽力,但却无法解除母亲的痛苦。看着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的内心既痛苦又自责。回想起父亲去世以后,母亲独力支持家业,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他们兄弟抚养成人,保证自己的学业没有中断。如今母亲有难,自己却束手无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她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讲什么恪守孝道呢?不知不觉间,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朱丹溪心中形成了:那就是学习医学,以自己的能力为母亲治病。
主意打定后,朱丹溪一边继续侍奉母亲,一边开始了对著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的研读,为了能治好母亲的疾病,朱丹溪毫不懈怠,反复诵读,精心揣摩,从祖朱叔麒也不时对之进行指点,很快朱丹溪就对医学基础方面的东西基本掌握了。朱丹溪以朱叔麒为榜样,认真钻研毫不懈怠,对母亲的疾病慢慢探索,并逐渐开方为母亲治病了。在治疗过程中,他一直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任何一个微小的异常都不放过,方剂换了一个又一个,每次都有一定的进展。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细心观察、精心照料和反复治疗之后,母亲的病情痊愈了,直到三十年后去世。朱丹溪在钻研医学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不忘师恩,潜心许谦之病 朱丹溪36岁开始师从许谦,许谦患病已有多年,开始是因饮食不适,形成积食痰郁,感觉心痛,经医生多次诊治,都认为是寒气所致。前后治疗了多年,服药不计其数,都是吃药时稍微见效,药一停又犯。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彻底痊愈,以至于发展到“坐则不能起,扶起亦不能行,两胯骨不能开合。若脾疼作时,则两胯骨痛处似觉稍轻;若饮食甘美脾疼不作,则胯骨重疼增”(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一《痰》)。医生仍以为是受凉所致,给他用的是燥热香辛药物,直到双足痉挛,疼痛不已,一遇寒冷就呕吐不止,最后连许谦自己也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完全是一个废人了。
面对许谦如此严重的病情,朱丹溪心中充满了自责,于是他日夜钻研医学典籍,对照许谦的病史、病情,经过反复的分析,他认为许谦的病最初起因是积食所致,认准了病情,朱丹溪对症下药,正式开始给老师许谦治病。虽然中间几次出现反复,其他医生不时对朱丹溪的做法提出异议,但他仔细观察,大胆治疗,终于使老师能够吃一点稀饭,病情有了好转。后来朱丹溪又发现了一个来自西域异人传授的方法——就是朱丹溪后来名之为“倒仓法”的治疗方法。所谓“倒仓法”,就是把胃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朱丹溪觉得许谦的病根是积食所致,一直没有彻底清除,这个方法很适合老师的病情,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考并和老师反复商议之后,决定在老师身上试行。在做好了周密的准备之后,朱丹溪着手用“倒仓法”治疗老师的疾病。朱丹溪的“倒仓法”在许谦身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许谦的身体很快就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第二年还生了一个儿子,直到14年后寿终正寝。
3.失妻之痛,走向从医之路 戚氏是朱丹溪姑姑朱寿的女儿,从小知书达礼,温柔贤惠,深得朱氏家族的敬爱。她和朱丹溪感情深厚,生有二子四女,长子朱嗣衍,从小身体多病,戚氏死时尚未成家。次子朱玉汝,亦从丹溪学医,是朱丹溪的入室弟子。按说朱丹溪已经有了治疗母亲和老师痼疾的经验,应该对妻子的病证有所把握。但可惜的是妻子的病情和母亲、老师的都不一样,既不是像母亲那样四肢疼痛难忍,行动不便;也不是像老师那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而是气喘不止,胸部憋闷,严重时至于不能躺下。气喘发作时脸色铁青,眼球突出,痛苦之状,难于言表。朱丹溪把给母亲和老师的方法都用在妻子身上,但仍然没有结果,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在痛苦中离去。
妻子的去世,带给朱丹溪的除了无尽的悲痛之外,还有更多的悔恨和自责。他后悔自己学医的时间太短,自责自己医术太浅,无法把妻子从死神的手中抢救回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术,不让更多的人像妻子那样在痛苦中失去生命,朱丹溪决定趁着母亲身体健康之时离开家乡,外出寻访名师,以高超的医术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的折磨,从而真正走向了从医之路。
(四)庞大人脉环境,组成浓郁的丹溪医学文化
朱丹溪的人脉环境处于非常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这是丹溪学派诸多成员具有优良素质的原因所在,也为丹溪学派的成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这个人脉团队中,首当其冲影响力最大的人就是宋濂。宋濂,字景濂,祖先为金华人,后迁至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从小师从同乡人闻人梦吉学习“五经”,后来又师从吴莱、柳贯、黄溍等浙东大儒学习,学问自然非一般人可比。宋濂在师从这些大师学习儒学的过程中结识了朱丹溪,二人言谈极为投机,竟有相见恨晚之意,以后遂成忘年之交。宋濂后曾被朱元璋聘为“五经”教授,主持修撰《元史》,后又为朱元璋太子老师,受到太子和皇后的敬重。宋濂一生勤奋,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不仅受到朝廷的称赞、国内万民的称颂,其声名还远播国外,受到海外各国的重视。宋濂和朱丹溪及其家族一直保持着非同寻常的友谊,他曾先后为朱丹溪的祖父、父亲和姑姑写了传记,给朱丹溪的母亲写了墓志铭。他虽然是以儒出名,不事医学,但对朱丹溪在医学上的成就却极为关注,朱丹溪的第一本医学著作《格致余论》就是宋濂为他写的序。朱丹溪去世以后,宋濂又为他写了好多文字,尤其是几千字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成为今天研究朱丹溪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胡翰,金华人,字仲申,从小就聪明好学,品德高尚。曾师从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吴师道、浦江吴莱学习古文,然后师从许谦精研理学,是朱丹溪的同门好友,官衢州府教授。震亨撰《风水问答》成,请胡翰为序。
戴良,浦江人,字叔能,曾师从黄溍、柳贯、吴莱等人学习古文,学识渊博,“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戴良和朱丹溪的友谊也是源远流长,戴良的哥哥戴仲积和次子戴思乐、侄子戴思恭、戴思温都是朱丹溪的入室弟子,师从朱丹溪学医,后来都非常有名。朱丹溪死后,戴良为之写了著名的《丹溪翁传》,是今天研究朱丹溪的重要资料。
叶仪,字景翰,金华人,曾师从许谦学习,也和朱丹溪有同门之谊。叶仪在从许谦学习的过程中,对许谦关于“学者必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的教诲,朝夕揣摩,精研其深奥旨意,终于尽得其中精妙。叶仪在元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和宋濂、胡翰、戴良等人一同受到朱元璋的召见,会食于中书省。后来王宗显受命创办郡学,叶仪和宋濂一起被聘任为“五经”教授。后来叶仪生怪病,朱丹溪用心治疗大获成功,正是因为叶仪笃信不疑。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朱丹溪庞大的人脉体系支撑了朱丹溪为首的丹溪学派,理、医、文融会贯通,蓬勃发展。
(五)牢固的师承队伍,丹溪学派代代传承发展
丹溪学派能够发展壮大,除了庞大的人脉体系,更有一支忠实的师承队伍,第一就是丹溪后人,其子朱玉汝、侄朱嗣汜俱以医闻名于世。朱文椐为丹溪孙子,玉汝之子。冯彦章,为丹溪孙女婿,玉汝女婿。曾孙朱宗善为玉汝孙子,文椐之子,亦以医著名,曾编成其所试用之验方附于丹溪所著《格致余论》之后。朱氏后人从医者比比皆是,现代也有二十代、二十一代朱氏后人从事传统医学事业,继承丹溪学术流派,发扬丹溪医学文化。(《赤岸朱氏丹溪宗谱》)
第二是嫡传弟子,如赵道震、赵良本、赵良仁、戴士垚、戴思恭、戴思温、戴思乐、张翼、楼英、王履、徐彦纯、刘叔渊、虞诚斋、楼厘、贾思诚、程常、王顺等。如《宋集·题朱彦修遗墨后》载:士垚有子思恭、思温,父子同师丹溪,均承青睐,故宋濂云:“先生之弟子虽众,得其真切者,惟仲积父子为优。仲积不幸早逝;原礼以其学行于浙河之西,从之者日益多,由是先生之道沾被滋广”。
第三是再传弟子有赵友亨、赵友同、李肃、夏建中、朱文椐、袁宝、王彦昭、楼宗起、王宾、王观、刘毓等,不一一介绍。
另外就是私淑弟子,私淑丹溪之学者遍布全国各地,有的私淑丹溪之学,编纂修订丹溪著作而取得成就,影响深远,如程充、杨楚玉、卢和等,代表作有《丹溪心法》(校订)。有的私淑丹溪之学,发扬光大丹溪学说并参以己见,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从而取得成就,如虞抟、王纶、汪机等。代表作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医论问答》等。
综上所述,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深厚的朱丹溪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又结交了大量致力于理学和医学的有志之士,经常谈经论道,探讨理学、医学的真谛,而朱丹溪又把理学和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医药史上一位有名的儒医。难能可贵的是,朱丹溪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理学和医术传授于人,带出了很多弟子,培养出了很多医学名家,著书立说,形成独特而浓郁的医学文化氛围,在中国医学史上赫赫有名,人称“丹溪学派”。经过他们的努力,使丹溪学说有所提高和发展,并对明清时代的其他医学流派产生较大影响,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江凌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