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伯未医书重刊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 秦伯未
- 7字
- 2020-08-29 06:37:05
曹仁伯医案精华
内 伤
心营与肾水交亏,肝气挟肝阳上逆,胸中气塞,口内常干,手震舌掉,心烦不寐,即有寐时,神魂游荡,自觉身非己有。甚至便溏纳少,脾胃亦衰。脉形细小无神,而有歇止之象。逐证施治,似乎应接不暇。因思精神魂魄,必令各安其所,庶得生机勃勃,否则悠悠忽忽,恐难卜其旋元吉。拟许学士真珠母丸法。
石决明 人参 归身 犀角 龙齿 茯神 生地 麦冬 枣仁 炙草怀药 沉香 另珠粉先服
又:风、火、痰三者之有余,留滞肝经,以致卧血归肝,魂不能与之俱归,筋惕肉而醒。前次气短等证,莫不因此而又起。于有年病后,气血两亏,何堪磨耐。所治之方,不出许学士法加减。现在脉息细小带弦,虽无止歇之形,尚有不静之意,究属难免风波,未可以能食为足恃也。
石决明 麦冬 犀角 柏子仁 龙齿 枣仁 归身 大熟地 羚羊角冬术 白芍 陈皮 人参 茯神 银花 薄荷 另金箔、竹沥、珍珠粉,姜汁冲服
又:脏之为言藏也。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脾之意,肾之志,无不各得其藏,五脏和矣。即有不和,因藏真不足,盖有待也。而与藏相表里者为腑,腑以通为补,与脏之以塞为补者有间。因思胃主下行,肠主津液,津液不充,下行失令,故大便燥结而难通。此际不以滋养营阴,俾得施润泽,非计也。目前之治如此,将来或痰或火,或感或伤,偶有违和,事难逆料,断无预定之理,随时斟酌为嘱。
麻仁 郁李仁 柏子仁 松子仁 桃仁 陈皮 人参 苏子
先生之病,素禀湿热,又挟阴虚之病也。湿者何?地之气也;热者何?天之气也。天地郁蒸,湿热生焉。湿热禀于先天者,与元气混为一家,较之内伤外感之湿热,属在后天者,岂可同日语哉!设使薄滋味,远房帏,不过生疡出血而已。乃从事膏梁,更多嗜欲,斯湿热外增,阴精内耗。脏腑营卫,但有春夏之发,而无秋冬之藏,无怪乎风火相煽,而耳为之苦鸣也。当斯时也,静以养之,犹可相安无事。何又喜功生事,火上添油,致陡然头晕面赤?其一派炎炎之势,盖无非肝经之火,督脉之阳,上冒而为患。近闻用引火归原之法,以为甘温能除大热。嗟乎!未闻道也。夫甘温除大热者,良以下极阴寒,真阳上越,引其火,归其原,则坎离交媾,太极自安。若阴虚湿热,蒸动于上者,投以清滋,尚难对待。况敢以火济火,明犯一误再误之戒乎?逮后清已有法,滋亦频投,饮食能增,身体能胖,而坐立独不能久者,明是外盛中空,下虚上实,用药殊难。尝见东垣之清燥汤,丹溪之虎潜丸,润燥兼施,刚柔并进。张氏每赞此两方,谓必互用,始克有济。何故而不宗此耶?然犹有进于此者,治病必资药力,而所以载行药力者,胃气也。胃中湿热薰蒸,致吐血痰嗽,鼻塞噫气,二便失调,所谓“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然则欲安内藏,先清外腑,又为第一要著矣。至秋末冬初病甚者,十月坤卦纯阴,天已静矣,而湿热反动;肾欲藏矣,而脏热仍露。能勿令病之加剧乎?附方谨复。
青盐 甘草 荸荠 海蜇 萆薢 饴糖 刺蝟皮 霞天曲 十大功劳叶 橘叶 共为末,竹沥和水泛丸,每朝吞服,服完后,合虎潜丸全料同合,常服
五脏六腑,皆有营卫,营卫不调,则寒热分争。此病分争之后,肌肉暗消。因思脾主肌肉,肌肉暗消,正所以昭脾之营卫虚也。无怪乎脘痞纳少,力乏嗜卧,脉形弱软,有种种脾虚见象。于法当健脾为主。而八八已过之年,阳气必衰,又宜兼壮元阳,使火土合德,尤为要务。
乌龙丸合香砂六君丸 加首乌、当归
心脉宜大者反小,肾脉宜沉者反浮,浮则为伤,小则为虚。想是读书攻苦,心肾不交,失其封藏之职。夫心肾即婴儿姹女,欲其交者,须得黄婆为之媒合。黄属中央,脾土所主,舍补中宫之外,皆属徒然。
归脾汤
昼为阳,阳旺应不恶寒;夜为阴,阴旺应不发热。兹乃日间恶寒,夜间发热,何以阴阳相反若是耶?此无他,阳虚则恶寒于日,阴虚则发热于夜,阴阳之正气既虚,所有疟后余邪,无处不可为患:足为之浮,腹为之满,溺为之短,一饮一食,脾为之不运,生饮生痰,肺为之咳嗽,脉从内变而为细弦。夫形瘦色黄舌白,阳分比阴分更亏,极易致喘。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加附子、干姜、冬术、半夏、橘红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阳土病则见呕恶,阴土病则见泄泻,二者互相为患,此平则彼发,令人应接不暇。现在呕止而泄,似脾病而胃不病。不知脾胃属土,木必乘之,不乘胃土而呕,必乘脾土而泄。治病必求其本,本在木,当先平木,必使阳土阴土,皆不受所乘,方为正治。
理中汤 乌梅丸 吴仙散 加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