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御前罗扇成就女科,千年良医世代相传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陈木扇女科一直为家学薪传,从无间断。陈沂后代以医为业者,南宋有陈静复、陈清隐;元以后有陈玉峰、陈仪芳、陈明扬、陈南轩、陈东平、陈恒崖(即方志记载的陈惟康)等。其中:陈静复、陈清隐刻木扇以传;陈玉峰曾官至宣抚使提举,钦差大臣,后不仕元朝而继承祖业。
陈恒崖生陈林和陈椿。陈林号杏庵,于天顺庚辰年(1460)钦取供职太医院,生陈谟、陈诰;陈谟任顺天府(今北京)医学大使,卒于任上,其子陈鼎、陈鼐均为太医院医士。陈椿号橘庵,生陈赞、陈谨、陈言及陈谏。
陈谏,字直之,号荩斋,明嘉靖(1522—1566)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陈椿之子,陈沂“九传而至荩斋翁”。陈谏精通医术,能治人所不能治之疾,著有《荩斋医要》传世。
钱塘陈引泉、陈引川,为陈谏之孙,皆继承祖业。引泉曾以孤凤散治愈张翰犹妻“始笑泣,既多言,已不语,绝饮食”之疾。陈引川得妇科心传。
石门(今浙江桐乡)有陈谢,字左山,明万历时(1573—1615)人,祖籍钱塘,后迁居石门(今浙江桐乡),医名盛噪一时,治病多验,名闻遐迩,为“郡县妇科之冠”“石门陈氏妇科之第一人”,著《女科秘要》,但仅为家藏秘本,流传较少。
清初陈梦熊,字宇春,继承家学,博通经典。梦雄之子陈德潜亦有医名。
陈善南,字嘉言,为陈沂第20世裔孙,于清道光间(1821—1850)以陈木扇女科享盛名,续补《陈氏女科秘要》。善南之子陈宜南继承祖业。
宜南之子名维枚,字叔衔,为陈木扇女科第22世祖。叔衔公熟谙典籍,博通诸家,一直在海宁长安行医,以妇科著称,为晚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女科之冠,誉称“八百年世医”,与当时葛赞初、姚梦兰、大麻金子久等齐名。叔衔传其子嗣叔、堂侄韶舞及堂侄孙筱竹等。
海宁一带有陈鸿典,字云书,“雅擅文誉,食饩邑庠”,中年患眼疾目盲,益精于脉诊,尤善妇科,四方就治者填户塞巷。著《陈鸿典所遗方书》。殁后,所遗方书仍流传远近。
第23世裔孙陈韶舞(1899—1976),字善,号相庄老人。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相庄村油车埭人。受业于堂叔叔衔公,治学严谨,好学不倦,尽得叔衔公精传,熟读经典及嘉言公所著《陈氏女科秘要》,旁通各家学说。韶舞公学富五车,治学严谨,好学不倦,年逾古稀仍手不释卷,皓首穷经,凡家藏百余部中医典籍皆详加批注,深得其要领。
韶舞公常以“做人行医,立德为先”来勉励后人行医先立德,自己也身体力行,为贫困百姓免费施治,每月定期为乡邻免费施药。韶舞公医德双馨,学验俱丰,享誉沪杭,常告诫后人“行医者,宜勤求古训;临证者,宜胆大心细;审证察脉,如履薄冰;处方遣药,命悬一线;以愈病为依归,以康寿为皋旨;求学者,师古而不泥古,不可胶柱鼓瑟,固步自封;立德者,切忌巧立方名,以矜奇自夸;更不可我是人非,诋毁旁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不精,犹如杀人不用刀;临证不慎,有如盲人骑瞎马,其危害不可胜言”。
韶舞公擅内科,专长妇科,精于临床。诊治疑难杂症及妇科经带胎产诸病,每奏奇功;运草木金石之力,显妙手回春之效。留有医案手稿四卷。现“月经病篇”已由其后人陈学奇先生整理完成,由华宝斋古籍书社发行。
韶舞传子大堃。陈大堃,字锦江(1926—1991),幼承庭训,深得家传;8岁入读私塾,师从章克标先生,通晓诗文;12岁随父亲学中医,熟读医书,15岁遵照父亲“博众长,跟名师”的嘱咐,师从崇福名医吴浩然先生(费伯雄之再门人),拜师学艺3年后悬壶乡里。大堃公熟读妇科经典《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等著作,临证广众博采,不拘一家之说,享誉方圆百里,临床多奇效。20世纪80年代,在中医类期刊先后发表“陈木扇女科学术经验”“痛经与闭经”“陈韶舞治疗崩漏经验”“产后急诊治验”“滋水涵木法治疗月经过多”等相关学术论文,总结了陈木扇女科的学术经验,造福病患。大堃公常教导子女,为医要学“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行医50余年,出诊不分昼夜,医德医术有口皆碑。
大堃传子学熹(1952—)和学奇(1958—),学熹现于桐乡、海宁一带行医,以中医内科、妇科为业,皆秉承家业。
陈学奇为陈木扇女科第25世嫡传,自年少束发便继承家传之学,15岁随父亲临证,1982年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浙江中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又师从全国名中医李学铭老师、海派妇科陈氏妇科流派传人陈惠林老师,擅中医内科及妇科。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陈木扇女科在开枝散叶的过程中,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现仍在继续培养着新的人才,陈木扇女科陈学奇老师现已有6位新的继承人。
第二章 陈木扇女科流派学术思想
陈木扇女科流派历时千余年,传承25世,其学术思想一脉相承,推陈而出新,所创造的学术理论和独特方法,不仅以较稳定的家传形式传承下来,而且还为大家所广泛应用。如《素庵医要》和《荩斋医要》中的诸多论述和方药至今仍被中医妇科学著作所引用,广泛指导着中医妇科临床,诸如“妇人诸病,以调经为先”“逐月养胎论”“清热凉血安胎法”“郁痰致月经不调”“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调经宜和气”等学术观点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更促进了中医妇科的学科发展,在中医妇科史以及地方医学史上的地位当不容忽视。
陈氏女科,之于术,精于临证,熟谙典籍,博通诸家,审病问因,治病求本;之于法,以和为重,妇科诸病,调经为先,调气和血,滋养肝肾,调理脾胃,重益先天,兼调后天,补养冲任,通调奇经。陈木扇女科博采众长,不限于一家之学,它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具有流派特色的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