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宫”

儿子三岁才上幼儿园。三岁以下的孩子,幼儿园也能接收,考虑到孩子吃喝拉撒睡都还严重依赖别人,我既怕孩子受罪,也怕孩子生病,所以三岁前没有送幼儿园。

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儿子就成了幼儿园里的大名人,因为他实在“太厉害了”!当时的老师是这样跟我描述的:

孩子们吃完午饭该睡午觉了,胡宸却死活不肯睡。

胡宸:“我要我妈妈!”

老师:“你好好睡觉,一会儿就能见到妈妈。”

胡宸:“不行,见到妈妈我才睡!”

老师:“不睡不能见妈妈。”

胡宸:“那你把门打开!”

老师只好把门打开。没想到胡宸“嗖”地一下冲了出去。老师急忙去追他,其他老师听到动静也赶快过来帮忙,好容易才把他“抓”了回来。见胡宸小朋友逃跑得那么坚决,老师想,吓唬这孩子是没有用的,不如跟他套套近乎,于是对他说:“你是常德的吧?”“我不是常德的,我是津市的!”孩子那时讲一口津市话,津市是常德地区的一个县级市,一般人会把津市人说成是常德人,孩子不知道这一点,所以纠正老师的说法。“你爸爸是胡老师?”“我爸爸不是胡老师,我爸爸是胡敏!”老师又好气又好笑,估计轻易对付不了这个孩子,于是把园长请了过来。看到是个慈祥的老太太,习惯和姥姥在一起的儿子防范心一下少了许多,园长说的话也开始管用了,最后在老园长的安抚下才安安静静地度过了那一天。

第二天,儿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完全变了一个人,不仅一点没闹,而且很听话,老师都觉得特别奇怪。快到“六一”儿童节了,儿子不仅参加了文艺演出,而且每个节目都有他!虽然是个男孩子,在舞蹈班他可是名副其实的主角!

儿子在湘潭大学幼儿园只待了一年,四岁时就跟着我们来到北京。临走前夕,我们去和幼儿园的老师告别,带儿子那个班的老师说:“开始我以为胡宸很难带,现在我觉得一个班有100个胡宸这样的孩子我也能带下来!”儿子这一进一出,反差怎么会那么大呢?

我琢磨,儿子第一天“大闹天宫”,主要是因为担心再也见不到妈妈了。他不知道上幼儿园意味着什么,所以拼死也要逃出来。等他明白妈妈到时就会来接他,幼儿园是个玩耍和学习的地方,他就放心地适应了新的生活,并且能力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儿子初上幼儿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爸爸妈妈对孩子有多重要,家对孩子有多重要,孩子离开家又有多重要。如果爸爸妈妈和孩子相处时间太少,孩子可能一辈子不觉得爸爸妈妈有多亲,爸爸妈妈的角色可能很容易被替换,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孩子太早离开家,他/她对家可能不会有那么眷念。有个在美国留学的孩子,由于从小住校长期不与家里联系,突然有一天他打电话给父母,结果把父母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孩子出事了,不然怎么会打电话呢?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不融入社会,他/她可能永远长不大、飞不高、走不远,现在的啃老族(我认为还可以分为物质啃老和精神啃老)多半是因为与社会融合度不高,不能实现完全独立,永远要靠着父母过日子。

儿子大闹幼儿园的事还给我一个启发:孩子对新的环境反应如此强烈,如果准备工作做得好,孩子适应起来可能会更快更容易一些。如果我在送他去幼儿园之前就带他去幼儿园体验过,让他提前熟悉那里的环境,或者提前告诉他可能出现的情况,他或许就不会那么害怕那么抗拒了。但我当时真的没有想到这一点。好在这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次“挫折”,后来上小学、上中学乃至上大学我就知道如何提前做准备了。这次在幼儿园“大闹天宫”不但没有造成任何难以挽回的损失,反而让我悟出了一些重要的育儿经验,也算是不错的意外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