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就是一起成长:麻省理工金融小子养育手记
- 陈采霞
- 3391字
- 2021-04-01 15:48:11
妈妈伴我扬帆启航
胡宸
一、前面那九个馒头
话说有个人非常有胃口,能吃很多东西。有一次,他吃了九个馒头都没有饱,直到吃了第十个馒头才饱。他以为是最后一个馒头把他喂饱的,却不知道前面九个馒头的重要性。
——题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上小学的时候就背过这首诗,但从来也没有真正理解过王维写这首诗时的感情,一直到上大学以后。
人生的头十八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最多也就是小学那次书法交流活动去了韩国几天、高中学术交流时去了美国半个月,但也都是和同学一起,有老师陪伴。2008年8月10日,我搭上飞往芝加哥的飞机开始了我的留美生活。跟父母道别的时候,我看到母亲的泪水在眼里打转,心里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父母失望。初到美国上大学,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离我远了许多,但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气盛,要到外面闯一闯,也就没有觉得多么想家。但我清楚地记得来美国后过的第一个春节。那天我和几个中国同学聚在一起,家里给我打来电话,一听到母亲的声音,还没来得及说任何话,我立马就忘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开始像个小孩一样哭了起来。虽然母亲在电话另一头不停地安慰我,但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当时,我真的想家了,从来没有那么想过。
后来,因为学习紧张,也就没有太多时间想家。或者说,因为不想太想家,于是开始让自己学习紧张起来。母亲来美国看过我一次,和我在一起住了一个月。因为是在上学期间,我没有太多时间陪母亲,只是在周末的时候带母亲去城里玩了玩,母亲却每天给我准备了美味可口的饭菜,让我在一个月时间里明显长胖了许多。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从机场送走母亲回到学校以后,发现空荡荡的宿舍里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了,心里有些失落。
当时,我觉得有母亲在身边,真好。
一晃时间已经过去三年多了,我经历了不少挫折,也吸取了不少教训。作为回报,我得到了老师们和朋友们的肯定,但他们也许不知道,我的成绩主要归功于我和我母亲共同度过的那十八年。
在那十八年时间里,我也和母亲争吵过,也叛逆过,但母亲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从来都非常有耐心。现在回想起当时的争执,真的觉得自己很幼稚。但正是那十八年,让我成为一个有目标的人。母亲教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如何树立并且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些人说,我之所以能在大学里取得现有的成绩,是因为我的聪明和勤奋;而我想说的是,那只是第十个馒头,我人生中前九个馒头才是更加重要的。
(2011年中秋节于美国芝加哥)
二、一路阳光,奔向远方
实习的时候,我总听我的同事们说羡慕我还是个学生可以读书,可我却总说我巴不得赶快毕业,开始自己独立生活。转眼间,我毕业了,可我却突然变得不那么期待开始工作了。
就在送走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爸妈之后,我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烦闷了几天,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好像二十四年努力奋斗的目标突然一下子消失不见了。为了平静自己的心情,也为了好好享受正式开始工作前最后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假期,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了位于田纳西州的大雾山。
经过白天的徒步爬山游览风景,晚上我们已是精疲力竭。我打开电脑,准备处理一些邮件。除了经常收到的新闻以外,还收到了妈妈最新写的关于来麻省理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的故事。虽然这已经是第七十几个故事,我的心情依然像当初收到妈妈写的第一个故事一样欣喜和激动。即便我是故事的主角,我还是很好奇在妈妈的故事里我是什么样子,那种感觉就像照镜子一样,照得好看时心里会美滋滋的,照得不怎么好看时心里会多出一些反省。不知从何时起,读妈妈写的故事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已成为我和母亲交流的一种方式。
读完妈妈写的最后几个故事,欣喜和激动掩盖不住心里的失落和空荡,因为我知道,工作之后,我就真的开始独立生活了,与父母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能读到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少。
突然间,我明白了我烦躁失落空荡的原因。原来,我舍不得父母千次万次的叮嘱,舍不得天塌下来都有人帮我顶着的安全感,舍不得看到我成功会有人比我还开心的感觉。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怀念过去吗?真正踏入社会的我们,会被生活中的种种责任忙得晕头转向,不可能再去享受那种学生时代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健康成长的幸福感。
也许这种想法是自私的,因为在我们一次次成长独立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父母一次次放手时的担心和牵挂。婴儿第一次学会走路时父母需要放手,小孩第一次学会骑车时父母需要放手,长大了第一次自己上学时父母需要放手,念大学了第一次长时间不与家里联系时父母需要放手,而当我们工作之后,父母的手还是难以放下……
在我看来,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是无法回报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爱传递下去。这二十四年来,母亲对我的关爱,点点滴滴,都记录在这些故事里。幸运的我能够时常读起这些故事,但更重要的是我能将这些故事继续下去。
一路阳光,路还很长。
(2014年7月4日于美国田纳西州大雾山)
三、陪伴
讲真,初次读母亲写的关于我小时候的故事,好多记忆已经模糊,所以觉得那些故事离我有点遥远。我对小时候的印象,其实不是什么大事,反而是很多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母亲的陪伴,让我觉得我是最幸运的人。
记忆小片段(一)
小学时每天上下学都要坐班车。白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基本都不记得了,但是早上起床和放学回家却记得很清楚。
作为起床困难户的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来之前肯定是要跟妈妈打持久战赖床一会的。但是无论怎样,起来之后,妈妈都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早餐。我最喜欢吃的是妈妈烙的饼,咸的,里面加了葱花。最不喜欢的就是喝牛奶,因为觉得牛奶并不好喝,每次都是妈妈帮忙捏着我的鼻子喝下去一整杯。
放学以后坐班车回家,下车的时候妈妈会在车站接我。我总是问同样的问题:“晚上吃什么呀?”妈妈一边骑车带着我一边回答说:“吃米饭啊!”我会调皮的追问:“我是问吃什么菜呢。”妈妈又会不经意地说:“到家了你不就知道了嘛!”在那几年时间里,每次的对话基本都是这样的。我乐此不疲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妈妈也毫不厌倦地给着同样的答案。
现在懂事了才发现,原来妈妈每天都要比我更早起来才可以保证我按时吃饭,不错过班车。晚上还要变着法地做我喜欢吃的菜,因为吃货往往也会很挑食。
记忆小片段(二)
我是从四岁开始学习弹钢琴的。学习过程的艰辛已经在妈妈的故事里面写到了,但是有一个小插曲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幼儿园的时候每天会练两个小时的琴,早上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有一次晚上在家练琴的时候,整栋楼突然停电了。我和妈妈互相看了看对方,妈妈说:“咱们继续练吧!”结果过了没几分钟,楼下的人可能因为听烦了,然后又没事可做,于是拿起扫把敲暖气片以示抗议。我被咣咣的声音吓到了,妈妈却说:“不要怕,我们继续弹!”
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妈妈其实比邻居更难忍受我弹琴这件事,我那时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练习曲,而且每天都要硬着头皮陪我,妈妈之所以耐心而执着是因为她坚信我最终一定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记忆小片段(三)
妈妈包的猪肉韭菜馅饺子是我的最爱,我也因此得了个外号——“饺子宝”。别人家都是逢年过节才包饺子,我们家却经常是想吃就有。
说到过节,北方有个习俗,就是大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要在一个饺子里面放个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兆头。有一年——大概是在我5岁的时候,我和爸妈一直没有吃到硬币,直到最后两个。因为我吃得太多了,所以妈妈说让我吃小的,不然会被撑着,于是把大的给了爸爸。结果,硬币就在爸爸吃的那个饺子里。我很受打击,哇哇大哭起来,爸爸怎么赔礼道歉也不管用,妈妈见机又去厨房包了个饺子,专门放了个硬币,让我吃,一场风波这才得以平息。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吃饺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不光妈妈包的饺子好吃,更重要的是妈妈包的饺子有爱。出国十年了,每次从美国回家,都是爸爸去机场接我,妈妈则在家里忙个不停,无论多晚,无论多累,我都能吃上一顿妈妈亲手包好的热腾腾的饺子。每回如此,无一例外。
其实这样的记忆小片段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这些小片段平凡而普通,但是对于我来说,它们是妈妈给予我的最好陪伴,是妈妈的爱的最好体现。这种陪伴,让我的童年从来不会觉得孤独;这种陪伴,使我懂得做事要有始有终;这种陪伴,让我即使远在他乡也对父母有着无限的想念。
所以,在此我想告诉所有读这本书的家长们,爱你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上花的钱远远没有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重要。孩子也许会因为你买的玩具而开心一时,却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激一辈子。
(2018年2月8日于美国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