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回顾

经典的产业间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品内贸易理论分别从要素禀赋、规模经济、产业组织等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一 产业间贸易理论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的基础、模式和所得。斯密[1]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决定了分工与贸易,生产技术是国家间贸易产生的基础。大卫·李嘉图[2]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技术差异是各国同一商品存在价格差别的基本原因。古典贸易理论均认为,生产技术差异是国家间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决定了一国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

新古典贸易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各国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决定了贸易规模和结构。H-O 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该理论认为,要素禀赋差异使得要素价格、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不同,进而导致贸易发生。萨缪尔森在H-O理论基础上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认为国际贸易是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替代品,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总的来说,新古典贸易理论及其拓展研究认为要素禀赋是出口贸易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指出产品贸易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那么,出口贸易的要素含量特征从本质上揭示了出口贸易结构特征。

二 产业内贸易理论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同时,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由此出现了以规模经济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

Krugman(1981)的规模经济理论假设市场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企业生产差异性产品,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一国仅在专业化分工生产某些产品上具有优势,进口其他产品,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当企业在产品生产上具有规模优势时,其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竞争优势被强化,相应产品出口增加。而动态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厂商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经验,积累知识,从而造成平均成本下降,形成价格优势,扩大贸易规模。规模经济理论意味着,经济规模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之一,生产规模变化也会改变出口贸易规模和结构。

技术差距理论(Posner,1961)认为国家间技术差距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美国为例,它作为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出口大量高科技产品。但是,当国外生产者获得新技术后,就能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占领出口市场。同时,美国会获得更新的产品和生产工序,由于新的技术差距,仍能向国外出口这些新产品。Vernon(1966)在技术差距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当产品由新产品阶段转向标准化阶段后,产品的比较优势从高素质劳动密集的发达国家转向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发生转变。

新新贸易理论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差异化产品假设基础上,从企业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本质上依然是产业间贸易。新新贸易理论以Melitz(2003)建立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为代表。Melitz(2003)以Hopenhayn(1992)的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扩展了Krugman(1981)的垄断竞争模型,加入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假设,认为企业的出口行为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将选择出口经营。新新贸易理论反映了生产率是企业选择出口的原因,决定了贸易模式,相应的,企业生产率变化将改变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

三 产品内贸易理论

产品内贸易是指,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若干个阶段和工序,并被分散到各国生产,由此而形成的分工与贸易现象。不同的学者用外包(Outsourcing,Feenstra and Hanson,1996)、全球生产的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Feenstra,1998)、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Arndt,1997;Arndt,1998)、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Hummels et al.,2001)、生产的分散化(production fragmentation,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描述了产品内分工贸易这一现象。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产品内贸易,部分学者从经典贸易理论出发,解释产品内贸易:一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解释产品内贸易的理论研究,将中间品纳入经典的李嘉图模型,借助要素价格差异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与产品内贸易的发生(Sanyal,1983;Jones,2001;Findlay and Jones,2001;Deardorff,2001)。二是基于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产品内贸易,该理论认为,不同中间品的有效规模不同,跨国公司利用该特征,将不同生产阶段的中间品安排到不同的国家生产,可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基于规模经济的全球生产安排致使产品内贸易发生(Ishii and Yi,1997)。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产品内贸易意味着,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是产品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

另外部分学者从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方式角度来研究产品内贸易。一般来说,跨国公司通过两种方式在全球组织生产:一是以OFDI的形式在东道国建立分(子)公司,向设立在东道国的分(子)公司进口或出口中间品;二是将中间品生产外包给东道国的企业。经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跨国公司通过OFDI获取或出口中间品这一现象,部分学者基于产权理论、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理论,建立解释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组织方式选择和产品内贸易的理论。Antras(2003)建立了企业边界的产权模型,认为在资本密集行业,企业垂直一体化的收益大于外包,将会选择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Mclaren(2000)建立简单的交易成本模型,认为专业化的中间品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者一体化组织内部获得。Antras(2005)采用动态一般均衡的南北贸易模型,将不完全契约引入到中间品生产分工中,假设产品生产由高技术投入品(如研发投入)与低技术投入品(如组装与制造)组合而成,相较南方国家,北方国家的契约制度更加完备,随着低技术投入品生产的标准化,该类中间品转移到工资低、契约不完备的南方国家,其转移首先通过OFDI,然后通过外包。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理论从制度、跨国公司组织角度解释了产品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回顾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贸易理论,发现国家间的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规模经济、人力资本差异、企业生产率、跨国公司全球组织生产解释了贸易基础,上述因素的改变也将影响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