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研究
- 毛海欧
- 21字
- 2025-02-22 02:14:28
第三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增加值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来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82—1991年)、积累孕育阶段(1992—2000年)和快速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呈现赶超趋势。近十年来,中国“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主要呈现五大发展特征:第一,行业分布更加多元,信息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大幅增长;第二,OFDI流入国别或地区集中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对欧洲和北美洲的资本存量占比提高;第三,就流出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仍为主要资本流出地;第四,就投资主体来看,国有企业占比不断下降,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性不断提高;第五,就投资方式来看,垂直OFDI是主要的投资方式,增速快于水平OFDI。
一 时间变化历程
相较利用外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略晚,孕育期长,但后劲较足,且在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反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存量变化趋势如图3-1所示,流量变化趋势如图3-2所示。
图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存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UNCTAD。
图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资本流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UNCTAD。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利用外资均发展缓慢,1978—1991年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缺乏海外经营经验,国内制度、管理条例尚不健全,仅部分贸易型企业尝试对外直接投资。但1984年后,《关于在国外和港澳地区举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审批权限和原则的通知》《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试行规定》等新法案的颁布,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有法可依,且逐步发展。此时,中国利用外资水平也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但仍高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1992—2000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积累孕育阶段,发展较为平稳。1994—1998年维持在2亿美元左右,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1999年后出现短期下降。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平稳发展相反,中国利用外资迅猛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7.8%,1997年前年均增长为32.7%。中国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受益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利用外资提出“用市场换技术”战略,而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在本阶段相对受到政策忽视。
2001年至今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由图3-1可知,2001—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呈现“指数”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24.4%,本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仅为7.2%。在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反超外资流入量,成为资本净流出国。2000年“走出去”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被正式提出[1],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2001年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起点年份。2007年后,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海外资产价格下跌,激发了中国企业购入海外资产的热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持续增长,而外商资本流入开始放缓。
二 中国与其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比较
图3-3 中国与其他国家OFDI资本存量对比
资料来源:UNCTAD。
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强劲,但在存量上还有较大差距。选取2018年对外直接投资资本存量最大的五个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荷兰、日本、中国,图3-3显示了2005—2018年上述代表性国家的OFDI存量变化情况,比较分析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差距。第一,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来看,美国是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荷兰次之,中国第三。第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离全球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还有较大差距。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看,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2018年其对外直接投资资本存量高达6.5万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资本存量的比重超过21%,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而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1.93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6.4%。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较快,十年间已追赶并超过日本和英国。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资本存量仅0.18万亿美元,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资本存量的5.6%;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资本存量为美国的30%。10年间中国OFDI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达26%,远高于其他四国的增长水平。
三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构成及变化
表3-1分别列出了2008年和2018年分行业中国OFDI存量及构成占比情况。首先,分析中国OFDI存量的行业构成特征。就总量而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中国OFDI流出最多、占比最高的行业,2018年存量达6755亿美元,占比为34.1%。其次为批发和零售行业、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为11.7%、11.0%和9.8%。就年均增长率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增长率达5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次之,为33%。增长最快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具有技术和知识密集特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寻求偏向。部分行业的增长率相对缓慢,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
然后,比较2008年与2018年中国OFDI存量的行业变化特征。2008年和2018年,占比最高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且其占比呈现提升的趋势,由29.7%上升至34.1%,其他行业占比均远远低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行业占比。部分行业占比出现下降,批发和零售业由16.1%下降至11.7%,金融业由20.0%下降至11.0%,采矿业由12.5%下降至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7.9%下降至3.4%。部分行业占比大幅上升,例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0.9%上升至9.8%,制造业占比由5.3%上升至9.2%。总的来看,中国OFDI的行业构成依然是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未发生较大变化,但局部调整依然存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上升迅速,而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占比大幅下降。
表3-1 2008年和2018年分行业中国OFDI存量及构成变化
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地区分布及变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地区分布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且这一特征在过去十年间未弱化。2008年和2018年中国流向各大洲的OFDI存量及占比情况如图3-4、图3-5所示。就总体结构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2018年,中国OFDI的最大目的地为亚洲,存量约1.28万亿美元,占总量比重64.4%;拉丁美洲次之,存量约0.41万亿美元,占比为20.5%;欧洲第三,存量约0.11万亿美元,占比为7.4%。亚洲占比较高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在中国香港的OFDI存量比重较高,占亚洲地区总量的86.2%。就各地区的增长幅度而言,流向北美洲和欧洲的OFDI存量增长幅度最大。2018年中国流向北美洲的OFDI存量是2008年的约26倍,而流向欧洲的OFDI存量是2008年的约22倍。流向拉丁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的OFDI存量也分别是2008年的约13倍、12倍、10倍和6倍。比较2008年和2018年OFDI流出存量地区结构发现,总体结构变化不大,局部出现微调。过去十年间,中国流向亚洲地区的OFDI存量占比始终超过60%,但出现轻微下调,由71.4%下降至64.4%。而流向拉丁美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占比出现轻微上升,流向拉丁美洲的资本存量占比由17.6%上升至20.5%,流向欧洲的资本存量由2.8%上升至5.7%,流向北美洲的资本存量占比由2.0%上升至4.9%。
图3-4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地区分布特征(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图3-5 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地区分布特征(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家分布上较为均衡,集聚特征并不明显。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如表3-2所示[2]。截至2018年,中国OFDI资本存量最高的十个国家分别为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卢森堡、俄罗斯、德国、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投资存量合计达2719.12亿美元,占总投资存量[3]的55.1%。美国为中国OFDI资本存量最高的国家,达755.07亿美元,占比为15.3%;其次为新加坡,OFDI资本存量为500.94亿美元,占比为10.2%;澳大利亚资本存量为383.79亿美元,占比为7.8%。由上述国家存量占比可知,剔除避税港地区后,中国OFDI资本存量在国家分布上相对较为均衡,没有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就国家类型来看,排名前十的国家中,除印度尼西亚外,其他都为发达国家。
表3-2 2018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
续表
五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区域分布变化特征
将中国各省份按照地理区位特征,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分析三个地区从2008年到2018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结构变化情况。就三个地区OFDI流量规模来看,东部地区规模最大,而中部与西部地区规模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如图3-6所示)。从东、中、西三个地区的OFDI流量增长来看,中部地区的增长最快,2018年OFDI流量是2008年的约20倍,东部地区2018年的流量是2008年的约18倍,西部地区增速较慢,但也实现了约7倍的增长。从三个地区的结构变化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区域分布呈现集中趋势。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OFDI流量占比分别为70.6%、8.6%和20.8%,2018年东、中、西部地区OFDI流量占比分别为79.0%、10.6%、10.4%,东中部地区占比上升,而西部地区下降较快。
图3-6 2008年和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按区域分布情况(单位:亿美元)
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资料来源:2008年度和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的省份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北京、江苏、福建、河南、海南、天津。上述省份的OFDI流量、较上年增长率和存量如表3-3所示。就OFDI流量和存量规模而言,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2018年的流量上看,广东、上海、浙江超过100亿美元,为第一梯队;山东、北京、江苏超过60亿美元,为第二梯队;福建、河南、海南、天津超过30亿美元,为第三梯队。从2018年的OFDI存量上看,广东和上海依然处于第一梯队,超过1000亿美元;北京、浙江、山东、江苏处于第二梯队,超过400亿美元;天津、福建、河南、海南处于第三梯队,超过100亿美元。就增长率而言,河南的增长率较高,超过100%;福建、天津、江苏、广东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增长率超过30%;上海、浙江、海南的增长率相对较低,但也超过7%;然而,山东和北京的增长率为负,分别为-15.05%和-2.72%。总的来看,上海、福建属于沿海省份,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外直接投资基础好,发展快,而其他中西部省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3-3 2018年地方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增长率按省份分布情况
续表
六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发展变化特征
按境内投资者工商行政管理注册类型分类,国有企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非国有企业OFDI流量占比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非国有企业OFDI流量为755.7亿美元,占比62.3%,较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1.2%;国有企业OFDI流量为457.5亿美元,占比37.7%,同比下降36.1%。2008—2018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OFDI流量变化如图3-7所示。2008年国有企业OFDI流量占比达69.6%,非国有企业仅30.4%。2008—2015年,国有企业OFDI流量占比持续下降,2015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OFDI流量规模相当。从2016年开始,非国有企业的OFDI流量占比开始超过国有企业。从存量上看,国有企业仍然是中国OFDI的主要投资主体,但其重要性正在逐渐下降,非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从事海外经营的积极性正在逐渐提高。
图3-7 2008—2018年中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OFDI存量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2008—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七 投资方式发展变化特征
对外直接投资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类型,Antras和Yeaple(2013)将水平OFDI定义为母国将最终产品的所有价值链环节都布局到东道国的投资,垂直OFDI定义为母国将产品的部分价值链环节布局到东道国的投资。本书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OFDI存量数据和《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企业数据,提出测算方法,估算出中国对样本国家的制造业OFDI及垂直和水平OFDI的存量数据[4]。中国制造业垂直和水平OFDI资本存量变化趋势如图3-8所示: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对样本国的OFDI资本存量增长了18倍,发展迅猛;垂直OFDI资本存量大概为水平OFDI的4—5倍,这是因为垂直OFDI涉及的初始固定投资相对小于水平OFDI,风险和资金占用都较小,是企业海外经营起步时的首选;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中国制造业垂直OFDI的增速快于水平OFDI,是上述类似原因所致,2007年后,水平OFDI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为43%,高于垂直OFDI增长率32%,因为海外经济恢复较慢,资产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下降,且政策倾向于支持外商资本进入,大量中国企业抓住机会“抄底”海外资产。
图3-8 制造业垂直和水平OFDI资本存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和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数据计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