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公文詞語專題研究
- 張福通
- 633字
- 2021-02-08 14:33:19
第一章 緒論
語言學意義上系統的古漢語詞彙研究,始於二十世紀。王力先生較早指出:就詞彙研究而言,“如果爲了編寫一部漢語大詞典,古人的研究成果还是不夠用的,因爲(一)他們只注意上古,不大注意中古以後的發展;(二)他們只注意單音詞,不大注意複音詞。所以這一方面的工作是還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才能有所成就的。”[1]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今的古漢語詞彙研究已經成果蔚然。目前學界古漢語詞彙研究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第一是先秦典籍詞語研究,第二是中古近代漢語詞彙研究。前者是傳統小學研究内容的進一步拓展;而後者則跳出傳統小學的窠臼,另闢蹊徑。
中古近代漢語詞彙研究,“所研究的對象,是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敍言》中所言既 ‘非雅詁舊義所能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習見’的 ‘特殊語詞’,包括實詞和虚詞。”[2]自《詩詞曲語辭匯釋》等出版以來,研究者非常注重白話語體裏的詞語考釋[3],而對魏晉尤其是隋唐以後的文言語體爲主的文獻則著力不多。這首先是因爲魏晉以後的文言逐漸脱離當時的口語,較難反映語言的實際面貌;其次,這些文言文獻的影響力又遠遜於先秦經典。
不過,仔細考察這類文獻會發現,許多詞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們出現於不同時代、不同文人、不同體裁的作品中,有些作品還是當時重要的政史、法律、經濟、哲學類著作。如果僅僅因爲並非純粹的白話文獻而忽視這類文獻的詞彙,則既不利於推進漢語詞彙史研究的全面發展,也不利於傳統文化成果的整理與傳播。基於以上考慮,對中古近代漢語文言文獻的詞語進行準確釋義,自然極爲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