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流动状况
- 马莉萍
- 3040字
- 2025-03-31 07:37:15
三 跨籍就业流动特征
跨籍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离开了生源地所在省份就业,即就业地与生源地不是同一省份的就业流动方式。
表2-2反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及跨籍就业的流动情况。其中,第一列数值反映了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即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哪些省份就业;第二列数值反映了在某地就业的毕业生中有多大比例是当地生源的毕业生,即生源地就业的比例;第三列和第四列数值分别为由其他生源省份流入本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本省就业毕业生人数和占全国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反映了跨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及本地吸纳外地生源毕业生的能力。
表2-2 就业地区分布与跨籍就业流动

表2-2 就业地区分布与跨籍就业流动续表

注:(2)+(3)=100;(4)=(1)×(3)。
资料来源: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从第二列数值在各地区就业毕业生中的本地院校生比例来看,总体上有高达82.3%的毕业生是本地生源的学生,其中,在京津沪、东部(除京津沪)、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本地生源(即未发生跨籍就业流动)的比例分别为59.4%、81.8%、87.9%和85.4%。也就是说,在各个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有八成以上的毕业生是本地生源的学生,仅有不到两成是外地生源的毕业生。从地区内各个省份的比例来看,有26个省的当地生源比例超过了70%,其中24个省份的本省就业率超过了80%。其中,本地生源比例最高的省份为东部的山东,中部的黑龙江、安徽、湖南、山西以及西部的内蒙古,均超过了90%。最低的地区是北京和海南,但仍接近60%。可以看出,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在各个地区和省份间存在很大差异,但绝大多数毕业生并没有发生跨籍就业流动,也就是说,不管大学生是否到外省就学,但毕业时选择留在生源地省份就业的比例却非常之高。
与第二列数值相反,第三列数值则反映了在各地区就业毕业生中来自外省生源的比例。尽管京津沪地区的这一比例最高,但是否流入的毕业生最多,还取决于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此,通过将(1)和(3)相乘,便得到了(4)外地生源流入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占全国就业毕业生的比例,这一比例反映了那些发生跨籍就业流动的毕业生流向。
吸引外省份毕业生比例超过全部就业毕业生人数1%的省份共有7个,分别是东部地区的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和中部的湖北,也就是说,这些省份是毕业生跨籍就业较为集中的流向省份,其他省份吸纳的毕业生比例则相对较少,均不足全体毕业生人数的1%。
上述以跨籍就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揭示了以下两点主要结论:第一,大学生发生跨籍就业流动的比例很低,八成以上的毕业生都倾向于在生源地省份就业;第二,那些发生跨籍就业流动的毕业生,多集中流入东部沿海的几个省份就业,中西部地区吸纳的外地院校毕业生虽相对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而言并不低,但相对全国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来说却少之又少。这两条结论告诉我们,生源地省份是大学毕业生最为集中的就业地区,不管是否曾经发生过为就学而进行的流动,但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仍选择在生源地省份就业。
表2-3 高等院校分布与就业流动 单位:%

表2-3 高等院校分布与就业流动 单位:%续表

资料来源: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表2-3第二列数值呈现了各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从地区分布来看,在东部地区就学的大学生中九成以上都会留在东部地区就业,而由中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只占8%。西部地区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中则有80.5%会在西部地区就业,中部地区的本地就业比例最低,只占73.1%,其余的26.9%的毕业生则流入了东部和西部地区。
与本地就学比例比较来看,东部地区的本地就业率高于本地就学率,说明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在毕业后选择留在东部地区就业。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本地就业率低于本地就学率,说明在中西部地区高校就读的本地学生中,有一小部分在毕业后没有在当地就业,而是选择流入其他地区。尽管东部地区存在着人才的净流入,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人才的净流出,但比例不大,说明从就学到就业,学生的流动性并不强,而是大多数选择就近入学和就近就业。
从各省的情况来看,本地就业率高达90 %的省份为东部的浙江、福建和广东,西部的西藏,本地就业率高达90 %以上。对比这些地方的本地就学率也可以发现,这些地方的本地就学率也相对较高,说明这些省份对于留住当地生源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能力较强。本地就业率较低的省份有东部的北京、天津,中部的吉林、江西、湖北,西部的重庆、青海和陕西,本地就业率均不到60 %,而对比本地就学率则发现,造成这些地区本地就业率较低的原因并不相同:其中,北京和天津的本地就业率远远高于本地就学率,说明这两个省份留住当地毕业生的能力并不差,只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了一定比例的外地毕业生;江西、湖北和重庆的本地就业率略高于本地就学率,说明这些地方留住当地生源学生在当地就业的能力还比较强,但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因此无法吸引外地生源学生来此就业;而吉林、陕西和青海的本地就业率低于本地就学率,说明这些地方不仅无法留住当地生源毕业生,更无法吸引外地院校毕业生来此就业。
以上分析呈现了这样的结论:本地就学率与本地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往往那些本地就学率较高的省份和地区,其本地就业率也相对较高;那些本地就学率较低的省份和地区,其本地就业率也相对较低。对比本地就学率和本地就业率之间的差距可以发现,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天津,吸引了大量外地学生来此就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地就业的比率。而经济欠发达的青海,则不仅无法留住当地生源毕业生,更无法吸引外地院校毕业生来此就业,因而造成本地就业率较低,甚至还远远低于本地就学率,存在着较大比例的人才流失。可见,尽管高等教育具有吸引人才流动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机构的布局会大大影响这种作用的发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即便是位于不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流动的方向,这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进一步研究各类院校对当地输送人才所起到的作用,表2-4列出了各地区、各类型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地构成。其中的百分比表示某地区某类大学的毕业生中选择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总体来看,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学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最高,而“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比例相对较低。分院校所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院校的毕业生八成以上都会留在东部地区就业,尤其是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九成以上都选择在当地就业。西部地区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中有55%—70%选择留在当地就业,而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则有80%以上选择留在当地就业。相比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流失最为严重,尤其是“985工程”院校的毕业生,一半以上都流入了其他地区就业,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有70%多选择留在当地就业。
表2-4 各地区、各类型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本地就业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由《2008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抽样计算而得。
对各地区、各类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选择在院校所在地区就业,尤其是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最大,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中则有相当比例发生了地区级的流动。这从一个方面验证了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口流动的判断:人力资本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发生流动或迁移行为,而人力资本越低的个体,不动的可能性越大。从另一方面来说,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为当地留住人才的能力最高,这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