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澄

爸爸加了薪

【一】

好爸爸,加了薪

孩子心裏喜洋洋

催着爸媽上街去

要買布料做衣裳

【二】

布料多,好款樣

可惜價錢天天漲

如今漲了一倍多

爸爸薪水追不上

【三】

不買布,買糖果

五顏六色香又甜

價錢漲了一點點

前天九百今三千

【四】

不買糖,買玩具

一架火車三萬元

爸媽聽了聳聳肩

舌頭伸出二寸長

【五】

東西貴,買不成

大家掃興囘家轉

孩子眼淚流滿面

爸媽心裏打算盤

【六】

二斤米,用一天

還有柴油菜肉鹽

加上租米五十斤

一月家用卅萬元

【七】

薪水去月十六萬

這月加了八萬元

不加薪水還好過

加了薪水反遭殃

【八】

好孩子,莫悲傷

爸爸和你說端詳

不是爸媽不疼你

只因國幣不值錢

【九】

為甚麼,國幣賤

為甚麼,物價漲

爸爸搖頭不答話

只是愁眉苦着臉

【十】

小孩子,不安份

玩具店裏去詢問

那人囘說米價貴

賤賣玩具餓了人

【十一】

來米店,問米商

米商說是缺米糧

若是把米賤賣了

自己便要捱飢寒

【十二】

去田野,問農夫

農夫說是苦惱透

政府征糧又抽丁

五榖那會有豐收

【十三】

到衙門,問官員

官員說是要打仗

打仗要丁又要糧

還要商人出稅捐

【十四】

進軍營,問士兵

士兵說是知不清

反正發餉我就領

管他打誰打不停

【十五】

問伯伯|吳軍需

說是軍餉容易領

次次銀紙叠叠新

政府不夠只管印

【十六】

囘家裏,告雙親

雙親這才說原因

銀紙太多糧食缺

物價漲得就驚人

【十七】

停戰爭,講和平

大家才會得安寧

壯丁在田糧食足

兵少銀紙不用增

【十八】

倘若是,打下去

物價還要往上升

薪水縱然一百萬

也難活着見太平

李石祥配畫,選自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六日香港《新兒童》第十四卷第二期

看看這一羣

——為着促進眞正的幸福 首先認識今日的現實——

(一)

兒童節,笑聲多。

孩子們開會又唱歌。

(二)

歌聲飛到校門外,

報童不懂是什麼。

(三)

轉身邁步如飛跑,

一頭撞倒小盲婆。

(四)

盲妹舉棍亂揮打,

打痛擦鞋細佬哥。

(五)

擦鞋器具滿地散,

小偷拿了笑呵呵。

(六)

混到人叢看把戲,

小小伙計緊敲鑼。

(七)

敲斷鑼槌師父打,

連累小販破了鍋。

(八)

鍋破稀粥流滿地,

滑倒蹩脚小亞駝。

(九)

丐童羣起上前搶,

搶得遲點挨肚餓。

(十)

丐多粥少爭端起,

打爛拾荒的垃圾籮。

(十一)

學徒好事忘工作,

老板叫他捲被窩。

(十二)

失了職業囘家轉,

童養媳婦受折磨。

(十三)

不堪虐待偷逃跑,

碰見嬰孩棄山坡。

(十四)

行過山坡天破曉,

只見牧童拾糞又餵鵝。

(十五)

轉彎來到煤礦口,又見小礦工赤身露體像嚤囉。

(十六)

觸目傷心尋短見,

幸得小漁郎把住江河。

(十七)

小號兵有心要大家覺醒,

不怕那山風吹來打哆嗦。

署名志澄,石祥配畫,選自一九四七年四月一日 

香港《新兒童》第十四卷第三期

聰明的家畜

天光亮亮還麻黑,

主人殺鷄待賓客;

鷄兒高高飛上塔,

不如殺隻大毛鴨;

鴨兒自說羽毛多,

不如殺隻長頸鵝;

鵝兒辯說頸未長,

不如殺隻白綿羊;

羊說春寒剛退才入夏,

不如殺隻紅花馬;

馬說我會載你上橋頭,

不如殺隻大黃牛;

牛說我會耕田歸養口,

不如殺隻小黑狗;

狗說我會替你守門楣,

不如殺隻大貓兒;

貓說我會深夜捉老鼠,

不如殺隻大肥猪;

大肥猪吃了睡覺不做事,

殺來待客頂合時!

署名志澄,石祥配畫,選自一九四七年四月十六日香港《新兒童》第十四卷第四期

學校門外的李大材

學校門兒處處開,

有志無錢進不來;

站在門外空思想:

大材今日未成材!

上課鐘聲叮叮噹,

大材心裡最徬徨,

遙見老師枱邊站,

學生靜坐大課堂。

一株大樹植牆邊,

點頭招手他上前,

為他特設高等位,

一樣聽書不要錢。

日日枝頭苦用功,

有人氣得怒轟轟,

樹身加上鉄絲網,

免將權利讓頑童!

署名雷向明,選自一九四七年九月十六日香港《新兒童》第十六卷第二期

小醫生診病

唉唉喔,唉唉喔,

小姑娘,假裝哭:

「我的囡囡它病了,

昨夜發熱到通宵。

醫生,請你看它什麼病?

阿司匹靈靈不靈?」

小醫生,點點頭,

架眼鏡,拍拍手,

說道「孩子生病常常有,

媽媽不用太担憂!

現成的藥不要隨便用,

服藥至緊問根由。」

拿聽筒,塞耳洞,

一端按在囡囡胸,

囡囡的心兒不跳動,

只管瞪着荔枝龍(眼)

醫生急得一額汗,

忙叫「嚴重呀,眞嚴重!」

小姑娘,忍着笑,

請醫生,快診治;

醫生搖搖頭:

「我的辦法少,

任你吃藥又打針,

難使囡囡心復跳。」

署名亨亨,石祥配畫,選自一九四八年二月一日香港《新兒童》第十七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