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70年四川理论经济学发展研究
- 盖凯程 刘方健 韩文龙 徐志向编著
- 1028字
- 2025-02-22 08:12:59
一 新中国四川理论经济学的历史起点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传入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建立,随着欧风美雨的侵袭,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些学说和门类也传进了四川。清末推行“新政”,直接促进了四川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明令改书院为学堂。新式学堂开设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地理、外语等新式课程。民国以来,各大学陆续开设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口学、人类学等新课程,并成立一些相应专业的系科。清末的新式学堂和民国初年开办的大学,为四川社会科学培养了一批最初的教学和研究力量。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开始介绍和传入四川。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各种进步报刊纷纷在成都、重庆等地发行。李劼人等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机关刊物《星期日》,陆续发表了《俄国革命后的觉悟》《波尔雪勿克党的教育计划》《社会主义劳动问题》等文章。四川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王右木、吴玉章、杨闇公、袁诗荛等在成都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王右木等人在成都知识分子中组织了四川第一个以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王右木、袁诗荛等创办的《人声报》周刊是四川第一份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在成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抗战爆发后,华北、东南的高校纷纷内迁西部。当时迁入四川的高校共52所,超过西部各省区高校的总和,其中设有经济学专业的全国一流高校有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光华大学等。此外,尚有内含有经济史学研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迁至宜宾李庄。内迁中的著名经济学家或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的川籍著名学者回川执教或从事研究的有马寅初、陈豹隐、卫聚贤、陶孟和、梁漱溟、杨西孟、彭迪先、胡寄窗等。一时之间四川经济学界人才济济,大师云集,极大地增强了四川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力量。
抗战时期四川的经济学研究机构和广大学者以抗日救亡的奋发精神,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经济学方面,除了基础理论研究外,还对抗战时期经济问题展开研究。重要成果有杨西孟等的《现阶段的物价及经济问题》、胡寄窗的《战时物价管理政策》、彭迪先的《实用经济学大纲》等。抗战胜利后内迁高校陆续返回原地,部分未返迁的学校和师生留在四川继续从事教育和研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经济学界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