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落宫花骤雨歇,半卷清寒到庭间。
今朝深杯载绿酒,休将明镜照沧颜。
---章记
楔子
东海国纪年八十二年
天象大异,九星连珠,元后诞下一女,名为青镜。
帝大喜,赐号舜华帝姬,赏食邑百户。
东海为小国,百户可比王侯,足彰帝女之尊。
东海国纪年八十五年
帝与南国签订盟约,史称临州之盟。
自此,东海与南国商贸繁荣,结为盟友。
东海国纪年九十年
滨侯率兵叛出东海,攻下八城,自立为王,国号乌程。
东海分裂,此为兵乱之始。
东海国纪年九十二年
南国三皇子出使东海,与帝协定两国邦交。
帝求援于南国,欲请其出兵平乱,并许以姻亲。
使团去后,此事久无应答。
东海国纪年九十四年
舜华帝姬及笄,而元后染疾,缠绵病榻。
帝后相商,立皇二子为储君。
拟将帝女下嫁于上柱国齐氏长子,彦。
同年,元后薨。
然南国派遣使者入朝,重提和亲一事,帝斟酌损益,遂搁置与齐氏之婚约。
东海国纪年九十五年
东海国一城叛变,帝大惊,下令出兵收复城池。
三月后,得胜。
东海国纪年九十八年
乌程发兵东海,来势汹汹,直入都城。
东海国纪年九十九年
帝星陨落,皇室大乱,舜华帝姬下落不明。
同年,南国出兵,灭乌程,并东海。
Charpter 1掌中珠
夜间天降异象,九星连珠,一声清脆有力的啼哭,帝姬青镜于东海国皇室和万民的瞩目中降生。
青镜乃帝后的第一个女儿,受偏爱非凡,享尽皇家荣宠。未及笄而有‘舜华’之封号,百户之食邑。
帝姬幼时,东海与南国立‘临州之盟’,互通往来。昔年四海昌平,百姓誉之为清平盛世。
帝姬录 01
1.清晨,舜华帝姬突发奇想,乔装成小宫女,混入凤眠宫寻帝后,被新入职的禁卫抓了起来。帝姬不哭不闹,于袖中取出一卷书,在牢里读完了半本。帝后派人来接帝姬,本欲责罚禁卫,帝姬以策论中《论法度》一篇替其说情,最后禁卫不仅未被罚,还受赏封赏。帝疼爱长女,因此事废除‘皇子女请见帝后需提前通报’之惯例。
2.某日,舜华帝姬看望襁褓中的弟妹。元后叮嘱帝姬,今后作为皇姊,要照拂弟妹,帝姬郑重应下。
3.舜华帝姬自小对自己要求严苛,凡事不落于人后,帝后虽欣慰,然也隐忧其性情过于早慧。遂召帝姬曰,“舜华此生幸福安乐便可,一切有父皇与母后筹谋,不必事事争优。”帝姬莞尔,道,“皇儿不过以君子之道要求己身,于百官、先贤相比,不敢称优。”
Charpter 2解忧曲
滨侯握重兵,异心已久。
攻八城,叛东海,自立为王,国号乌程。
帝性仁,本欲和谈,然乌程王斩来使,傲拒之。
因兵力不足,亦不愿战事波及无辜百姓,帝取怀柔之策,搁置矛盾,发展经济贸易。
皇城之内,舜华帝姬聪慧玲珑,精通诗书礼乐,涉猎政治韬略。
帝喜其颖慧,延请名师教习,并于商议国事时允其旁听。
经年累月,耳濡目染,帝姬虽未为储,却常行女官之责,为父皇分忧。
帝后有四子,帝姬之兄早夭,生舜华后五年,方诞下龙凤胎。帝思虑小皇子尚幼,不忍其童年束缚于皇家规矩,故暂缓立储之事。
阁臣常与舜华帝姬共事,而不见帝有意栽培皇子,误以为帝隐有立帝姬为皇太女之意,暗中投石问路,却为帝姬以志不在此为由婉拒。
帝姬录 02
1.舜华帝姬擅诗书,帝常向三公夸赞。阁臣常闻帝姬之才,颇为好奇,遂出题考察。一阁臣因与帝有私怨,请一怪才出题,欲为难帝姬,然被其轻易化解。帝姬直言,“阁老若有此才,不妨放在经邦维国之上,必能功盖千秋。”阁臣羞愧,并向帝道,”朽之德行,尚不如小女子。”帝告知舜华帝姬,其对曰,“父皇,阁老此言差矣,舜华乃正人君子,非独小女子也。”帝乐之,赏其策论数十卷,下旨命帝师爱徒授其课业。
2.一日,帝召舜华帝姬入书房议事,涉及储君。阁臣多推举元后嫡子为储,然亦有提出立皇太女者。帝问帝姬见解,对曰,“储君之位,能者居之,父皇当耐心考察之,不必急于一时。”帝悦纳之。
Charpter 3春草生
南国遣使者泽安君护送三皇子入东海商议两国邦交之事,帝设宫宴款待。
觥筹之间,帝有心将舜华帝姬许配南国皇室,结秦晋之好。
帝姬此时尚少,不谙慕艾之事,又心气高傲,不愿远嫁他乡。
使团去后,此事亦久无应答,遂作罢。
帝后观小皇子与小帝姬年岁渐长,亦是明慧无双,深感欣慰。
然造化弄人,元后染恶疾,临终之前恐无法再照拂儿女,遂请求帝立幼子为储,休将帝姬远嫁,而在近臣中择一良婿。
元后薨逝前,帝立二皇子为储君,择定上柱国之子齐彦为舜华帝姬驸马。
帝姬携准驸马在元后病榻前叩首三次,后悲喜交加,虽有万般不舍,终究于帝怀中溘然长逝。
帝姬录 03
1.舜华帝姬于宫宴外遇泽安君,见其被小吏轻慢,出言解围。泽安君施礼作谢,道,“方才见殿下宴中于我朝皇子冷淡,误以为殿下为人傲慢,如今方知错怪。”帝姬还礼,笑言,“我非针对贵朝皇子,实乃不愿去国离乡,远嫁并不相熟之人,还望见谅。”泽安君颔首,答曰,“善,殿下所言乃情理之中。”
2.帝姬知晓元后临终之愿,携准驸马入宫觐见。齐彦将传家符契赠予帝姬,允诺曰,“受帝后之托,照拂殿下,愿此生不渝。”帝姬思虑良久,将玉佩退回,郑重道,“承蒙小将军厚爱,不必守本宫一人,忠君爱国,方不负帝后之恩。”
3.帝丧妻沉痛,罢朝七日,为后守灵。舜华帝姬辅幼太子初习朝政之事。太子沉痛于母后离世,问其姊,“皇姊悲否?为何汝与孤可端坐明堂,而非长伴于母后灵前?”舜华拭其泪,答曰,“母后薨逝,父皇大悲,朝中人心不稳,汝与吾不可再脆弱,当以国事为重,藏缅怀之情于心。”太子含泪道,“今失母后,血脉相连者,唯余父皇,皇姊与芜儿(小帝姬)。孤虽年少,今后定尽力守江山,惜百姓,护至亲。”帝姬欣慰,思及往昔团圆和乐之景,亦落下泪来。
Charpter 4梨花梦
同年,南国再遣使者入朝,重提姻亲一事,求娶于舜华帝姬。
帝与群臣相商,斟酌再三,搁置与齐氏联姻。
帝姬渐与南国使者相熟,因不喜以婚嫁为筹码,同其表明心志。
当庭自请守孝三年,不议婚事。
次年春,东海国一城叛于乌程。
帝大惊,下令收复失城。
帝姬替父亲临战场,三月后,凯旋而归。
帝姬录 04
1.南国使者入朝求亲,帝问舜华帝姬心意。帝姬曰,“今乌程为患,南国不可开罪。然许以政治之利,远固于姻亲之凭。父皇当以理说之,以利合之。”
2.舜华帝姬于青梧殿宴请南国使者,泽安君奏《凤求凰》一曲,帝姬闻之,举杯笑曰,“惜听君之曲,非为本宫而奏,而为贵国未来皇子妃矣。”泽安君拨弦,沉吟对曰,“殿下不必有疑,今日之音,独为青镜而鸣。”帝姬饮酒一杯,和乐而轻歌。
3.舜华帝姬替父出征,与东海军统帅定边城之叛。军中有将者主张将城中叛军尽数处死,帝姬否之,曰,“此非仁政之道,或引发民愤。城中顺降者,宜编入军役,教化之。宁死不降者,予钱粮一份,逐出城去。”有反对者曰,“此乃放虎归山,万不可开此先例。”帝姬对曰,“自古民心为江山之根基,今非为虚名,而为边城人心稳固,故杀之不若释之,罚之不若恕之。”
Charpter 5黄泉碑
三年间,朝野太平,百姓安定。
然天有不测风云,乌程王忽而发兵东海,剑指都城。
帝写秘信求援于南国,许以厚报,然渺无音讯。
上柱国齐勋自请挂帅,平定叛乱。
帝感佩不已,将虎符托付。
然乌程统帅蓄谋已久,设下连环计诱敌深入,诛杀齐勋于深谷狭道之中。
东海军心大乱,乌程乘胜追击,攻至皇城之外。
帝大悲,群臣劝其退守,然帝不愿弃百姓于不顾,留万世之骂名。
遂留下罪己诏,传国于乌程王,恳请其厚待宗室百官及全城百姓。
是日深夜,帝密诏舜华帝姬入宫,授其皇宫密道图,示其携幼太子与小帝姬沿暗渠出城。
帝姬虽允诺,实不忍弃父皇而去,托心腹侍卫护送弟妹离去,孤身返还。
帝姬录 05
1.帝遣上柱国齐勋迎击乌程军,舜华帝姬自请随军出征。帝挽留之,曰。“近日朝野不宁,恐生变故,舜华若在,朕心方安。”帝姬思虑再三,又因齐彦入宫劝谏,方留于朝中。
2.帝深夜召舜华帝姬入宫,郑重托付。帝姬曰,“太子与皇妹尚幼,吾当护送其出宫。然儿臣受万民奉养,父皇母后恩泽,无以为报,当与东海共存亡。”帝呵斥之,曰,“竖子莫逞匹夫之勇!今皇室得一息存之,东海方有生望。”语罢,遣侍卫护送其离去,帝姬不舍,叩首泣别。
Charpter 6红烛泪
帝嘱托儿女之后,行至故王后寝宫,闻城中悲鸣,心中忧怆不已。
回首昔年盛景,扼腕长叹,自觉无颜面见先祖,愧对江山百姓。
饮酒一壶,泪湿书案。
帝深知气数已尽,难得善终,不愿受辱,遂举剑自刎,血溅凤眠宫。
丧钟敲响,城门大开,乌程军直入宫闱。
然而宫中密道的位置遭人泄露,其中逃亡之人均被乌程兵士诛杀。
清点尸体时,有宫人认出了幼太子和小帝姬,二人胸口处的衣料染满了血污,想来是被长枪一击毙命。
乌程王派人搜寻皇室之人下落,寻到帝与少皇嗣三人之遗体,唯不见舜华帝姬。
未及一月,南国大军兵临城下,携东海帝遗旨,灭乌程,统东海。
为表追思,南国军为东海皇室修建陵寝,安葬故帝与其二子。
敕封故上柱国之子齐彦为右将军,统帅东海军残部,入朝效力。
帝姬录 06
1.舜华帝姬折返寻帝而不得,辗转至凤眠宫,方见帝合眸坐于桌案之前。近之,见利剑在地,血流如注。帝姬悲痛欲绝,断衣帛欲止其血,然则无济于事,唤宫人而无应答。许久,帝气绝而僵冷。
2.悲中忽忆帝之遗命,舜华帝姬强忍哀痛,离凤眠宫而欲入密道,为叛军中蒙面将领所止。帝姬本以为在劫难逃,那人却打晕一同伴,让帝姬更换装束。帝姬暗中窥其模样,惊觉其身形肖似泽安君,二人随军队从密道离开。
3.途中见叛军持长枪欲杀二人,舜华帝姬观之,乃幼太子与小帝姬,惊惧色变,求同行蒙面之人阻之,泣曰,“幼子何辜,请君求情免其一死。”其人犹豫,欲开口劝之。小帝姬瞥见长姊,欲唤之求救。太子见其姊装扮,目色含悲,捂其妹,护于身后,后厉声对叛军中人曰,“今孤不惧死,汝王乃背德嗜杀之主,必不得天眷,天下共诛之。”叛军中人闻其言,怒而杀之,后又挥枪挑死其幼妹。蒙面之人护于帝姬身前,遏其腕阻其上前。亲睹弟妹遭人屠戮,帝姬目色血红,肝肠寸断。
Charpter 7冰雪赋
舜华帝姬得南国密使泽安君襄救,死里逃生。
然其目睹父皇之死与弟妹被杀,惊惧忧思,大病一场。
幸有泽安君背其于战火之中躲藏,于深山之中寻医者相救。
帝姬病重之时,其人精心照料,唯恐不周,终得康复。
帝姬录 07
1.蒙面将领带舜华帝姬逃出乱军,四处躲藏,为避乌程王追捕,逃入深山之中。帝姬遭逢巨变,又感伤寒之症,高热不退。蒙面之人负其于背,翻越山岭寻医者救治。帝姬气息奄奄,断续曰,“君去矣,吾愿魂归东海。”其人闻之曰,“汝宁为故国而死,为何不可为逝者而生?”帝姬忽而泪涌,泣曰“君所言,恰如吾父。可国家沦陷,弟妹惨死,为何独吾苟且偷生!”
2.舜华帝姬病中不愿服药,医者劝曰,“汝友负数日,虚弱不堪,伤口尽裂,仍于汝昏迷期间日夜照料,唯恐汝一命呜呼。姑娘今若撒手一去,于心何忍哉?”帝姬犹豫,终饮下良药。
Charpter 8缠心丝
国破家亡,无处可归。
天地之间,满目凄惶。
舜华虽神智恢复,然抑郁情伤,多次自绝,然被泽安君劝阻。
温言开解,日日陪伴。
半年之久,终令帝姬放下死志,偶有展颜。
帝姬感念情义,引之为恩友。
泽安君携帝姬入南国,与齐彦相认。
彦自言愧对帝姬与东海皇室,遂认舜华为妹,奉居府上。
帝姬录 08
1.多日相处,舜华帝姬确认其人确为南国特使泽安君,渐放下戒备。然抑郁至深,仍试图自绝,泽安君握其臂,夺其刃,曰,“今乌程大势已去,为我朝所灭,汝之亲人皆以皇族之礼安葬。若汝之亲眷泉下有知,定望汝坚强生存。”帝姬面如寒霜,喃语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家国已去,有何可恋者?”泽安君叹息,“望故友青镜珍重,实乃吾之私心,于汝而言,恐微不足道哉。”帝姬摇头,沉吟罢,“君恩重如泰山,吾自铭感于心。然长恨此身轻如鸿毛,不能撼铁骑三千,挽大厦将倾,空享尊荣,终是无用人。”
2.舜华帝姬与泽安君入南国,寻故上柱国之子齐彦。泽安君欲将帝姬托付,齐彦见其至,似有顾虑,终未履旧日婚盟,以义兄身份认帝姬为妹。帝姬与其相视,行拜礼曰,“昔日上柱国大人为东海死而后已,舜华替父皇与故国百姓拜谢。”彦神伤,扶帝姬,叹曰,“吾父追随故帝多年,为国鞠躬尽瘁,战死沙场,也算无愧了……如今殿下落难,彦昔日之诺仍在,愿以兄长之名替故帝照拂殿下一生。”帝姬与其对拜一礼,自此以兄妹为份,于齐府住下。
3.一日,齐彦回府,召舜华帝姬,曰,“三皇子将登基为帝,有意选齐家女入宫。妹可愿续昔日与南国皇室之约,入宫为后妃?”帝姬蹙眉,“兄长慎言,虽然吾已非皇家女,亦不愿入宫作他朝帝王之妾。”齐彦似有所虑,再问,“若许泽安君,卿待何如?”帝姬微惊,思忖片刻,对曰,“恐是亡国之女,不堪再许。”彦察其神色,心下已然分明。
Charpter 9金丝雀
南国皇帝驾崩,三皇子登基。
朝间传闻,新君重用齐氏,必会立齐氏女为后。
然而时任帝师欲推选其长女温氏为后,连群臣上书,言齐氏武将起家,手握兵权,恐会外戚干政,请新君择贤后。
帝虽不愉,然羽翼未丰,迫于朝野压力和皇太后谏言,只得迎娶温氏为后。
大婚后,帝再立齐彦之妹齐青镜为宸妃,居恩华殿,予椒房之宠,比副后之仪。
帝姬录09
1.市井之间传闻新君将立功臣齐氏之妹为后,舜华帝姬闻言,问齐彦此流言是否属实,彦思量片刻,答曰,“兄不愿再欺瞒于汝。昔日出使故国,泽安君非泽安君,三皇子亦非三皇子。汝今可知,此心所系者何人?”帝姬大惊,心中百感交集,矛盾不已,许久方才问道,“吾若嫁,他以何礼为聘?”彦笑言,“陛下定许以椒房之礼,明媒正娶。”帝姬叹息,“若故国尚在,或许今日之媒,尚为良缘。”
2.舜华帝姬与新帝互明心意,始知“泽安”二字非假,实乃新帝容鸿之字。帝王深情,伴帝姬回故国旧址祭拜,更于东海故皇宫提前行成婚之礼。帝曰,“对故帝后之灵位,起此盟誓,愿与青镜相敬相知,终生不渝。”帝姬亦焚香叩拜,曰,“不孝女未能护国于危难。今日嫁予心悦之人,不敢求谅,只愿双亲泉下有知,自此不再忧心儿臣。”香火供入炉中,而邪风忽起,檀枝燃断,帝姬色变,心下悲异不能言。
3.新帝受朝野压力,不得已娶帝师之女温氏为后,愧于帝姬。然帝与舜华帝姬已行嫁娶,亦作夫妻。帝姬心中凄楚,亦悔当初未谙帝王之心难测,情爱始终让步于权势时局,遂写书信一封,欲与帝离绝。然身怀有孕,终被齐彦送入宫中。帝赐其封号为“宸”,意为视其为元妻。帝姬尤斥之,不喜闻“宸妃”二字。
Charpter 10锁流年
中宫诞嫡子,少而知礼,帝喜之,立其为储君。
而后宸妃诞下一子,颖慧风流,深得帝心。
帝大喜,晋宸妃为贵妃,尊齐彦其为右丞相。
自此京中流传帝更喜幼子,终会易储,一时朝中人心浮动,暗潮汹涌。
后忧心君恩难测,欲暗中铲除隐患。
有官员献策,诛幼子恐为陛下不容,不如从外戚着手,毁其根基。
是故中宫结党抨击齐家,买通宫婢暗害贵妃,并散播不实之言。
贵妃深受其害,然无实证,始终空口无凭。
而帝素宽柔,未曾因其言怪罪中宫与太子。
久而久之,贵妃与帝日渐离心。
帝姬录 10
1.舜华帝姬为宸妃时,帝尤怜爱之,令其宠冠后宫,遭众人妒恨。帝姬不喜纷争,本无意结党,然中宫暗使嫔妃苛待之。恩华殿宫人心生不满,献策曰,“娘娘昔日有孕而未能保住,今又身怀六甲,然非嫡长,此后恐受制于中宫。若除嫡子,方可断中宫歹心,高枕无忧。”帝姬训之,曰,“吾虽不喜中宫为人,然其腹中子无辜。且立嗣一事涉及前朝,汝不可再多言。”
2.小皇子于子时寤生,帝欲听从占卜之士所言,以“夜”为名,舜华帝姬攥其衣,曰,“暗夜无光,孑然独行,非良意也。请取“晔”字,惟愿吾儿来年,若晴日之华,光明灿烂。”帝允之,遂与小皇子赐名‘容晔’。
3.京中流言道,宸贵妃入宫前曾与人暗通款曲,后亦藕断丝连,是故其子身份不正。舜华帝姬困扰之,诉予帝,帝一笑了之,曰,“吾与汝相识甚早,宫人不知内情,妄加揣测,实不足道之。”帝姬心有愤懑,负气曰,“汝实乃不敢察之矣!事涉中宫,汝向来不公。吾不与其争,然其何能污蔑于吾儿哉!”帝神色微异,安抚曰,“吾从未疑心晔儿,皇后知吾秉性,亦不敢妄为之,卿切莫多心。”帝姬起身,冷眼视之,与帝不欢而散。
Charpter 11恩华尽
太子良娣因中毒流产,帝派人彻查,牵连江湖盟,查出苏家罪证。
获知苏家暗中为齐府效力,帝念齐彦从龙之功,不忍伤之,遂下旨定案于苏家。
齐贵妃亦中奇毒,心性大变,时而神志不清,欲自损之。
中宫下旨,为免贵妃自伤伤人,将其锁于恩华殿。
帝忧心不已,遂派心腹女贴身照料,防旁人暗害。
贵妃病中敏感多思,又思及往事,心上懊悔。
终是一朝心气难平,与帝痛陈心中怨恨,誓与其离绝。
帝叹息,深知二人再无转圜,亦无可奈何。
为弥补亏歉,升其为皇贵妃,封其子容烨为恒亲王。
为护皇贵妃,亦遂其不复相见之言,
帝将其闭于恩华殿,谢绝外客,除恒亲王外旁人不得入见。
帝姬录 11
1.舜华帝姬自中奇毒后,性情大变,中宫以探望之名访之。曰,“贵妃虽与吾不睦,吾悯汝久矣。汝可曾思及当年一役,为何东海国灭,乌程屠城后,我朝军队便势如破竹,顷刻至之?”帝姬抬眸,曰,“昔年旧事,为何今朝再提?离间之计罢了。”中宫柔声曰,“此言差矣,贵妃细思之,若无良将明珠暗投,焉得潜龙谋定江山?吾虽非汝良朋,此话实不虚矣。”帝姬解其所指,美目生寒,仇视之,拔钗欲刺,神智忽明,顷刻止之,冷笑曰,“何必诈之?中宫得君王之利用,而吾得其片刻虚情,二者有何可羡哉?困于后宫,空有心术,吾亦悯中宫矣。”
2.舜华帝姬梦魇,于血污之地见弟妹惨死之状,又忆父皇临终托付,母后昔日叮咛,思中宫之言,虽难辨真伪,仍惊惧愧疚,久萦于心。梦中见父皇慈颜,帝姬难掩悲凉,于故帝膝下长涕曰,“儿臣错矣。早知今日悔恨如斯,宁为东海帝姬而殉,不作帝王妃苟活。”故帝抚其发,曰,“怜吾女流离他乡,受尽苦楚,只恨黄泉之人,再难照拂于舜华。”帝姬闻之,肠断心碎,与梦中故帝相视,泪流不止。
3.帝夜里驾临恩华殿,传召舜华帝姬。帝知其近日心情郁结,特来开解之,曰,“吾知对青镜有愧,然帝王家诸多无奈,误汝终身,非富贵荣华能赎之;若有来生,愿许一生独一之盟誓,以赎罪责。”帝姬大笑,撕薄锦,掷于地,曰,“君心本凉薄,今生尚可负,何待来生!泽安君已死,红笺燃尽,恩义断绝。自此汝不必以虚情待我,吾亦无须逢场作戏。陛下请回,今后余年,不必再见。”帝视之良久,忆往昔种种,隐有泪光,曰,“昔年之情终作古,罢了,如贵妃所愿,朕从此再不踏入恩华殿。”语罢,着人拟旨,晋宸贵妃为皇贵妃,闭门谢客,幽养宫中。除恒亲王容晔,旁人不许出入探视。帝姬忽解钗环,散于殿上,举止癫狂,嗤笑曰,“好一位仁义之君,吾为背国无德之女,果真不相匹配。”语罢,忽而失神,痴坐于明台前,再不同帝多言一语。
后记
青镜对着恩华殿的烛火,忽而想起了什么。
想起了什么啊……
是母后告诉她,生为帝姬,不仅是尊荣,还有责任。
舜华这一生,将与东海国荣辱与共。所做之事,所选之人,皆要再三斟酌。
是父皇拍了拍她的肩,鼓励她说,舜华已经是最优秀的帝姬了,
无需万事争优,一切自有父皇和母后在身后撑腰。
是皇弟抱着她的手,求她替向先生说情,减免些功课。
是幼妹哭闹不休,要她变戏法,唱童谣,折星星。
想起了什么啊……
是老阁臣口中的,‘小君子’赢了‘老夫子’的轶事。
是帝祠前,曾暗自许下守护东海基业、绵延国祚的夙愿。
是当年随军平定一城叛乱时,被火光与鲜血染红的东海军旗。
是青镜回不去的前半生。
在南国皇宫这座金丝笼里,唱了这么些年的帝妃情深。
她终是病了,又或许是疯了,
总能从镜中看到另外一个自己,
朝她微笑,眼中含着一丝悲悯。
……
舜华,青镜。
帝姬,宸妃。
是同一人吗?
她缄默的留下一滴泪,
问自己,亦问镜中人。
烛花滴落,沧颜枯等。
潇潇夜雨,无人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