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肾病重点专科建设

杨霓芝是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的奠基人,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在肾内科疾病的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开展新技术、新疗法,使肾病科综合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并上新台阶。在“十五”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被评为全国中医优秀重点专科,目前已是国家中医肾病临床研究基地。2017年,肾病专科被评为广东省最强科室。201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2018年肾病专科获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疑难疾病(慢性肾衰竭)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目前正联合全国中医肾病相关重点专科开展中医肾病相关临床研究工作。

广东省中医院开展肾脏病的诊治工作已有多年的历史。1994年正式成立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并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进行建设并开展工作。同时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广东省中医院重点专科。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杨霓芝的领导和带领下,全科人员共同努力,根据重点专科的建设目标,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把肾病专科建设成为中医特色明显、临床疗效显著、医教研并进的全国一流的中医肾病重点专科,从此开始了肾内科的创业传奇。

肾病科成立以来,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的具体要求,紧扣既定的专科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建设奋斗,圆满完成了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专科建设规划中制订的建设目标。经过重点专科建设,肾病重点专科中医特色明显,临床疗效显著,主攻方向明确稳定,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均得到了较大发展。

重点专科建设期间,肾病科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病床由12张发展到目前的135张,血透机从2台到目前的128台,现有肾病专科门诊5个、肾病研究室1个、肾病实验室1个以及信息情报室、慢病管理门诊1个。

肾病重点专科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坚持采用中医为主诊治肾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以中西医结合手段抢救急危重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肾活检技术、肾病理检查及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体外超声波碎石、肾移植等肾科特殊诊疗项目;开展了大肠水疗、中药配合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中医特色疗法。年门诊量逐年递增,专科门诊量及年收治患者数均较前不断增加;疑难、危急重病比例逐年增加,好转率、治愈率不断提高,年平均住院日逐年下降。综合诊治能力及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影响力及辐射面均不断扩大,患者来源广泛,除省内国内外,尚有来自泰国、法国、印尼、日本、美国、法国等国的患者。

专科建设期间,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诊治慢性肾脏病的疗效。牵头全国30家中医肾病重点专科进行慢性肾脏病重点病种——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制定和临床研究工作,并执笔编写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十五”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被评为全国中医优秀重点专科(全国肾病重点专科中的唯一一个),为广东省中医院获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打下必备条件。2008年,医院获准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其主要研究病种就是当时杨霓芝牵头的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研究。

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患者满意度越来越高,2004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务实、敬业、求实、进取是我们全体医务人员的座右铭。在杨霓芝的带领下,肾病科医护人员努力奋进,以医疗工作为重点,促进医、教、研等全面发展,使肾病重点专科再上新台阶,为我国肾脏病的防治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在临床有效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5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0余项。近年来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在提高自身建设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学术网络。同杭州市中医院、黑龙江中医研究院、江苏省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立了学术网络。同时肇庆市中医院、新会中医院、汕头市中医院、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以及西部地区的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我们的重点协助、扶持对象,并定期开展学术指导及学术交流。

重点专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采用中医为主诊治肾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抢救急危难症。专科主攻方向明确,主攻病种有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中医药延缓慢性肾衰竭3个,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支持。

一、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脏病相关研究

杨霓芝在学术上主张以中医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脏病。根据中医学理论、慢性肾脏病常见证候以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杨霓芝认为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并于1995年提出以中医“益气活血法”为主防治慢性肾脏病。主张以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益气活血蠲毒为主的中医综合措施延缓慢性肾衰竭以及中药配合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脏病防治相关并发症等取得明显疗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肾炎多表现为体倦乏力、易于外感、病情迁延不愈等症状,通过证候研究发现气虚血瘀型患者比例明显增高。1995年,杨霓芝提出通过补气来调节免疫功能,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肾小球内凝血状态防治慢性肾炎的“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同年研制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院内制剂中药复方“通脉口服液”(现更名为三芪口服液),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治慢性肾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围绕“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脏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基于系统生物学技术探讨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通脉口服液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十一五国家行业专项“慢性肾炎蛋白尿和慢性肾脏病4期中医优化方案推广研究”1项、省部级等课题11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脉口服液配伍规律作用机制研究”提示防治慢性肾炎的通脉口服液有效部位确切、疗效肯定,为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及中药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主持的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药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取得显著疗效,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主持的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中医综合措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系列研究”“通脉口服液防治慢性肾炎临床和实验研究”等均通过省级鉴定,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围绕“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脏病,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奖等奖项6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广东省中医院杰出贡献奖荣誉称号。主编《泌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等3部,副主编《现代中医肾脏病学》等6部;发表论文60多篇;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14名、全国师承弟子2名、省级师承弟子5名、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弟子12名、院内青年医师30多名。

(一)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多年来,围绕杨霓芝“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多项课题资助研究,开展三芪口服液(原通脉口服液)的临床及药效、分子生物学机制、成药性评估等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在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中,根据慢性肾炎多因气虚而发病,因血瘀而导致疾病迁延难愈,与西医学之慢性肾炎主要因免疫失调而发病,因凝血障碍而致病情进展恶化的病理极其相似,提出了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学术理论;研制的以“益气活血”法为原则的通脉口服液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表明其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防治肾小球硬化等方面疗效肯定、明显,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承担课题研究10余项。

回顾性研究338例应用三芪口服液的慢性肾炎患者,发现三芪口服液与尿蛋白好转结局相关,且时间越长,尿蛋白好转的可能性越高;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三芪口服液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肾功能,减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降低血脂等方面优于金水宝。

2002—2008年,在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成功提取出该复方组方有效物质群及最佳配伍比,并对其进行了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该有效部位能抑制体外系膜细胞增生,抑制促炎症因子IL-18的分泌,下调其mRNA的表达,促进抗炎症因子1L-10的分泌,上调其mRNA的表达。该研究初步阐明中药复方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部位明确、疗效肯定,为以益气活血为主的中药复方通脉口服液有效部位治疗慢性肾炎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奠定了基础,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开发项目已经完成药理、药效、毒理实验。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对组方成分药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处方组成合理,其提取物具有明显降低肾炎模型动物蛋白尿、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且制备工艺生产可行,药物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现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授权。

因其药效稳定,无明显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目前我院每月有300余例患者在长期应用三芪口服液,其适用患者人群不可忽视。鉴于尚未有治疗慢性肾炎的益气活血类中成药上市,若依照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一步将其开发成6类中药新药投放市场(现已申请临床研究批件),必将造福于广大慢性肾炎患者,延缓其病程进展,减轻国家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极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前景。

(二)益气活血蠲毒法延缓慢性肾衰竭

研究根据慢性肾衰竭本虚标实的病机理论,探讨一种临床疗效确切、便于推广实施的综合治疗方法,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肾脏病的最终结局,年发病率为(100~150)/100万,常进行性加重至尿毒症晚期而需替代治疗或肾移植。根据中医学慢性肾衰竭“气虚血瘀浊毒”的关键病机,采用“益气活血蠲毒”的治疗原则,提出从多层次治疗、多环节干预、多途径给药、扶正祛邪并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采用具有“益气活血蠲毒”的“中医综合疗法”延缓慢性肾衰竭,在临床应用20多年,疗效显著。一组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具有“益气活血解毒”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尿素氮、肌酐,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期间承担省部级相关研究课题多项,对于已经进入透析期的患者,为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针对存在的气虚血瘀证,在杨霓芝带领下,开展了中药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的研究。“中药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2002年获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并由两位研究生作了系统观察。结果提示:中药透析液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项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竭研究方面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承担各项各级课题10余项。

(三)益气活血利水法防治肾病综合征

杨霓芝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主,常累及于肺,水湿、湿浊、湿热、瘀血为其常见病理因素,“气虚”是发病的根本,“瘀血”贯穿疾病的始终,“湿邪”为其缠绵难愈的关键。因此,治疗上应重视益气活血法的应用,补益脾肾是治疗的重要法则,养阴、清热、利湿也是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对本病的转归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专科采用中医综合疗法(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口服通脉口服液、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栓塞并发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血栓均全部或大部吸收,充分体现了中医中药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优势。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疗效满意,不仅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而且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出血倾向副作用。

围绕杨霓芝以益气活血利尿为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学术思想为理论根源开展了相关益气活血法防治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得“基于高通量人类全蛋白质组芯片的特发性膜性肾病自身抗原的发现研究”“应用系统生物学结合PK-PD研究三芪口服液治疗膜性肾病的机制及物质基础”等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相关课题6项,相关论文10余篇。

(四)益气活血法防治糖尿病肾病

杨霓芝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早期及临床期的有效治疗是病情扭转的关键,“气虚血瘀”可涵盖早期及临床期的基本病机。故针对防治,杨霓芝提出宗“治未病”思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防变;以“益气活血”法治疗早期、临床期糖尿病肾病。以此理论为核心思想,开展糖尿病肾病相关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基于miR-214/PTEN通路探讨黄芪三七合剂防治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黄芪和三七调节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内质网稳态的有效成分配伍及作用机制”“从足细胞重塑探讨益气活血法影响糖尿病肾小球硬化机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二、其他病种临床与实验研究

(一)血尿的治疗

中医药治疗慢肾风血尿具有优势,在干预病情进展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证候的分布、证候与病理的关系都有深入探讨。许多研究都发现,证型和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总的来看,探讨虚证与病理改变的关系较多,而对于实证的研究较少,肾虚湿热为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的总体病机所在,但目前国内研究中对慢肾风的常见证候——湿热证与肾脏病理和免疫指标的关系研究较少。

我们针对岭南炎热、地处卑下、植物茂盛等环境因素,在前期慢性肾炎证候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南方多发湿热血瘀型血尿的特点,因此提出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肾炎性血尿,并在邓铁涛运用南药地锦草经验的启迪下,研制开发了尿血合剂。尿血合剂(批准文号:粤药制字Z03020240)由斑地锦等草药组成,其功效是“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瘀”,主治湿热型或湿热血瘀型尿血。主药斑地锦,又称地锦草,味辛性平,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的功效。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应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功效的尿血合剂(单味地锦草提取而成)治疗湿热血瘀型隐匿性肾炎血尿,能改善中医证候、降低尿中畸形红细胞(RBC)数量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

(二)肾移植术后慢性排异反应

肾移植术后的慢性排异反应是导致移植肾失去功能的主要因素。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已能有效得到控制,而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却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CR的研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降低CR的发生率,保护移植肾远期功能已成为当今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的重点。怎样解决肾移植后的CR以及因CR所造成的肾损伤是能否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是器官移植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实验研究表明,中医中药在肾移植中应用疗效确切,毒副反应低,为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移植肾存活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三、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

开展了肾活检病理检查、肾移植术、床边血液净化技术、经皮肾微造痿取石术、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尿流动力学、后腹腔镜技术、钬激光等。

四、特色疗法

肾病专科开展了大肠水疗、结肠透析、皮肤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中药沐足按摩治疗肾性水肿,活血通络中药熏洗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粗盐炒吴茱萸热敷腹部缓解肾病患者胃肠道反应及腹胀,肾病治疗仪辨证选穴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耳穴贴压法治疗血液透析相关性睡眠障碍,针灸疗法、外用荞麦包治疗肾病水肿,中药封包治疗肾病患者腰部疼痛、腰膝酸软症,甘遂末脐疗逐水消肿,经皮神经电刺激缓解肾病患者临床症状,中医音乐疗法治疗肾性高血压等中医特色疗法。

五、院内制剂

研制的院内制剂有通脉口服液、尿毒康、血尿合剂、益肾灵、大黄胶囊、益气固肾液、结肠洗液、温阳结肠洗液等多种,广泛应用于肾脏病临床。

六、重点专科建设成果

(一)主编专著7部

1.杨霓芝、黄春林主编《心肾疾病临证证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杨霓芝、黄春林主编《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泌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5年第2版。

3.杨霓芝、刘旭生主编《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泌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杨霓芝、毛炜主编《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5.刘旭生、毛炜主编《专病专科中医古今证治通览丛书·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6.王立新主编《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肾病综合征》,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7.王文凤、王立新主编《跟名中医杨霓芝教授做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另外,参编著作包括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医肾脏病临床经验精粹》等共12部。

论文:发表学术论文272篇,其中SCI论文41篇。

(二)获得奖项6项

1.杨霓芝、王立新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系列研究,广州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

2.杨霓芝、刘旭生等,通脉口服液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9年。

3.杨霓芝、林启展等,益气活血法对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

4.杨霓芝、林启展等,益气活血法对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作用,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0年。

5.杨霓芝、林启展等,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2012年。

6.刘旭生、杨霓芝等,基于慢性肾衰竭中医优化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构建及推广应用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年。

(三)专利授权6项

1.通脉口服液及其配制研究,杨霓芝等,2000年。发明专利:01129938.X。

2.用作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的中药透析液及其制备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杨霓芝等,2005年。专利号:ZL01129939.8。

3.杨霓芝、刘旭生、林励等,中药复方通脉口服液有效部位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6100344809,2009年1月21日。

4.一种用于制备防治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药物的中药组合物,卢传坚、杨霓芝、丘小惠等,2015年,发明专利;ZL201310042446.6。

5.卢传坚、杨霓芝、丘小惠等,防治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法,2014年;发明专利;ZL201310043546.0。

6.刘旭生、毛炜、杨霓芝等,一种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210029862.8,2012年7月18日。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在杨霓芝的带领下不断地奋勇向前,医教研多方面全面发展,重点专科建设每年评比均为优秀,在专科建设的道路上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侯海晶 左 琪 袁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