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反思

我的第一课上得很狼狈。

在办公室里,我经常听到有老师在抱怨:“他们是魔鬼!神经病!”

刚开始,至少在步入课堂的前一秒,我认为这些老师可能是脾气不太好,爱抱怨,但那一课后。我隐约感觉,前辈们或许是对的。

804班,相当于我读书时的重点班,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都是较好的,当然,基础好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真的很好,家长就不会把他们往私立学校送了。

下午,我的第二节语文课在810班。这个班,据了解,调皮捣蛋几乎成了他们的代名词。所以,对于他们,我并没有抱什么期望。

我预先设定是先让他们安静下来,至于上课之事,再缓缓。

但之后的事,我发现我又错了,再一次验证了我只是一名新老师,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新老师。

810班在三楼,就在804班的上面。

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跨入这个班。

按原计划,我直接给他们讲课文,然后带着他们背诵,因为介绍一事,从四班那一课的情况来看已成了无意义的了。

“大家把书翻到54页。”我还未走进教室,就直接说道。

“哗啦啦……”学生们都将书拿了出来,然后赶紧将书翻到了这一页。

“老师,我们是先上《三峡》吗?”

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道。

我点了点头,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听到我预期的吵闹声,他们也没有说我头发的事。

当我点开显示屏(私立学校都有自己的手动显示屏,大小一点五平米左右),却发现我完全不懂得操作。

完了,我忘了问怎么登陆了。

“老师,扫码。”这时另外一名男生提醒道。

“扫——”

“微信就行。”大家几乎都很在意地提醒道,听得出来,他们并没有什么嘲讽和不屑的意思,而是真心想帮老师。

我点开微信,扫码,果然,成功登陆。

教室里仍是进来时的那般安静,他们似乎在等着自己的老师先开口。我扫了一眼,也没有看到他们的班主任。

“咳,那,我们开始我们的新课。”

这一课,他们似乎听得很认真,但我心里明白,他们的基础与下面那个班比起来差距很大。

可,为什么?这纪律相差这么大。

下课铃声很快便响了,我喊了一声,“下课。”

全体起立。

当我走出教室后,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具体是什么,还要继续观察才行。

对于两个班的第一课,我感触颇大。804班的第一课基本在吵闹声中消耗而过,而810班的第一课,虽然学生在听,但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这个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

我仔细思考着问题到底出现在那里,但我真正知道答案却是在几个月过后了。

804班基础较好,学生较为傲气,同时也喜欢给新老师制造麻烦,不为别的,只为找麻烦,让新老师难堪,似乎这样就可以将自己从某些严厉老师那里受到的“欺负”补回来一般。

从某种程度来看,4班学生的平行修为很是不够,甚至有些自私自利,所以给这样的班级上课,首先是要立规矩,规矩一旦制定就必须执行。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学校里的事情很多,比如,处理某些额外的事情让你无法实现规矩的贯彻执行,这也是很正常的。

而10班的孩子倒是比较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除了学习,你跟他们谈什么都听你的。

对于第二课,也就是正式上课的一课,因为是新老师,手中并没有什么老课件可用,所以,刚来的我几乎时刻都在备着课。

“可以直接用希沃里的课件啊。”办公室里某位老师说道,当然,这话不是跟我说的,而是一位老师给另外一位老师的建议。

的确,希沃里有很多其他学校老师发布到上面的课件。其中很多课件都被下载了过万次。

我找了两个课件下载下来,然后点开,将其中的姓名删除,这样我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不过当我上完第二课后,我便很快知道这么做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课件并不适合所有的老师,有的老师讲着讲着便失去了节奏,特别是当课堂上出现了其它问题时,按照别人的课件讲,整个课堂会显得很支离。有的课件本身存在着很低级的错误。比如有一次,我在听梁老师讲课时,其中一张课件便是他直接使用别人的,但因为课程紧张的缘故,梁老师并没有观察得那么仔细,关于朱自清先生的出生年份便出现了偏差,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发现。

但希沃里的课件还是可以帮助每一位老师备课的,至少可以借鉴。特别是对于新老师,希沃里的课件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备课。

比如,文言文。常规办法是先讲题目及文章出处,然后介绍作者,最好是插入作者的一些轶事。插入轶事,除了让学生对作者的印象更深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便是,这个轶事也可以作为备考文章。

介绍完作者后,接着就是疏通文章的字音字词,这又分为两个方面,即字音方面和文言词语方面。先标注字音,不仅仅是对文言文的要求,其它类的文言文同样适用。

标注完字音后便可以带着学生读一遍,当然,可以让学生齐读,自己听学生读得是否正确。这样做,一来可以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三来可以减少学生课外读书的遍数,增加熟练度。

文言词语方面,首先是让学生做好笔记,然后给与一定时间默记。但在实际的课堂里,你发现这个步骤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为你给学生默记,他们一般是在说话或者干其它的事。我是切身领教了学生的想尽一切办法不学的手段。

至于译文,学生通常有自己的工具书,不必一一翻译,可以让学生自己逐段读,一段原文,一段译文。

也许有人会说,怎么没有设计活动环节呢?一开始,我的确设计了不少活动环节,但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差,这种活动环节似乎跟掌握内容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力。坏处是浪费时间,本来一篇文言文可以两节课讲完,留一节课给学生完成作业,这样三节课可以完成一课。但加入了活动环节,做作业的时间便被挤掉了。

或许你会说,作业可以留给课余时间完成,但在私立学校里,这种做法最好取消。因为课余时间完成的作业质量很难保证。

译文这一部分,通常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自己体会。

字音字词,译文都弄完后,接下来便是思考研究了。一篇文言文翻译之后,就已然成了一篇现代文,那么这篇文章讲了什么,结构特点,哪里写得出彩,出彩在哪里,就都可以讲了。

当然,讲完后,要背诵的文章必须马上背诵,如果一节课讲完还有时间,就留给学生背诵。

这一个环节,一开始我的确犯了不少错误。比如,我之前布置的是:“剩下的时间大家整理一下笔记或者把文章好好读读。”这个任务看似很灵活,但到了学生那里,他们就不知所措了到底是整理笔记还是读书呢?他们顶着这个大问题看了看身周,看了看同学,发现大家也用同样的眼光看着自己。

是的,任务只能是一个,或者是两个类似的任务,比如,整理笔记或做作业。读书会产生声音,如果有学生在整理笔记,那么这读书制造的噪音必然会影响整理笔记的学生。

这差不多是我第一个月教学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