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双边种子产业合作模式研究
- 陈燕娟 邓岩
- 980字
- 2025-02-16 07:19:49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2.1 种业合作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价值分析
本书梳理了中国种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巴基斯坦种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种业合作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价值。
1.3.2.2 中巴种业合作潜力评价
本书利用产品相似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中巴种子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测算中巴种子技术与市场的融合度;建立种业合作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巴种业合作潜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测算结果,推断中巴种业合作潜力与趋势。
1.3.2.3 中巴种业合作模式构建
本书将植物新品种权、技术专利等种业知识产权的创新、保护、管理和运营措施,结合运用到种业研发流程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双边种业合作模式:
一是合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总结典型国家种业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对比分析各国种业合作的模式、机制和效果,结合中巴种业发展目标,制定中巴种业合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二是合作主体培育。在对中巴种业合作主体培育的基本原则、战略方向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作主体培育的路径和适宜的经营方式。
三是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建立中巴种质资源共享机制,制定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收益分配等基本规则;建立联合育种机制,制订育种目标和工作计划,建立一套基于知识产权惠益分享的联合育种体系;建立双边区试认证机制,以实现品种审定标准及规则的无缝对接,为双边种子技术和市场融合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制,以此为基础制定知识产权运营策略。
1.3.2.4 中巴种业合作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防范
种业由于具有技术密集、政治敏感度高及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等特点,“走出去”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风险,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价是中巴种业合作的基础性工作。本书在识别中巴种业合作面临的主要风险的基础上,从政治、市场和技术等角度选取风险预警指标,提出一套具有强警戒功能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风险状态的临界值,将种业合作风险分等定级;针对中巴种业合作的不同风险类别和等级,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1.3.2.5 中巴种业合作的政策保障体系
本书收集整理了中巴两国政府关于农业、种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析影响中巴种业合作的体制、机制及政策障碍,综合考量巴基斯坦种业知识产权制度,制定旨在推进中巴种业合作的政策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