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也说糊涂

一说起糊涂,莫名其妙就想到了浆糊。记得小时候整天背着绿色的帆布包,跑上二里地去北边村里上学。那斜挎在身上的书包随着走路有节奏地颠簸起来,时间久了里边装的书本就难逃磨烂的命运。彼时又没有胶水或者类似的粘合剂买,就用点面和水搅和一下,弄成黏糊糊的浆糊,用它来粘书本,等干了就结实着呢。

还有件事也是记得蛮清的,就是小时候成天喝的就是糊涂稀饭。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早晚两顿饭大都是喝的稀饭。常年如此地喝稀饭,竟然也没有喝俗喝“伤”,甚至都养成了习惯,直到现在也还是爱烧上一锅稀饭喝。在我们这乡俗里稀饭就是糊涂,糊涂便是稀饭。即使是物质生活丰盛的今天,熟人之间晚上相互问好,还是那句:喝汤了么?喝汤就是喝稀饭,当然也就是喝糊涂么!

糊涂、浆糊和稀饭,印象里似乎都差不多的,好像它们之间是蛮同质的,都是汤汁一样的糊糊儿。若是要分出它们的区别,或许就是糊涂和浆糊稠密些,而稀饭则当然是稀水多些罢了。但无论稀稠,它们应该都是糊涂汤。

由此看来,糊涂与浆糊就有了类似的紧密联系。浆糊就是搅和得一团稠巴巴的面泥呗,那糊涂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就有了那句经典的骂人话:瞅你就是一脑子浆糊。这就是明着说人家蠢笨,不聪明的。既然如此,那么问题就来了,糊涂也便应该有蠢笨与愚钝的意思了吧?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也就常常听到这样的骂人的话,“你就是一个老糊涂!”“你就是一个糊涂虫!”等等。

看来,糊涂就是明显的不聪颖,是傻和痴,它同愚笨和蠢的意思便相近了。可就是这样一个略带贬义的词汇,在世俗化的社会却被褒义地应用了。古有郑板桥的经典名句:难得糊涂,至如今糊涂二字也是广为世人所推崇与接受。或许不少人朋友的网名或者艺名就叫糊涂二字。不说别人,鄙人自己周边的朋友就有很多。打开微信通讯录搜一下,人间糊涂,难得糊涂,糊涂居士等等比比皆是,若不仔细区分,或者不是常联系的,或许就根本分不出是哪个人。

明明是有些贬义的糊涂,却为何被这么多人所接纳、认可,甚至是被推崇呢?这也许就是因为糊涂蕴含着人生处事的智慧吧?郑板桥的“糊涂“哲学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他曾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他这里说的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应该是聪明的糊涂。

记得有个哥,明明是绝顶聪明之人,却偏偏起个网名叫糊涂人生。他是个退休的中学老师,据说还当过副校长。年龄虽大点,可没半点倚老卖老的架势,多半时候像个老顽童,喜欢和年轻人一同东拉西扯侃大山。一次外出旅行归来,同行的一个兄弟和他开玩笑道:“糊涂哥,你其实一点也不糊涂啊,我看这一车人就数你最聪明了。”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他这一说引得一车人跟着起哄,争着和糊涂哥开玩笑。若是换作别人,或许早就翻脸生气了呢。可无论你如何变着法子取笑他,他就是不生气,仍旧是和颜悦色地和你谈天论地。这个哥糊涂么?就像那位兄弟说的,他可是半点也不糊涂,然而不糊涂而故作糊涂并非是很容易做到的。

聪明已属不易,那装糊涂岂不是更难?事实也的确如此,其中关键就是要驾驭了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前几日在乘车的路上,几位朋友就某网红超市被攻击一事引发了争论。自己也就客观地发表了些看法,结果就有人激烈地反对起来。听后感觉几个人的理解与思维就不在一个层面,再辩论也是徒劳。看情形不妙,干脆就不去理会了。即使是再有人询问和征求自己的意见,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嘿嘿地笑上几声,敷衍一下也就算过去了。明知道难以说服别人,与其争吵,不若退让,一则能顾及了朋友的颜面,二则还能避免被攻击,免去了被误解的徒然愤懑,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遇事不能钻牛角尖,生活也不要太较真。不是原则的问题,何妨来上点糊涂?自己当时对自己的这种做法很是满意,就私下猜测想,这或许就是糊涂?至少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有句俗话说,清楚不了糊涂了,这也正是糊涂广泛而丰富的寓意所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某些棘手和难以应付的麻烦事,有时候糊涂一下,或许就能使问题化繁为简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当的糊涂。当然,这糊涂并不是真糊涂,恰恰是对事件和问题洞悉与觉察之后的有意避让。

糊涂免是非,糊涂天地宽。糊涂能让人心平气和;糊涂能让人坦然自若;糊涂能让人闲庭信步。既然糊涂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为什么不糊涂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