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诱敌城下盟

“这城墙如此坚固,我们已经攻了好几天,一点进展也没有,你们说这可怎么办?”这是公元前700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相邻小国绞正在交战。楚军久攻不下,楚王无奈,召集群臣商议。

假设你和我分属两个国家,现在开战,我有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城里的物产很丰富,我坚守不出,你该怎么对付我呢?

一个大臣说:“听说绞国的城墙非常巍峨坚固,守卫也很森严,我们只有围困他们。”

楚王摇摇头说:“这样做太耗时耗力了,长久战只会拖垮我们自己。”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名叫屈瑕的大臣站了出来,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攻城有很多种方法,也许我们不一定要强攻。我听说绞国国君行事草率,刚愎自用,无勇无谋,又不听劝谏,这次攻城只需利用他的弱点进行智取。”

楚王听得连连点头叫好,下令立即执行。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楚军中30个士兵脱下军装,换上老百姓的粗布衣服,背上镰刀箩筐,打扮成樵夫的样子,到北门外的山上去砍柴。城头上的守军看到了,觉得情况有异,便赶紧向绞王报告。

“赶快把这些楚国的樵夫抓起来,严加审问!”绞王一声令下,一支绞国的骑兵立刻从北门出发,冲到山下,生擒了这30个“樵夫”。

楚王和屈瑕见绞王果然上当了,就派出更多的“樵夫”上山砍柴。听到守城士兵的报告,绞王不屑一顾地说:“那就派出更多的兵士,把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楚国樵夫通通抓起来!我倒要看看,还有什么人敢轻易进入我绞国的地界。”

我会设下计策诱惑你打开城门,就像特洛伊战争中著名的“木马计”一样。不过我看对付你,只需要两根特大号棒棒糖就行啦!

一位大臣连忙阻拦道:“大王,现在是战事最关键的时刻,我们切不可轻举妄动啊!”

“此话怎讲?”绞王问。

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昨天我们轻而易举地捉了30个樵夫,这件事楚王不可能不知道,怎么今天又会出现那么多樵夫?而且这些樵夫都是普通老百姓,要砍柴的话,也应该派军队保护啊!所以臣以为其中必定有诈,这些樵夫会不会是楚军抛下的诱饵呢?”

“妇人之仁!”绞王生气地呵斥道,“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怎么可能派来保护这些小民!人每天要吃饭,生火做饭都要靠柴火,樵夫们不上山砍柴,他们烧什么、吃什么?本王抓他们,只是想借此让那些楚人有所忌惮,不敢轻易来犯。”

见大臣还想说些什么,绞王不耐烦地挥挥手,把头抬得老高,自以为聪明地说:“我已经进行了周密的分析,敌人主要屯兵在南门,我们悄悄地把士兵调去北门,活捉那些樵夫,但还是装出重兵把守南门的样子,哼哼,让楚人看看我的厉害!”

大臣们齐声高呼:“大王英明!”

于是,绞军主力撤离南门,来到北门,可他们刚打开城门,还没冲到山脚下,就听到鼓声震天,杀声四起,埋伏在山林中的楚军如猛兽般冲了出来。而与此同时,南门也被攻陷,绞国腹背受敌,一败涂地。绞王只能投降,与楚国签订了“城下之盟”。

这场战斗规模虽小,但也由此道出了春秋时期真实的历史状况,各方争霸,战事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