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病临证偶拾:黄福斌学术经验传承录
- 黄河 张阳主编
- 8字
- 2023-09-06 10:10:24
第一部分 医家传略
一、业医治病 仁慈为怀
黄福斌出生在苏北农村,一直在乡下生活。那时他一边上学,一边利用周日和假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他目睹了当时乡亲们的贫病和艰辛。他的母亲勤俭善良,仁慈待人,经常教导他“做人要仁义,能帮人时要尽力”,这对他影响较深。1975年,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时患痢疾,因没有及时医治,迁延了半年多。后来村里一名“赤脚医生”用中药治好了他的病,从此他就对中医产生了兴趣,一有空就往村卫生室跑,看“赤脚医生”治病。
1977年高考恢复,他报考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并被录取。他和他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经过劳动锻炼又回到学校读书,都很兴奋也很努力。在校四年,他勤学苦练,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毕业40年来,他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从未间断,救治过无数患者。对待患者,他医者仁心,慈悲为怀,体贴患者病痛和难处,以“花钱少、治好病”为原则,深受群众爱戴。家乡有个患者因腹痛呕吐,某院拟诊肠梗阻要求住院治疗,经他医治,试用大承气汤1剂,急诊留观一夜,第二天则便通即愈。
在临床,他始终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关心患者疾苦,理解患者处境,同情患者遭遇。诊病用药,他从不滥施检查,不开大处方、大剂量,且很少使用名贵药材,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尽量做到“简、便、验、廉”。他主张无病不用药,反对乱服补药。临证时重视身心调养,饮食调节,起居调适。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饮食宜忌、生活起居、身体锻炼、服药方法等,他每每都要一一叮嘱,唯恐不周,慈爱之心,溢于言表。他常说:“能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患者的病痛,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很有意义。”这也许正是他几十年来从不计较上下班时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最好诠释。久而久之,诊病助人成为他的兴趣爱好,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