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寿峨中医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 杨寿峨
- 1970字
- 2025-02-22 04:32:06
上篇 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伤科的源流与发展
第一章 杨氏伤科的历史源流
第一节 立自祖父,闻名于父辈
讲到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杨寿峨中医治疗法,就不能不提到杨氏伤科,不能不讲到我的祖父杨仪斋(图1-1)、我的父母亲杨炳南和曾惠兰(图1-2)。我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就是在父母亲的教诲下,通过继承杨氏伤科治疗方法、操作技术及其仁慈心境创新发展而来。

图1-1 祖父杨仪斋先生
杨仪斋(1876—1950),我的祖父,兄弟中排行最大,二弟是哑巴。因家境贫苦,饥寒交迫,祖父7岁时被曾祖父送去给地主家放牛。有一次放牛回家,因为天黑,在路上不慎扭伤了脚,肿胀疼痛剧烈,一夜未眠。第2天,家里请了一位会治跌打损伤的法师来治疗。法师几番摸、接、推、拿,脚痛就好多了,几分钟后,祖父就能站立,随后便能行走。法师予以草药外敷,第3天祖父就行走自如。祖父暗下决心,要学会治病的本事,减轻病人的痛苦,遂拜这位法师为师。从此,他跟着师傅看病接骨,上山釆药制药。3年后,祖父开始为病人治病。一般软组织损伤敷草药包扎,遇上骨断的病人接骨、上夹板并外敷草药。天长日久,祖父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令祖父没有想到的是,他偶然的选择,开创了一个中医骨伤科流派——杨氏伤科。在祖父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悲悯之心成就了父辈的大医之路。

图1-2 父亲杨炳南先生和母亲曾惠兰先生
我的父亲杨炳南先生(1913—1972),字乾溶,号武善,祖籍湖南省邵东县流光岭镇流正村栗山组。父亲9岁时入私塾读书半年,因家贫辍学,帮助祖父放牛、采药治病。耳闻目睹祖父治好了很多病人,父亲感到非常高兴、自豪和钦佩,也感觉很神奇和向往。于是,他向祖父提出了要学医治病救人的想法。祖父默许了父亲的要求,以后只要家里来了病人,就让父亲随诊,记录病案。父亲非常认真、投入。一次,来了一位手骨折断的病人,呻吟不止。父亲既同情又着急,忙上忙下地帮祖父调药,卷棉布绑带,准备杉树皮夹板。袓父见他对病人有怜悯、慈悲之心,又热心于治病救人,开始有意传授父亲医术。此后,只要家里来病人看伤,祖父就会立即叫父亲一起帮助接骨和敷药包扎。没有病人时,父亲就上山采药、制药、调药和抄写药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祖父开始让父亲先单独接诊,观察父亲对病人的态度和耐心、治病的胆量、用药的能力,以及接骨的技术。又经过几年的培养学习,父亲已经可以独立熟练诊治接骨了。
1928年,为了生计,父亲来到湘潭同盛泰钉锅铺(湘潭市唐兴街116号,现在已拆迁)做帮工。他白天在店里做事,晚上就挤出时间看书,抄写经典、医案,钻研医术。有受伤病人求治,父亲不收费而主动治疗。1931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父亲看完书去关店门,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躺在店铺前的台阶上,旁边无人照顾。父亲急忙询问老人为何没有回家。老人家说:“我是少林寺里的和尚,名释善容,俗家名字李寿元,86岁了。我出来云游已经4年多,没有想到跌断了腿,无法走路,才躺在这里。”父亲见老人可怜,二话没说把老人抱进屋,帮老人洗漱,让老人睡在自己的床上。就这样,父亲一边护理,一边为老人家看病接骨。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老人的腿骨头长起来了,能站立也能行走。老人对我父亲说:“你专心专意为我治好病,又精心护理我,还给我买衣买裤,我无以回报。但我有一身武艺和几个治伤药方一定要传授给你。”于是,父亲拜李寿元老人为师,通过半年的刻苦努力学习,父亲学到武艺,强壮了身体,也提高了接骨疗伤技术。
就这样,父亲在帮工之余,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治病,积累行医经验,一边自学中医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汤头歌诀》《医宗金鉴》《伤科大成》《外科大成》和《伤科汇纂》等,提高医学理论素养。通过不断的医疗实践和理论学习,父亲的医术更进一步提高。后来,他又先后拜了16位高师,他们中有李焕魁、冯仙人、胡志明等。随后,父亲在湘潭、湘乡、邵东、邵阳等地悬壶济世,治病救人。1938~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骨折病人非常多。在当时无药无杉树皮夹板的情况下,父亲毅然用山上的黄土做药,树枝做夹板,撕烂衣服做绑带,给骨折病人接骨治疗,救治了很多骨折病人,深受病人的好评和爱戴。
1952年8月,父亲与母亲曾惠兰(1918—2000)、舅舅曾继生等3人在湖南省湘潭市十八总新马路147号,正式挂牌开设杨炳南伤科诊所。1957年7月,父亲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与多个个体诊所的医师组成了湘潭市联合诊所(湘潭市中医院前身),后创立湘潭市中医院骨伤科。当时的中医院骨伤科,仅有一间12平方米诊室,5张病床,主要治疗跌打损伤,腰背、四肢骨折,骨关节病,金疮折疡等。两年后,由于病人众多,工作繁忙,除父亲、母亲和长子杨桂森之外,先后招收学徒黄振席、李先应、杨韵琴(长女)、杨寿峨(次女)共7人担负起门诊和病房的工作。1961年,建成一栋三层的住院大楼。医院逐渐发展壮大,至今,湘潭市中医院骨伤科已经成为湘潭地区最大的骨伤专科,共有5个病区222张床位,39名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