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地狱变相
-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 陌言葛蓝朵
- 1005字
- 2025-04-13 18:56:47
在雕像的上方,镌刻着“了心歌”、“咏心偈”、“锁六耗诗”等文字。
其中,“锁六耗诗”这样写道:独坐静思蟾部洲,几人劳作几人修。
不为贪爱逐名利,不为新仇记旧恨。
心意追逐妄念如野马,心随境转似猿猴。
多因执着迷失真性,致使轮回难以止息。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人们难以摆脱轮回之苦,正是因为未能获得真正的智慧与解脱。
这正是唯心论的精髓所在,它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绝对真实性,强调了主观精神的力量。
在雕像的Xing部,有两道毫光显现:
-靠天堂一侧的毫光中,显现出“善、福、乐”三个字;
-靠地狱一侧的毫光中,则显现出“恶、祸、苦”三个字。
这象征着众生的善恶行为皆由心主宰,天堂与地狱仅在一念之间。发善心便能得福享乐,升入天堂;生恶念则会招祸受苦,堕入地狱。
这龛“六耗图”与之前的“六道轮回图”共同构成了哲学中关于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的核心概念,如“境与识”、“因与果”等,从而构建起宝顶大佛湾宗教哲学的理论框架。
通过这些雕像,观者可以深入理解佛教对心性、修行以及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解脱和觉悟的追求。
我国的地狱观念形成于东汉佛教传入之后,它是在古印度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鬼神灵魂思想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来的。
我国地狱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
-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善恶有报,惩恶扬善
地狱变相作为这种思想的艺术体现,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的佛教美术中。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张孝师、陈静眼等都曾创作过地狱变相的作品,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如今已不复存在。
在现存的石窟艺术中,除XJ克孜尔千佛洞制作于5世纪中叶的地狱壁画以及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的第17窟内的壁画外,四川五代、宋代石刻中还有不少石雕作品,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当属这里的地狱变相。
在地狱的上方,雕刻着十斋日佛,他们为活人提供了祈福免灾的机会。如果信徒们能够每日念诵其名号千遍,便可免于坠入地狱。
与之相对应,雕刻了十大冥王,象征着阴曹地府的审判者。
在十大冥王的左侧,雕刻有一速报司,右侧雕刻有一现报司,共同构成了阴曹地府的十二殿。
在十大冥王的中央,端坐着地藏王菩萨。
他手托摩尼宝珠,宝珠放出六道佛光,其中两道射向天空,两道深入地下,象征着他的智慧之心上达天堂,怜悯之心下及地狱,时刻关注着地狱中的一切受苦众生。
据佛经记载,地藏王曾在佛前立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充分表达了他要度尽六道众生的坚定信念。
因此,在佛教中,地藏王以“大愿”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