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苦读书贫家贵子 只要钱陈平择妇

陈平是汉代风云人物,也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历经汉高祖刘邦、吕太后、汉文帝三个时代,是当之无愧的政坛“不倒翁”。陈平与张良一样,都是研究道家经典著作的,二人倒是相得益彰。说张良是“谋略家”,陈平是“阴谋家”,都是智谋,却体现褒贬。张良的计谋都是战略层面上的,规划国家走向,而陈平的谋略多是战术层面上的,针对现实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善使用阴谋”。陈平和张良在人生态度以及对荣华富贵的处理上也是大相径庭的。张良真正悟出了道家的精髓,所以他能急流勇退、谦虚退让、善始善终。陈平也学到了道家的真本领,可是他把道家哲学功利化了,他的目的是攫取荣华富贵,但是,因为他能活学活用,倒也游刃有余、进退自如。陈平是个标准的政客,想要让他为理想和原则而牺牲,恐怕是办不到的。他确实是灵活性出众,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所以高祖评价陈平是“智有余,而不可独担大任”,也应该是看出他过于狡猾,不会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人性是复杂多变的,陈平更是这样。他是千变万化的,不是一个脸谱化、概念化的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政坛“常青树”,也说明他是有本事的。陈平的许多行为也是军事政治中的正常手段,不能用普通的标准衡量。

陈平在秦朝时居住在阳武县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东南。牖,yǒu,少时家贫,好读书。只要不是读死书,一般好读书的都应该有点出息,因为这样的人大多谦虚上进,而且能够鉴往知来,通过学习得到持盈保泰之法。实践家所不喜欢的是只知死背教条的读书人。不能说“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只以刘邦和项羽的成功鼓吹“读书无用论”。刘邦和项羽这样的人只能是乱世英豪,也仅仅是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一条就是“不学无术”。刘邦虽然自己不读书,但他用的多是读书人,他把读书人的大脑用好了,作为自己智力的延长线才成功的。人不能为自己的没文化找借口,在任何时代,读书人真正的智慧都不容小视。即使在“以武平天下”的乱世,单靠枪杆子也很少有成功的,刘邦和项羽就是很好的例子。陈平喜欢读书,他就已经具备成功的素质了。从后来的表现及司马迁的评价来看,他读的应该是道家经典著作。

陈平从小父母双亡,与大哥相依为命。家里只有薄田三十亩,大哥每日早出晚归,辛勤地在田间耕作。这位大哥极富牺牲精神,即使自己深受生活重负之苦,仍支持弟弟出外游历求学。一方面,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增长见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尽量寻师访友,扩大知识面。这对年轻的陈平来说无疑是影响深远的。陈平身材魁梧,相貌堂堂,风流倜傥tì tǎnɡ,对女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有人就问了:“家里这么穷,陈平吃了什么东西变得这么高高大大、白白胖胖的呢?”他的嫂子早就对他不顾家庭、不事生产的行为看不顺眼了,认为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jià sè,泛指农业劳动)之难,就说:“也不过是吃糠咽菜罢了。他不想谋生之道,以便早日摆脱贫困,整日里只知游手好闲,吟诗作赋,也当不了饭吃。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倒落个眼不见心不烦。”陈平大哥听到老婆这么揶揄yé yú,嘲弄,讽刺)自己的兄弟,大怒,一纸休书把她打发回了娘家。这种做法未必对,但是这位大哥真是顾念兄弟情啊!

陈平成人以后,到了该娶妻的时候了,但他的终身大事成了问题。富家女儿没人愿意嫁给他,因为他无权无势。这种势利眼,古今概莫能外。金钱权势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贫家女儿倒有肯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的,可陈平又不同意,他想娶一个富家千金。按照陈平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应该是想借助妻族的力量早日飞黄腾达。但事情哪有这么巧合的?他的婚事拖了很久,陈平也整天唱着“单身情歌”。孤单的人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谁是他的另一半呢?在他们户牖乡有一个姓张的贵妇,称为张负(“负”通“妇”。一说指人名),家资丰饶。她有一个孙女嫁了五回,可丈夫都死得早,舆论普遍认为她“克夫”,是个标准的“扫帚星”,谁也不敢娶她。虽然她家庭富有,毕竟自己的命更重要一些。但陈平不信邪,想娶这个女人,只是没有机会求婚。

因为家贫,每当乡里谁家死人了,陈平就过去帮忙理事,这好歹能管一日三餐(也就像现在的“蹭饭”),而且靠着早去晚归、手脚麻利、八面玲珑,还总能得点小费贴补家用。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穷人的无奈有谁能够理解?有一次,张负在葬礼上看到了陈平,她应该也是来参加葬礼的。她非常看重陈平,认为他姿容伟岸,定非凡人。陈平看出张负对自己有几分满意,就留待最后才走,好与张负有说话的机会。陈平谈吐不俗,应该给张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她尾随来到陈平的家里。若是没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她又何必如此呢?张负看陈平家就在靠外城墙的一个偏僻小巷里,破席当门,四壁透风,然而她从陈家门外留下的车辙推断,与他交往的应该都是有道义、有才干的社会名流或勇武豪侠之士。大概这些人乘坐的车子与众不同,车辙一目了然,是“奔驰”还是牛车一看便知。

张负回到家以后,对她的儿子张仲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没有正当职业,号称自由职业者,全县的人都讥笑他的所作所为,你为什么偏偏要把我女儿嫁给他呢?”张负说:“他们看人太肤浅,只知看眼前,像陈平这种一表人才的人哪会长久贫贱呢?时机未到罢了。”张负决定把孙女嫁给陈平,因为他贫困,她又借给他钱,让他拿这些钱做聘pìn礼并做置办酒席招待宾客之用,真是仁至义尽。张负又告诫自己的孙女:“不要因为陈家贫穷就傲慢无礼,要待兄如父,待嫂如母,互相恭谨谦让,才能家和万事兴。人生无常,不能以自己一时的富贵盛气凌人,切记!”这时陈平的大哥应该又娶了一个女人,所以张负告诉孙女要尊重嫂子。陈平终于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从此他的生活用度日益宽裕,交游范围也更加广泛。

那个时候,人们分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社”是祈祷有个好收成,“秋社”是感谢上苍给了丰收年,先祭神,然后分享祭肉(胙肉。胙, zuò。陈平是社上的“宰”,主管切割祭肉,分肉相当公平,让人挑不出丝毫毛病。家乡父老夸赞道:“好,陈平这小子分肉公平,让人心服口服。”陈平说:“唉,若让我陈平治理天下(使平得宰天下),也会像分割这祭肉一样公正的(亦如是肉矣)。”陈平这句“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与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天鹅)之志”、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以及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体现了伟大人物在青少年时代所具有的傲视今古、气吞山河的霸气,预示着来日的不同凡响。

这基本上就是陈平的青少年时代,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么几个特点:首先,陈平热爱读书;其次,交友广泛,胸襟开阔;再次,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人物,做事公正,一般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是比较熟稔rěn人情世故的;最后,他风流潇洒、气概非凡、谈吐不俗,否则也不能引起张负的注意。这些应该是他日后成功的无形资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