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帮盘踞岭南,是江湖中数得着的大帮会。
而岭南地区,素来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不服汉化,自然也不服元化。
故而历朝历代,岭南地区的百姓时常啸聚山林,泛江海,相胥起而为盗。
三江帮能在这种环境下,茁壮成长、发扬光大。定然有独特之处!
宋青书请百里凯、邱琪二人坐下,又上茶水点心,聊了片刻,百里凯、邱琪二人起身告辞。
宋青书并未起身,只让鄱阳四义代为相送。
顺流而下,一日千里。转眼便到了苏州!
苏州城外,开云馆。
一名老者须发皆白,头梳道暨、道袍罩身,盘坐于蒲团之上,运功打坐。
除此之外,大堂之内,还有六名男子侍立在一旁。
这六人尽皆锦衣华服,气度不凡,年龄在中年、青年之间。
只是神情多有不耐!
“老太爷、馆外有一少年道人求见,说他是武当、宋青书。”
宋青书一身道袍,立于开云馆门前,更显玉树临风。拂尘在手,颇有出尘入世之感。
苏州不比其他地界,此地乃大元朝廷的粮仓重地。一路上常能看见巡逻的士兵。
为了避免麻烦,宋青书索性舍了刀剑,只拿一柄拂尘傍身。
“师兄法驾光临,鄙馆蓬荜生辉!师弟开云子,恭迎宋师兄!”
开云馆中门大开,一白发白须的老道人急奔而出。后面跟着的六名男子,竟然是追之不上!
开云子,本是汾湖富室——陆德源。家财万贯,富甲江左。
只因年老体衰,精力愈发不济。家中子嗣又无栋梁之材,可以承袭家业。
故而在几年之前,将偌大的生意送给了一个后起之秀。只保留下家产分与几个儿子。
自己则看破红尘,在这苏州城外修建开云馆,当了道士!
其授业恩师,正是出自武当派。
论及辈分及入门时间,老道开云子,理当称呼宋青书一声师兄。
只不过,宋青书是俗家弟子,开云子是道家弟子。
两者虽同在一派,却又各分体系,泾渭分明。
武当派内部有道、俗之分。
这一点,需要从武当派开派说起。
早在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之前,武当山上便早有道人修行。
传承久远,香火鼎盛,殿宇成群、气势宏伟!
只是后来蒙古灭宋,时局动荡、天下大乱。
武当山亦受到波及,遭受多次刀兵火劫,道人四散而逃。
反倒让一群绿林豪强占了这名山福地,称王称霸。
四十年前,张三丰云游天下时,重返武当山。见山上惨状,大为惋惜愤怒。
故而孤身一人,打上武当山。
单拳敌百贼,将山上的绿林豪强尽数诛尽!
一战扬名、天下皆惊!
周边离散的道人,纷纷重返武当山。
共尊张三丰为道门高真,执掌武当山!
后有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四人结伴为友,一同拜入张三丰门下。
自此,闻名江湖的武当派,正式建立!
也是从此开始,武当派弟子有了道、俗之分。
论及地位辈分,宋青书只是第三代弟子中的——俗家大师兄。
道家那边,比宋青书入门早的,大有人是!
今日,开云子之所以如此热情,还是因为他留下的家产引人窥视。
若非有武当派的虎皮震慑,只怕早已是家破人亡!
哪里还能在开云馆里躲清闲?
“师弟,不必如此多礼,我此次前来拜会,一来是受你恩师之托,将他刚炼好的丹药送你一些。”
宋青书笑谈间,已经将一小瓶丹药丢到了开云子的怀中。
开云子急忙小心收好,引着宋青书向里走。正巧与后面赶来的六名男子迎上。
开云子呵斥道:“你们几个,师伯当面,还不快快跪拜!”
几人明显是早就得到过授意,当下就要向宋青书跪拜行礼。
宋青书袍袖一拂,一股疾风随着这一拂之势卷出。
六名男子只感觉一股力道托住了自己,竟然再也拜不下去!
心中骇然无比,终于是知道为何老爷子,为何会如此重视来人。
“既然不是我派弟子,便不必拜了!”
言语间,宋青书已然从六人身侧走过,托举六人的力道顿时消散全无。
六人惯性再拜,却是拜了一个空。
开云子见状,摇头长叹。
只道是宋青书不愿与他们牵扯太多,当下也不强求。给六名子侄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众人跟上。
一路上石桥流水,亭阁流芳,好个园林秀色!
“师弟,还有一件事要与你商议,给我尽快准备五艘可以出海远洋的大船。”
“水手、航图、食物、饮水、冬衣等出海之需,也要一应备下。”
听得宋青书此言,跟上来的六名男子被惊得目瞪口呆。
开云子却是十分的开心,连忙应下:“谨遵师兄法旨!”
对他来说,不怕宋青书要求高,就怕是没需求,攀不上关系!
五艘可以出海远洋的大船,算的了什么?
自己偌大的家业,有一半是出海所得。
“仲荣,快,立刻派人去准备。”
一年轻男子应声而出,刚要离开,却猛地想起一事,开口问道。
“敢问师伯,是去哪里的航图?东海?南海?爪哇?琉球?还是东瀛?高丽?”
宋青书随意寻了一个蒲团坐下,拂尘一扬,随意道。
“东海、琉球、东瀛、高丽、这一条航道。最重要的是黑潮!现在还能赶上吗?”
黑潮是自南海、经由东海、往琉球、东瀛、高丽三国流动的海流。
大元朝廷自苏州往大都运粮,就是搭乘的黑潮。
不出十日,便可直达大都!
宋青书并不懂航海,只是道听途说,并不知其中内情。
“师伯您放心,黑潮全年都有。不过夏季最盛、冬季最小。现在不过七月中旬,便是八月,也赶的上!”
听到年轻男子这一解释,宋青书放宽了心。
靠,还以为晚了,要再等上半年呐!
虚惊一场!
“师弟,我半年前来信,让你找的那几个人,你找到了没?”
“事关师门大计,师弟我哪敢怠慢。都找到了!有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