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孩子的宇宙:拿来就可用的家庭教育方法
- 陈钱林
- 2062字
- 2025-04-15 17:24:50
专家和媒体评论
陈钱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偶然的……父母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和特长的培训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朱永新:《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人民教育》2017年第1期。(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陈钱林校长以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将一对龙凤胎双双送入世界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其经验已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家庭。当陈钱林又以教育家的使命与担当,对家庭教育进行理性分析与总结时,这就将实践升华到了理论的层面,从而更富启示的深刻性。
——陈健:《陈钱林教育改革的启示——读〈教育的本质〉》,《中小学德育》2021年第1期。(陈健,第九届国家督学、广东省教育厅原总督学。)
陈钱林是一位知名校长,我和他曾有过交流。陈钱林十分善于发掘孩子的兴趣,并能把兴趣引向与学习相关的领域。
——成尚荣:《指点与指指点点》,《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4期。(成尚荣,第七届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是陈钱林非常难能可贵的一项品质……陈钱林的很多教育实践和理念,诸如“星卡”评价、自主作业、立志教育、名人传记阅读、探究学习等,最初都是在家庭教育中试用,先在自己孩子身上试验过,有成效后,才在学校推广。
——任小艾:序二《敢为者,脚下总有路》,《追寻教育的中国梦:碧桂园实验学校教育改革探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任小艾,全国模范班主任、《人民教育》杂志管理室原主任。)
陈钱林有他冷静独立的见解。还是很小的时候,他就跟孩子说,不要追求100分。考90分不难;从90分到95分,要花一些精力;从95分到100分,要花太多精力;如果能轻松考到90分,说明孩子具备学习能力,不如省下时间自由学习。
——郑毓信:《学生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中学数学月刊》2022年第5期。(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钱林对其子女教育的成功,正是万千家长需要学习的。这样一种家教,才是孩子欢乐和成功的源泉。过程美丽、结果圆满,不正是天下家长所期盼的吗?
——戴荣里:《向这位校长学习,做一个智慧的家长》,“源创图书”公众号,2022年10月13日。(戴荣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
陈钱林的教育观念也算非常特立独行。一方面,他主张对孩子进行“志向教育和超前教育,注重引导孩子的潜能”,另一方面,他觉得:“幸福为本,健康第一,有名有利读名牌大学有铁饭碗,这些未必就是幸福。如果你追求的目标不能让你幸福,就不值得做。”
——杨影、解亮:《浙江3名学生入读南科大 朱清时向瑞安女孩竖起大拇指》,浙江在线,2011年3月3日。
谈到家教经验,陈钱林认为就是“自立教育”。幼儿期,从游戏、探究入手,让孩子享受玩中学的幸福;从习惯、家规、志向入手,帮孩子形成自律生活;从引导孩子决定自己的事入手,帮孩子形成自立人格。学龄期,从综合素养入手,拓宽基础的宽度;自选作业,超前学习,培育自学能力。
——常河:《二十六岁特任教授陈杲攻克世界难题》,《光明日报》2021年3月1日。
一直深耕教育工作,陈钱林对子女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除了自学,陈钱林称,引导孩子立大志也是家庭教育关键之一……通过带孩子见各领域的专家教授、让孩子多读名人传记、讲述长辈的创业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远大理想和人生志向。
——黄子宁:《26岁“天才少年”硬核刷屏后,其父透露的“秘密”更让人深思!》,《广州日报》2021年3月1日。
两个孩子年幼时喜欢画画,画完背面画正面,然后对陈钱林说“一张纸背面的背面就是正面啊”。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在陈钱林看来是值得家长鼓励的“重大发现”。在每一个类似的时刻,陈钱林都大方鼓励孩子,而不是敷衍了之。
——雪丸子:《26岁教授破解世界难题刷屏!教改专家爸爸揭秘:他 从小学就不做作业,但……》,“环球人物”公众号,2021年3月2日。
陈钱林尤其强调自学的必要性,与许多家长很重视通过习题训练达到学习效果不同,他认为,知识如果靠灌输,终究不是好办法,要为孩子创造自悟的机会。……自学的前提是志向。自学时需要毅力的,自学的过程也不可能都快乐,只有用远大的志向做引力,才更容易化苦为甜。
——孙译蔚:《他把一双儿女送进名校》,《文摘报》2021年5月25日。
外甥彬被说成是那种“没法读书的学生”。到了舅舅那里,彬觉得“教育的路线完全改变了”,后来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彬的妹妹洁也在陈家住过。如今,她在瑞安一所学校当美术老师。侄子浩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如今他们都年过而立,对这位长辈的修为很心服。
——胡卉:《为26岁天才数学家做父亲│谷雨》,“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公众号,2021年5月25日。
“鸡娃”能否决定孩子的未来?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辩的话题。陈钱林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能。“学习是长跑,而‘鸡娃’比的是短跑,意义不是特别大。家长要抓住教育的核心才对。”在他看来,教育的核心是:自律、自学、自立。
——吴怡、杨娜:《攻克世界难题的“天才”数学家,也曾因成绩不敢找家长签名》,澎湃新闻,202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