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朱棣空手套白狼

“咳咳,你们在做什么?”朱棣在原地怔愣了许久,方才缓缓地出言问道。他的声音打破了屋内原有的宁静,带着几分疑惑与威严,仿佛闷雷在众人耳边炸响。

众人听到这声音,身子不由自主地猛地一颤,如同被一道凌厉的闪电击中,一个激灵过后,急忙手忙脚乱地起身,诚惶诚恐地行礼。

夏元吉的脸上满是兴奋的光芒,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道:“皇上,汉王殿下研制出了这令人称奇的蜂窝煤,此煤完全有能力取代木炭甚至是木柴,毫无疑问会成为百姓日常取暖烧火的绝佳之选。”他的话语犹如连珠炮一般,急切而又充满激动,眼神里绽放着对这蜂窝煤的由衷赞赏。

“对啊皇上,这蜂窝煤的火力简直强盛到超乎想象,极其充沛,而且自始至终根本不见一丝一缕的黑烟冒出,对人体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害。”蹇义也在一旁迫不及待地附和着,他的目光如同钉子一般紧紧地钉在那蜂窝煤上,眼神中满是难以掩饰的满意与惊喜之色。

朱棣见他这副急切而又热忱的模样,整个人愈发呆立在原地,一时间思绪如乱麻,完全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究竟是何种状况?不是刚刚才听闻汉王要跟他们同归于尽吗?怎么这眨眼之间,不但没有半分凶险之象,反倒是众人都对这蜂窝煤赞不绝口,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朱棣瞪大了眼睛,目光中仿佛燃烧着熊熊怒火,怒视着朱高煦,压低声音厉喝道:“你这忤逆不道之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的声音犹如洪钟,充满了愤怒与质问,仿佛要凭借这威严的气势将朱高煦的内心看穿。

朱高煦一脸无辜地耸了耸肩,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解释道:“儿子经过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去除了这煤里面的有害成分,历经了无数次艰难的尝试,才终于研制出了这令人瞩目的蜂窝煤。原本儿子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欢喜,想要在第一时间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知夏老头他们。”

“但是他们一个个都心存疑虑,根本不愿意相信啊,儿子无奈之下,只有当着他们的面儿烧煤来亲自验证,这效果那当真是好得出奇,令人拍案叫绝!”朱高煦的话语中带着些许无奈的叹息,同时又夹杂着几分自豪与骄傲。

朱棣听完,整个人都如遭雷击般懵了,目光呆滞地看向夏元吉,只见夏元吉满脸涨得通红,尴尬地讪讪笑了两声。看到这一幕,朱棣心中已然明了事情的大概,没好气地狠狠瞪了朱高煦一眼,随后气呼呼地一屁股重重地坐在了火盆旁边。

感受到那灼热滚烫、逼人的滚滚热浪,朱棣的好奇心如同被点燃的烈火,瞬间熊熊燃烧起来。

“所以说,这蜂窝煤当真能够毫无阻碍、顺顺利利地投入实际使用?还能够广泛而全面地推广到整个天下?”朱棣虽然一直以来都是个一心热衷于征战沙场、开疆拓土,渴望建立不世功勋的狂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关乎民生的琐事毫不关心,对百姓的疾苦熟视无睹。

眼瞅着寒冬腊月即将接踵而至,如同一头凶猛的恶兽步步逼近,朱棣的心里也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一丝忧虑,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因为自大明建国立业以来,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百姓由于无法抵御严寒的侵袭和饥饿的折磨,最终悲惨地饿死冻死,成为这残酷世间的一缕冤魂。

当然,这不单单是大明王朝所独有的困境和难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曾面临过类似的残酷现实,这似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摆脱的一道沉重枷锁。

凛冽无情、冰冷刺骨的寒冬,对于那些生活贫苦、身处社会底层,终日为了温饱而苦苦挣扎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一道高耸入云、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一道几乎无法跨越的生死关卡,一道无情地横亘在生存与死亡之间的巨大鸿沟。

“皇上,煤炭在咱们大明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其储备量可以说是极为丰富,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只是在开采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错综复杂且艰难异常的问题和挑战,再加上煤本身天然带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长久以来,市场对其的需求量一直处于低位,少人问津。除了在冶炼钢铁等特定的工业领域有所应用之外,在其他方面几乎无人关注,如同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弃儿!”夏元吉一边捋着自己那花白的胡须,一边缓缓地开口解释道,他的神情严肃而凝重,仿佛在讲述一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然而如今,汉王殿下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成功地掌握了去除煤炭当中有害物质的精妙方法,并且独具匠心地将其制成了这种方便实用的蜂窝煤,这对于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而言,无疑是如同从天而降的巨大福祉,是拯救他们于寒冬困苦之中的希望之光啊。”

“只是汉王殿下,微臣斗胆请问,这一个蜂窝煤,其制作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啊?”不得不承认,这蜂窝煤甫一出现,便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一旦正式问世,定然会在瞬间受到达官显贵们的狂热追捧和激烈争抢,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宝贝。

但如果事情真的如此发展,那这蜂窝煤恐怕同样难以真正地惠及广大的黎民百姓,真正能够从中受益的,恐怕还是那些位高权重、生活富足的达官显贵。毕竟在过去,煤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昂贵得让达官显贵们都望而却步,不愿使用,而对于那些贫苦的黎民百姓而言,则是根本连想都不敢想,根本烧不起,所以这使得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尴尬而无奈的境地。

同样的道理,倘若眼前这崭新的蜂窝煤,如果价格依旧过高,令人望而生畏的话,恐怕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同样令人无奈的困境,无法真正为百姓带来实惠和温暖。

朱高煦听完,微微一笑,这笑容中带着自信与从容,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反问道:“老夏头,你可清楚现在市面上,一担木炭的价格究竟已经涨到了何种令人咋舌的程度吗?”

朱棣听到这话,同样将充满询问和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这位掌管户部的尚书大人,眼神中带着一丝急切,渴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夏元吉听到这个问题,微微一怔,神情陡然之间变得无比凝重起来,仿佛肩头压上了千钧重担。

“臣听闻这木炭……目前已经涨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六百文一担!”

“而且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这木炭的价格更是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持续飙升,毫无停止的迹象,越来越贵,令人望而却步……”

六百文一担!

这个价格,对于那些普普通通、辛勤劳作的平民百姓而言,实在是高得离谱,如同天文数字一般,令人难以承受。

六百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用这笔钱,可以买到一只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的烧鹅,或者两只肥美的鸡,两只肥壮的鸭,甚至是足足十五斤的新鲜猪肉,足以让一家人在短时间内改善生活。

并且这一担木炭,实际使用起来,根本就烧不了几天,而且其作用往往仅仅局限于取暖,对于百姓们日常的生活和劳作而言,实用性实在是差强人意,性价比极低。

所以,在如此高昂的价格面前,他们宁愿在寒冬中咬紧牙关,忍受寒冷的无情侵袭,也不会轻易花费如此巨大的价钱去购买这看似珍贵,实则性价比极低的木炭,因为这对于他们本就贫困的生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暖阁内温暖如春,温馨而舒适,弥漫着祥和的气氛,而外面却是寒风呼啸,冰冷刺骨,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众人一时间都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之中,心里仿佛被那寒冷的北风吹过,瞬间变得拔凉拔凉的,弥漫着一股无奈与忧虑的情绪。

朱高煦见状,从容不迫地伸出了两根手指,脸上挂着自信而坚定的微笑,说道:“这蜂窝煤,我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准备将其定价为仅仅两文钱!”

两文钱?

不是两钱?

夏元吉听到这个价格,顿时激动得浑身颤抖,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切地追问道:“汉王殿下,您说的可是千真万确?真的是两文?而不是两钱?”

要知道,在通常的货币换算中,一钱银子等于整整一百文,两钱银子也就是足足两百文。

如果这蜂窝煤定价为两钱银子,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价格或许也还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毕竟与传统的木炭相比,蜂窝煤对于百姓而言无疑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更高的性价比!

但是,汉王方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说的价格,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两文!

两文钱啊!

我的老天爷!

朱高煦毫不犹豫,重重地点了点头,语气坚定而有力,犹如誓言一般说道:“没错,千真万确,是两文,不是两钱!”

“本王研制这蜂窝煤,自始至终就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是为了谋取那一点点的财富,而是真心实意地为了能够造福天下的黎民百姓,让他们能够在寒冬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一丝希望!”

“说到底这蜂窝煤的制作过程中,唯一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去除硫等有害成分,只要攻克了这个难关,剩下的环节都可以实现流水化的高效生产。只要能够确保有足够的优质原料和充足的人手,就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的蜂窝煤,从而为百姓们提供温暖可靠的取暖保障,让他们能够安然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不再受冻挨饿。”

听了这番慷慨激昂、情真意切的话语,所有人都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愣愣地站在原地,许久都回不过神来。朱棣更是神情动容,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仿佛被一阵春风轻轻拂过,泛起了层层感动的涟漪。

汉王朱高煦费心费力、绞尽脑汁地捣鼓出这蜂窝煤,竟然真的是为了造福天下的百姓?

如果是放在从前,别说是夏元吉等一众大臣不会轻易相信,就连朱棣自己恐怕都不会相信,定然会认为这个平日里行为乖张、特立独行的汉王爷心怀不轨,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祸心。

但是,经历过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之后,似乎他如今说出这番话来,还真有了那么几分令人信服的可信度,让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老夏头,老宋头,怎么样?愿不愿意跟本王携手合作?”

“户部负责出资,工部负责出人,本王提供核心技术,并且亲自负责全面的管理工作,到时候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咱们大家公平合理地平分。”

合作?

平分?

夏元吉与宋礼听到这话,都是一愣,脸上满是疑惑不解的神情,目光直直地看着汉王爷,仿佛在审视一个难以捉摸的谜团。

你定价两文钱这样一个超低到令人咋舌的价格,虽然毫无疑问是造福了天下的百姓,但是在如此微薄的利润空间下,哪里还有什么可观的利润可言啊?

毕竟一块蜂窝煤就卖区区两文钱,刨除各种成本、人工费用等等这些必不可少的开销,哪里还有什么能够让人满意的利润空间?

能够做到不亏本就已经是谢天谢地、阿弥陀佛了好吧!

夏元吉一向以精明能干著称,亏本的生意他是绝对不会轻易去做的,当下就毫不犹豫地直接将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坚决地表示拒绝。

宋礼见状,咬了咬牙,目光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仿佛已经下定了决心,竟然破天荒地坚定地点头表示同意。

因为这位一心扑在工部事务上的尚书大人,至今还心心念念着汉王殿下曾经提及的那令人惊叹的高炉炼铁与坩埚炼钢的先进技术,下定决心要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跟着汉王爷走到底,哪怕前方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户部拒绝,工部同意,这突如其来的局面让朱高煦有些傻眼,不知所措,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毕竟户部掌管着至关重要的煤炭矿场,如果他们不点头认可,朱高煦即便有再高明的技术,没有充足的原料,又能上哪儿去获取呢?

万般无奈之下,朱高煦只能将充满期待和求助的目光投向正笑眯眯的永乐帝,眼神中带着一丝急切和无奈,试探性地问道:“爹啊,眼瞅着寒冬即将来临,您瞧瞧夏元吉这老不死的,竟然如此铁石心肠,不肯为了天下的子民着想,不肯造福天下的百姓啊!”

夏元吉听到这话,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脸涨得通红:“???”

啥?

高兴的时候就喊“老夏头”?

不跟你合作就是“夏原吉这个老不死的”?

你这也未免太过分了吧!

朱棣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戏谑的笑容,这笑容中带着几分玩味和狡黠,微微点了点头。

“可以啊,户部负责出资,工部负责出人,你负责提供技术,并且承担管理的重任,不过到时候这所获得的利润得分为四份,朕也要其中的一份。”

“不是,爹啊,您这纯粹属于空手套白狼啊您,您怎么不去直接抢啊……”

“唔,朕还真想直接抢走你这精妙的技术,不过这不是念及咱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嘛?”

朱高煦听完,顿时满脸的无奈和愤怒,心中仿佛有一团怒火在燃烧:“???”

朱棣!

坑儿贼!

你大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