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雪莱[1]序
-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 (英)玛丽·雪莱
- 1099字
- 2025-02-08 16:41:54
对于这部小说所呈现的事件,在达尔文博士和德国的一些生理学家们看来,并非完全虚幻。尽管如此,我本人却并不相信这类故事的真实性,虽然这是创作一部幻想作品的必要前提,我并不认为玛丽仅仅是为了达到恐怖的目的,而刻意编造出一系列千奇百怪的离奇事件。这篇故事的情节摈弃了一般鬼怪故事的套路,为读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趣味性,随着故事逐渐展开,构思精巧的情节和离奇的场景,都让读者不得不为之吸引和赞叹。不管怎样,这个非真实的事件,都为人类的想象力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发掘出现实事物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除此之外,故事的意义也全面深度地探寻和呈现了人类复杂多样的情感世界。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尽力保证遵循基本人性特征的同时,大胆创造,以期让人性成为更加完美的组合。无论是希腊的悲剧史诗《伊利亚特》、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仲夏夜之梦》,还是弥尔顿的《失乐园》,无不遵照这一写作规律;即便是最籍籍无名的作者,想要写出娱乐大众或者自娱的作品,都不得不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换句话说,文学创作在确定一种基调后,写作手法可以更加多元化、自由化。正是这种不受约束的创作方式,诗歌界才出现了如此多优美动人的诗篇,表达出人类细微复杂的情感。
这个故事的素材来源于我们和朋友的一次闲聊。刚开始只是出于好玩,同时也算是一次头脑风暴,开拓大脑思维。后来,在小说进入创作阶段后,又顺理成章地融入了一些别的动机。故事中人物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所表现出的某些道德倾向,会对读者产生何种影响,我当然会有所考虑。相比这方面,我对当今小说渐弱的感染力更为在意,还有如何展现亲人之间的感情,以及人类在道德上的优越性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故事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所能引发的读者感想,并不代表我个人本来的信仰理念。由这部小说所推断出的任何看似情理之中的结论,并不与任何现实哲学理论相对立。
令玛丽产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说故事的发源地和主要场景都在一个风光壮美秀丽的地方,当时在那里的几位友人也令我难以忘怀。1816年的夏季,我们在日内瓦的那个郊区度假,那年的夏天阴冷多雨,我们几个人时常围坐在燃烧的篝火旁消磨无聊的傍晚时光,顺手翻翻手边的几本德国鬼故事书。这些骇人的刺激的鬼怪故事,令我们兴致勃勃,脑洞大开,众人跃跃欲试,尝试着自己编些鬼怪故事。两位朋友(我甚至预言,若他们中间任何一位写出一篇故事,必将大受欢迎,并且其精彩程度将远远超过我的期待。)跟我约定,每人写一篇诡奇故事。
不过,等天气突然放晴,那两位朋友便很快出发去往阿尔卑斯山旅行。当他们融入宏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之中时,脑子里的妖魔鬼怪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下面则是唯一写出来的那篇故事。
1817年9月 马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