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领雍州刺史一职

其实李治一开始并不想先来找李勣的。

对于这个老狐狸,他一直没办法能猜透李勣的心思。

而且,对于李勣那模棱两可的态度,每每应对都需多存三分戒备,累得很。

立在国公府乌木牌匾下,李治轻叹,“要是程咬金在长安,倒是会比来找李勣要放松的多。”

见四下无人,纵身翻过院墙,熟练的很。

当李勣看到李治一身夜行服站在门前时,不由得一惊。

这个躲风头出去许久的晋王,怎么今日会突然到府。

他不动声色推过茶盏:,微微一笑,“这是什么风将殿下吹到老夫府上来了?”

“明日朝会,本王会上殿!”

李勣见李治神色不对,随即试探道:“可是出了什么变故?”

李治忽而逼近,目光如锥,紧紧盯着李勣双眼,“英国公,我能信任你吗?”

看着李治那双眸中泛着凝重的神色,李勣眼尾细纹微颤,郑重点头,“愿为殿下解忧!”

随后李治便将在王家村发生的事情与其讲述了一遍,只不过,他没有说林沐白的事情。

对于林沐白,李治还不能确认,他到底是谁人,所以,他暂时还不想和立即讨论他。

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会将李勣带入一个夺嫡的怀疑中去。

当李治讲述完事情经过后,李勣猛然一惊,“殿下是说,全村都烧光了,一个人没留下?”

李治点了点头。

“这么大一座情报机构,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李勣摇着头,喃喃自语,眼底闪过一道不可察觉的异色。

许久,他看向李治,神色凝重,“殿下需要老夫怎么做?”

“查出来这些箭矢是从哪一卫流出的。”

看着李治缓缓打开的布昂,李勣随即拿起一支箭矢,“军中制式,如今长安十六府、南衙、北衙及左右屯营皆用此制式...”

“如此惨案,非英国公不能担此任。”

“殿下莫要恭维老夫。”李勣摇了摇头,看着手中的箭矢,沉吟片刻:“殿下且候几日,老夫必有交代。”

“那就有劳英国公了。”李治说罢,随即起身作揖。

“殿下深明大义,老夫惭愧!”

望着李治远去的身影,李勣眉头渐渐皱起,把弄着手中的箭矢,随即猛地一握,“来人,备娇,去申国公府。”

……

翌日,大唐商行。

“景瑀兄弟,这是俺新过门的婆姨,劳烦跟掌柜说道说道,让她在咱们商行里帮衬帮衬?”刘奎此刻满面春光,拉着红绡来到柜台前,笑嘻嘻的看着萧景瑀。

“哦?见过嫂夫人!”萧景瑀放下手中的算盘,嘴角噙着一抹微笑,拱手行礼。

“景瑀小弟太客气了,往后还望多多照拂妾身。”红绡轻声回应,举止间尽显温婉与妩媚。

红绡此刻已卸去了浑身的胭脂俗粉,换上了平常百姓家的寻常服饰,但寻常布衣却怎能掩盖住那骨子里的风情。

“嫂夫人客气了!掌柜那面我去说罢。”说着,萧景瑀放下手中算盘,随即问道:“嫂夫人可会数算之法?”

“略懂一二。”

看着萧景瑀拨弄的算盘,红绡不禁面露疑色,“这是何物?”

“这是我家掌柜改良筹算之法后所创之物,掌柜称之为算盘。”萧景瑀说着,便侧身让出位置,向红绡详细介绍起来。

不得不说,红绡头脑极其精明,不出一日便熟悉了这算盘的使用。

“那么嫂夫人日后就负责店铺的每日账目核验吧。”

萧景瑀微微躬身,眼神躲避其胸前那若有若无的显现,缓步退去。

看着柜台前一丝不苟核验的红绡,萧景瑀双眼微眯,看向身旁手下,“传讯殿下,鱼饵已投。”

与此同时,太极殿内,朝会照常召开。

罕见未露面的李治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缓缓起身出列。

“陛下,臣参泾阳县县令韦伯祥治下王家村昨日突发走水,全村上下无一人幸免,全部遇难,村庄在大火下化作废墟。”

话音刚落,满朝皆惊。要知道,天子脚下的一处村庄,竟然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等事情即便放在历朝历代,也是极为罕见的。

李世民脸色一变,厉声喝道:“雍州长史、司马何在?”

“陛下,雍州长史卢文瀚,今日一早便让儿臣叫去王家村了。”

李世民微微皱眉,“司马呢?”

李治再次拱手,说道:“雍州司马崔桥风,在长安平康坊内,被武侯卫捉拿,现拘押在大理寺内。”

“废物!治下出现如此惨事,竟然还有心寻花问柳,孙伏伽,此等无能之人,无需审问,将其拉到王家村,斩首示众以慰亡者在天之灵。”

大理寺卿孙伏伽连忙出列,“臣遵旨!”

就在此时,御史张帷忠缓缓出列,“陛下,如今雍州并无刺史,下属官员出现如此失察之责,实需整顿!臣请选拔此时一职!”

李世民缓缓点头,随即看向房玄龄,“玄龄,你觉得谁能胜任此职?”

“雍州刺史一般由亲王兼任,但多为虚领,州内事务实际主要由长史、司马处理,臣以为,此法需要修整,州刺史一职干系重大。

如今王家村惨案,依臣拙见,实为无主官所致。”

“诸位觉得何人可胜此职?”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开口。

雍州刺史职位看似虚职,然则一旦手握实权,那甚至比上州刺史权利还要庞大。

毕竟长安就在雍州内。

“陈国公,你觉得何人可任此职?”见众人无人接话,李世民索性直接问向时任吏部尚书的侯君集。

因为上任雍州刺史乃是李泰,如今这个名字乃是朝堂禁忌,一时间,侯君集面色凝重缓缓上前。

当他目光扫向晋王时,长孙无忌突然横跨半步:“臣举吴王李恪!”侯君集喉结滚动,生生咽回“晋”字改口道:“臣附议。”

望着侯君集忽然改口,李世民又看了看后方的李治,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吴王可在?”

“陛下,吴王告假!”

“既然如...”

然而,李世民刚欲开口,高士廉竟缓缓起身,“陛下,吴王已有封地,又身兼安州都督、益州大都督,再领雍州刺史,实乃不妥。”

“哦?士廉可有举荐?”

“依老臣看来,应选一名德才兼备,且有胆有识之人领雍州刺史一职,也可应梁国公深意。”

李世民在龙椅上微微颔首,“士廉此话有理,李恪本应就番,再领雍州刺史一职,是有不妥。”说着,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李治,嘴角微微翘起,“雉奴,你上前来!”

长孙无忌闻言,脸色一变,刚欲开口,只见李世民此刻正一脸审视的注视着他。

那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

“你可愿领雍州刺史一职?”

“儿臣...”

李承乾忽然起身出列,“父皇,儿臣觉得,雉奴当属不二人选,如今武侯卫在雉奴的管理之下,将长安治理的井井有序,足以见其能力斐然。”

李世民看着眼前这兄友弟恭的一幕,甚是欣慰,缓缓点头。

“就依太子所言,雉奴,从今日起,便由你任雍州刺史!”

李治连忙躬身行礼,“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期许。”

长孙无忌袖袍下双拳紧握,微微侧目,只见高士廉一脸笑意的对着他点了点头。

而再看那不争气的李承乾,竟然还为李治站台,一时间,他只感觉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的无力感席卷而来。

看着下方蠢蠢欲动的几人,长孙无忌不着痕迹的对着他们摇了摇头,如今李治领雍州刺史,已是板上钉钉,再出言阻拦,无疑是给李世民增添怀疑。

“如玄龄所言,你领雍州刺史后,不再是虚职,要切实为治下百姓尽心,王家村惨案,务必调查水落石出。”

“儿臣遵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