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入学

九月一号,阳光和煦,轻柔地洒在星元市火车站广场上,为这座城市的早晨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暖意。火车站前,人群熙熙攘攘,拖着行李箱、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们来来往往,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或离别的不舍。

在出站口的人流中,缓缓走来一对父子。父亲四十多岁,黝黑的脸庞被阳光和风霜染上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写满了生活的质朴。他穿着一件旧中山装,颜色有些发灰,那是岁月沉淀后的自然模样。他的神情平静,眼神里带着一丝拘谨,显然是初来乍到,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陌生。

儿子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下身搭配着一条卡其布休闲裤,脚上穿着新做的布鞋。衣服虽有些陈旧,但精气神十足,眼中透着一股子好奇和期待,不停地东张西望,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他们便是杨来福父子,按照杨旭的想法,他独自一人来报到就行,可杨来福前思后想,还是决定陪儿子一同过来,不亲自看上一眼,心里实在放心不下。

杨来福扛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行李卷,杨旭背着个大帆布包,里面装得满满当当。见到两人这大包小裹的模样,一堆人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坐不坐车。杨来福连连摇头,早就听说过,火车站乱得很,宰客的司机大有人在,可能仅仅一里地远的距离,上了车拉人转圈,收十几倍的钱,甚至还有心狠手辣的,将人拉到偏僻之处实施抢劫,可不能上这当。杨旭跟在父亲身边,倒没有多想,只顾着四处乱瞧,满眼好奇。

父子俩扛着行李、背着大包,一阵急促地行走,杨来福已经呼吸急促,额头鬓角冒汗,从站前广场出来,周围不再人头攒动,稍微安静些了,才放慢脚步。马路边上,卖汽水、雪糕、水果的摊床一字排开,摊贩子不停的吆喝叫卖着。

杨来福感到嗓子在冒烟,犹豫了下,从兜里摸出五毛钱,走到最近的摊床处买了一瓶大白梨。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胖子,十分热情,一边给开瓶盖一边搭话:“大哥,上城里找活儿啊?”

“啊,不是,送孩子来上学,北辰高中,兄弟你知道怎么过去吗?”杨来福买汽水,本就有打听路的考虑,花钱了自然好张口。

“北辰高中?”胖摊主一愣,还真不知道,刚要摇头,他旁边摊位的女人听到了,插话说道:“在南四环路,铁路司机学校旁边,原来曙光中学高中部黄了,教室租给了北辰高中,我二姐家孩子,今年也去那念书了。”

“是那个私立高中啊,”胖子恍然想起,道:“听说,校长是教育局的,学校的老师都是外聘的,学费还挺贵,”看杨来福穿的破旧,肯定不是有钱人,又道:“大哥,真舍得为孩子花钱啊,行,这爹当的绝对可以。”

杨来福腼腆的一笑道:“谁家爹娘不都这样,为孩子什么都舍得。”

学校离火车站足有十里远,只能坐车过去了,杨家父子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讲好三块钱的车费,连人带行李都上了车。九十年代初,像星元这样的北方二线城市,市内公交车还没有,市民上下班基本都是骑自行车,远道而来的坐出租车,烧油的主要是松花江微型、天津大发和昌河一类的面包车,人力的脚蹬三轮车随处可见,载人拉货都干。

曙光中学是七十年代建的校舍,六栋红砖瓦的平房,历经二十年风吹雨打,已经斑驳破旧,连学校的大门,都显得黑黝黝的,学校门上的牌匾,油漆都脱落了,北辰高中的门匾,立在大门右侧,黄澄澄的大字倒是很新。

进院里大约百米,靠近足球场的一栋平房,便是北辰高中。有个负责招生登记的女学生站在那里,见杨来福父子过来,便把他们带到了办公室。学费五百块,比一般高中贵两倍。学校的规模比想象中的小很多,杨来福有点不满意,但听了接待他的老师的一番话,他的想法就完全改变了。那个老师姓马,六十多岁,退休前是市教育局局长,他说北辰高中的老师,都是外聘的大学教授或者高中精英讲师,师资力量强大,就是星元一中那样的重点高中,都没法媲美。学校唯一的缺点就是硬件设施差点,但自古十年寒窗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环境差点反而更锻炼人。其实,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现实,北辰高中招收的都是重点高中落榜生,落榜了还能有比重点高中更好的学习资源,收费自然要高点。

报完名交完款,父子俩入住宿舍。104寝室里已有三个男同学。一个小胖子坐在床边,满眼泪花,不停地哽咽着,另两个在旁边劝解安慰。见到杨旭父子进来,一个男同学迎了上来:“是新来的同学吧,我叫张华,欢迎你,以后咱们就是同寝的兄弟了。”张华说话正值变声期,有点公鸭嗓,但为人热情,性格十分开朗。“你好,我叫杨旭。”杨旭说着,拉来大帆布包,取出一包干果,“我从家里带来的榛子松子,大家尝尝!”

“谢谢,我叫付勇,以后就是一个寝室的兄弟了。”一个瘦高的男孩接过话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我是刘千运,”小胖子声音里还带着哭腔。

杨来福对着几个少年笑了笑,然后把行李卷打开,给杨旭铺床。杨旭想要伸手帮忙,却被他制止了。床铺好后,他又说出去买点日用洗漱的东西,就匆匆离开了。杨旭和刚认识的三个室友闲聊,也没什么特定的话题,都是介绍下自己的家在哪里、今年多大岁数。这期间又来了两个同学,赵红波和徐岩。年轻人熟络得快,嘻嘻哈哈地就聊开了,还按年龄排了顺序。杨来福买了盆和香皂、牙膏、牙刷回来,神情很是兴奋,跟杨旭说:“我刚才去打听了下,二食堂包一个月伙食一百块钱,还不错,一会儿咱们去尝尝。”

二食堂就在宿舍旁边,是一间简陋的平房,已经包给了个人经营。里面二十多张桌子,配的长凳,墙上贴着一些菜谱。因为还没到饭口,食堂里稀稀落落坐着几个人,多数是开学的新生和陪送的家长。

“吃点什么?”食堂的阿姨指着案板上一排装着菜的方盆:“肉菜一块二,素菜八毛,米饭一碗两毛”。父子俩要了麻辣豆腐和素三鲜,两碗米饭,坐下大口吃了起来。早上出来一直到现在,六个多小时过去了,俩人都饿坏了,一阵狼吞虎咽,很快就见了碗底。食堂的阿姨一看就是个实在人,虽是自家承包的生意,却一点不抠搜,见他们吃得这么快,直接端了一碗米饭过来给杨来福:“这碗不要钱,不够再添。”

吃完饭,杨旭就在二食堂登记,包了一个月伙食,早上馒头粥加咸菜,中午晚上各一盘素菜,周六改善吃肉,周日现吃现做。离开二食堂,杨来福从兜里掏出手绢包的钱,从里面拿出二十,余下零零散散的,能有一百多,都塞给杨旭:“省着点花,回去后等打完粮卖了,再给你邮点儿。”

“爸,我不要这么多,你拿着给我妈买点药,给弟弟妹妹买点零嘴,”杨旭想要把手绢给回父亲,杨来福摆摆手:“出门在外,处处不容易,他们在家,咋的都好说,不用挂记。”

杨来福说完转身大步往外走去,晚上有一趟回北疆的火车,杨旭学校的情况都已见到,他就准备回去了。杨旭攥着手里的钱,叫了声“爸”,声音哽咽,眼圈红红的。父亲挥了挥手,没有回头,步子迈得更大,身影逐渐远去。杨旭一直看到父亲的人影消失不见,才转过身来。最难是别离,父亲心里肯定和!他一样难受,只是作为父亲,强撑着腰杆装出倔强的样子。

刚回到宿舍,杨旭还未来得及坐下,宿舍的门就被轻轻推开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走了进来。他个子不高,但脸色红润,精神抖擞,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眼神里透着一股精气神。

“同学们好。”他逐一瞧了瞧寝室里的六个学生,眼神温和又慈祥,仿佛能洞悉每一个孩子的心思。他轻声说道:“同学们,我是你们的班主任,叫我王老师就行。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已经退休了,还是舍不得离开你们这帮孩子,因为和你们在一起,我时时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

“王老师好!”大家连忙请王老师坐下,围在他身旁。“到了新环境,感觉很陌生吧?你们应该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外地,我当年也体会过刚离开父母身边的那种难受滋味。”王老师的声音温和而亲切。

“王老师也是离家上高中吗?”小胖子刘千运脱口问道,他年龄最小,离开父母情绪波动也最大。

“我哪有你们这么幸运,六几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初中还没毕业,就去了农场。”王老师眼中浮现出回忆,声音都变得有些低沉:“在农场干了四年的活,这期间抽时间复习功课,好不容易才考上师专。那时候,知识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我拼了命地学,就为了能走出那片荒芜的土地。”

几个学生听得入神,房间里安静得只听见窗外的风声。王老师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感慨,接着说道:“虽然那段日子很苦,但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它让我明白,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王老师,那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王老师微微一笑,语气变得温和而坚定:“靠的是信念。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我心里一直有个念头——不能就这样一辈子待在农场。我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改变现状。这种信念支撑着我,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杨旭听得心潮澎湃,他紧紧握着拳头,仿佛从王老师的话语中找到了一种力量。他深知自己家境贫寒,未来的路并不好走,但王老师的故事让他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改变命运。

“王老师,听说咱们学校实行小班教学,是不是真的?”张华问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王老师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自豪的笑容:“没错,今年新生招了四个班,每个班三十个人,这在全省都少见的,你们知道吗,咱们班的李佳琪同学,获得过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都被星元一中录取了,就为了小班教学,来到咱们学校了。”

“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这么厉害?”大家都惊诧不已。

“是很厉害”,王老师点头道:“你们也不必羡慕,成绩是过去的,你们只要努力,一样不比别人差。”

宿舍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小班教学,一听就让人兴奋,大家都暗自鼓劲,要学出个样来。“看到你们这股劲头,我就放心了。”王老师语气平和,但透着一股坚定,“小班教学,资源更集中,机会也更多。不过,你们也别光兴奋,关键还得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勤奋努力,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王老师,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呢?”赵红波小心翼翼地问道。

王老师走到窗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温暖。他回过头,微笑着说道:“找到自己的位置,先得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短板在哪里,然后努力弥补短板,发挥长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靠持之以恒的努力。你们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王老师的话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杨旭坐在床边,眼神中透着坚定。他知道自己的基础薄弱,但王老师的话让他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