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大理国亡

1254年初,随着大理国君逃亡、大理城被占、军民集体妥协的大好局面,忽必烈决定班师北还。

但临走前,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办,云南地区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这一地区是蒙古帝国的未来扩张的跳板。因此,他留下大将兀良合台戍守云南,以确保该地区的安定与秩序。

武将有了,那文臣也必不可少,为了更有效地抚治云南,忽必烈任命刘时中为宣抚使。刘时中是一位经验丰富、善于治理的官员,他的到来也使得云南地区的民生得到了改善,社会秩序很快就稳定和恢复了下来。

同年秋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抵抗与逃亡,大理皇帝段兴智最终选择投降,名存实亡的大理国正式灭亡了。

而这段远征大理的经历对于忽必烈来说,这既是对他军事领导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他综合能力的一次考核。他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果断的决策能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征服了大理,为蒙古帝国在西南地区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为深远的是,这一胜利不仅彰显了忽必烈的军事才能,更使他在蒙古诸王贵族中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和尊重。许多贵族看到他的领导能力和远见卓识,纷纷选择支持他,这使得他在后来的汗位争夺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忽必烈本人对大理之行极为重视,甚至在二十余年后的岁月里,他仍能清晰记忆这段历史。他将自己远征大理这件事,与成吉思汗的班朱尼河盟誓相提并论,足见这次军事行动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班朱尼河盟誓是成吉思汗在困境中召集部众、坚定信念、最终走向辉煌的重要历史事件,忽必烈将远征大理与之相提并论,无疑是对自己这次军事行动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回到本土的忽必烈,受到了蒙古的分赏,他赋予忽必烈一个特权,即允许他自行选择南京(汴梁)或京兆(今陕西西安附近)作为封地。

这在蒙古帝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不仅表明了蒙哥对忽必烈此次任务表现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将那颗防备的心彻底放回了肚子里。而对于忽必烈来说,选择哪一处封地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利益,更对蒙古帝国未来的治理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难以抉择的关键时刻,儒士的作用又凸显了出来,忽必烈采纳了姚枢的建议,最终选择了京兆作为自己的封地。姚枢的智谋和远见为忽必烈指明了方向,而忽必烈也展现出了他的果断和信任。

此时的京兆地区虽然户口较少,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为忽必烈日后在汉地的统治和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这种情况随着1256年蒙哥汗的决定有了根本的改变。考虑到京兆地区户口过少的实际情况,蒙哥特意为忽必烈增封了怀庆路孟州(今河南焦作),至此忽必烈拥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五千余户,一跃成为了蒙哥统治时期获得汉地食邑封户最多的宗王。

这一系列的分赏和增封,不仅是对忽必烈个人能力和功绩的全面肯定,更是对他目前所采用汉地治理能力的认可。自此,忽必烈开始以京兆为基地,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吸收儒士精英,发展经济文化,为蒙古帝国在汉地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忽必烈的卓越智慧和领导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尤其是他善于听取和采纳谋士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了广为传颂的优点。再加上他审视夺势,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优势,为他后续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运自有定数,焦虑不如坦然。与其担忧,不如做好自己该做的,其他的老天自会给你,不论早晚。

属于忽必烈的时代,也正在悄然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