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体制变革(一)

自“搬家”至大都后,忽必烈更忙了,是两头忙、两地跑。

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等重要政府机构先后“落户”在大都,这里俨然成为了帝国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当忽必烈巡幸上都时,相应的机构立马“分身”为确保朝廷机器正常运转的分省、分台,确保朝廷机器的正常运转。

中书分省的官员们各司其职,马不停蹄,忙中有序,日夜处理着来自各地的政务文书,确保各项事务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紧急且需及时决策的事务,会根据经验和既定的方案,做出合理安排。若是有难以定夺之事,便“八百里加急”,马停人不停地快马加鞭送抵至忽必烈所在处,等待圣裁。

而御史分台的御史们,他们承担着监察百官、维护朝廷纲纪的重任,更加忙碌。一方面需密切关注分省内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防止有别有用心的人,趁忽必烈不在大都之机,营私舞弊、滥用职权,一经发现,就地调查,绝不姑息。另一方面,这些御史们还需要对各地的民生状况进行巡查。毕竟家大业大地盘大,东边下雨西边晴、南边刮风北边雪,百姓的疾苦及影响生活的问题,都需及时反馈给分省官员,督促他们加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大都的一切不受影响,这些都有赖于这些官员的认真、努力工作和付出。

在上都,忽必烈一边享受着上都所独有的自然风光、修身养性,一边也在时刻关注大都及全国的局势,常规巡幸外,还需要不是召见大臣们,询问、质询各分省、分台的工作情况。毕竟自己是皇帝,不是来此度假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忽必烈在上都的巡幸即将结束。此时的大都好似一切都没变化一样,仍和他在的时候一样。社会秩序井然,经济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等等,这些成果的取得也让忽必烈更加坚信,当初设立分省、分台这一举措的正确性。

当忽必烈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巡幸队伍返回大都时,先期做好准备的分省、分台的官员们,早已做好了交接工作的准备。巡幸期间处理的各项事务详细地汇报给留守大都的官员,确保各项事务能够做到无缝衔接。

作为一个好学、聪慧的帝王,忽必烈也对这次巡幸中发现的问题、值得表扬和批评之处进行了总结,以便于下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完善朝廷的管理体制。

“治大国如烹小鲜”,事事留意、件件关心、处处用力,才能引导和指挥着帝国的军轮滚滚向前。

随着这次巡幸和总结的结束,在忽必烈的心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更加具象、宏伟的治国蓝图,等待着他和他的臣子们去一一实现。

鉴于元朝目前统治面积大、人口众多、成分复杂、情况繁重等情况,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

所谓行省制度,是指将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之外,划分为多个行中书省。日常由行省长官负责处理所管辖区的事务,但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仍需要向上请示,待指示后方可行动。由于行省制度的设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统治更加直接和高效了,地方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方便管理。

但缺点也是明显的,这为后续元朝的陷落埋下了伏笔。那就是行省制度虽然赋能给了地方官员部分权力,但重大、紧急的事务需要层层上报,等待上级指令。但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是等不得的,需要第一时间下达指令,尽早干预,才能消弭于无形中。

还有就是,由于元朝的疆域面积大,行省量众多,这些官员们掌握了地方的财权、人权、军权等,极易出现腐败现象,尤其是在两都畿辅,即大都和上都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元朝的“腹里”之地,这里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后期官员给百姓额外摊派赋税,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久而久之,成为了压垮大元王朝“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取的点也有,如在各地建立的驿站(类似现在的快递、物流),这些不定点的驿站实现了大都朝廷和行省地方间的高效、紧密联系,后续的税收政策、军事命令等都是通过驿站快速地传遍了帝国的每个角落。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都通过驿站顺畅地运往了边疆地区,乃至国外,相应的边疆特产也通过驿站进入了中原。

在元朝时,信息的传递主要借助于人和马,由于疆域辽阔,一日间不能达之处十有八九,而遍布全国的驿站不仅负责传递官方文书和军事情报,还提供了食宿和换马服务,这才使得“八百里加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加急”。

按照传统理念中“士农工商”都是处于社会的底层,但在忽必烈这里,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不仅是在制度上、措施上予以实质性的保障,同时因社会的普遍需求,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这也使得在大都生活着的“小商小贩”更加如鱼得水,买进卖出更加频繁,在有效税收政策的合法保证下,他们的一切买卖行为都得到了根本的保障,这也让他们的底气更足,干劲更猛。

只有经济强,才是真的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无数次农民起义都是因为经济导致的,但凡有口饭吃,绝不至于闹“变革”。经济稳,民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