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平服诸王(一)

与此同时,内部矛盾这一最可怕的“敌人”也如暗潮涌动,再次汹涌袭来。这让风雨中飘摇的元朝和忽必烈再次遭受这种内乱的考验。

早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汗位的过程中,帝国内部就出现了宗王势力的分裂,本土的多数西道诸王纷纷选择支持阿里不哥。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尽可能多的争取到更多支持,忽必烈默许并赋予了几位宗王对其封地的合法统治权。意思就是你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称王称霸,但不能明着对外说,对外的口径一致是都归朕忽必烈管。

被赋权的宗王,包括了术赤兀鲁思的后王别儿哥、察合台兀鲁思的后王阿鲁忽和八剌,以及他的六弟旭烈兀(后来统治了被称为伊利汗国的地区)。

忽必烈的想法很简单,大家排排坐吃果果,好处均沾,利益共享。妄图诱使这些宗王们能够来支持自己的统治,但他还是严重低估了人性的丑恶,欲求不满是人的天性,一时的利益难以让人保持长期的效忠。这些宗王们表面上是唯他是从,但背地里早已商量好怎么瓜分忽必烈的地盘了。毕竟,在权利斗争中,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不会轻易被人所左右。

忽必烈自然也明白这一道理,但是没办法,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这些人不听话要反抗,总不能全部干掉吧?!而且黄金部落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怎么能杀得完呢?!只能在表面上装作不知道,暗地里多安排点暗哨盯着那几个蠢蠢欲动的宗王。

然而,并非所有宗王都顺从于忽必烈的统治。特别是窝阔台兀鲁思的海都,自恃祖父合失曾有承袭汗位的资格,对忽必烈心怀怨念。早在阿里不哥叛乱之时,就与察合台汗国等势力勾结在了一起,联合了术赤系的诸王,长期盘踞西北,时不时地如蚊子般侵扰元朝边境。短期上看是为了给忽必烈“添堵”以及抢夺食物等必要的生活资源,长期上看则是妄图颠覆忽必烈政权。

这一招不可谓不毒,苍蝇不咬人但恶心人。说反抗吧,每次来也只是以骚扰为主,抢夺为辅,抢完就跑,绝不恋战。说不反抗吧,边疆时不时传来战报,扰得人心烦。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被忽必烈提名的钦察汗国的忙哥帖木儿也是“墙头草随风倒”,看见眼前的局势后也转变立场,开始支持海都反对忽必烈。

在无奈之下,忽必烈决定给他们一点教训,希望他们能够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王,守好自己的利。于是,他命令察合台的八剌进攻海都。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些极限拉扯和冲突,让海都的野心更加大了,冲突升级导致了政治事件的发生, 1269年的塔刺思会议上,术赤系、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的诸王决定联合起来反对忽必烈。

而身在东北的乃颜,身为铁木真幼弟帖木格的后裔,一直以来拥兵自重,心中不满忽必烈在辽东设立东京行省,这一举动极大地消减了自己的权力。于是,在1287年悍然起兵反叛,与海都遥相呼应,一南一北,形成夹击之势,妄图对大元朝构成威胁。

这一事件给元廷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因为可以视它为对年老忽必烈的试探,同时也提前暴露了元朝在边疆地区统治脆弱性的问题。

但老虎老了,也是老老虎,并不会变成猫。年逾古稀的忽必烈面对内忧外患,想给铁穆耳留一个风清气正的好朝廷。不顾年迈体弱、痛风缠身,毅然决然地在1289年亲率大军北上,征讨乃颜。

忽必烈作为一个军旅出生的实战派,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军事素养,在帝位上又统治了这么多年,亲自出征就已经显示出了对这次叛乱和重视程度,同时也是一种震慑:他总是老了,并不是死了。

在辽河附近的会战中,战场上的忽必烈,如虎添翼、坐镇中军、指挥若定,连喘气都匀了不少,将自己多年来已收入囊中的军事经验和技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当看见犹如小孩儿过家家般指挥的乃颜时,不禁暗笑:“就这么个水平,也敢跑来和朕玩儿。真是茅厕力点灯——纯找死”。

就这样,还没过几招瘾,乃颜就兵败被俘。忽必烈所统领的军队,尤其是其中的汉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死命力战,几乎以一“己”之力击溃了叛军,为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叛乱也随之平息,东北局势暂时稳定。忽必烈看着这一胜利,欣慰地笑了笑“自己的眼光果然没错”,汉人始终没有辜负这位老帝王的心。

随后,在玉昔帖木儿等人的指挥下,乃颜被擒杀,这标志着叛乱的直接参与者被清除。然而,乃颜的败死,并没有产生相应的震慑效果,东道的动荡并没有完全平息。就如蜻蜓点水般,大家该干啥还干啥,哈丹和其他东道叛王仍然不断起兵作乱,他们甚至两次进入高丽骚扰。

这些也表明了,元朝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并没有在辽东地区形成固的统治,只是草草地收尾,仍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存在。乃颜虽然死了,但余部仍然在兴风作浪,对此,忽必烈采取了长期而坚决的军事行动。因为“现在的家里真的时不富裕了,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直到1292年才终于完全平息了这次叛乱,自此对辽东地区的统治由此获得巩固。

转过头来,为应对日益嚣张、膨胀和强大的海都势力,忽必烈潜心研究,因为乃颜和海都完全不同,一个是小孩过家家小打小闹,一个却是心头大患。

1271年忽必烈命令北平王那木罕在阿力麻里建立幕府,将其作为遏制海都势力的前沿阵地。阿力麻里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位于中亚地区,是天山与伊犁河之间的战略要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关键枢纽节点,对于控制西部边疆、抵御海都的进攻具有重要意义。

始终担心此事,不放心的忽必烈,在1275年七月又派遣行中书省、枢密院事安童增援阿力麻里,协助那木罕镇守边疆。

然而,就是在这种严防死守之下,问题还是出现了,内部叛乱来了。1276年,那木罕所部的脱帖木儿(拖雷之孙)首先发难,他诱引昔里吉(蒙哥之子)、药木忽儿(阿里不哥之子)等人发动兵变,企图和海都形成结盟关系,以图彻底颠覆元朝政权。

这些叛军在回到拖雷系诸王份地所在的岭北地区的途中,还与另一支叛王撒里蛮(蒙哥之孙)的部众合并,反叛势头正盛时势力进一步壮大。折让这群人更加“如有天助”,相信这次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