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塞萨尔·巴略霍的生平与创作(代序)

塞萨尔·巴略霍(César Vallejo,1892—1938)是西班牙语诗坛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诗人之一。说他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是整个西班牙语先锋派诗歌的标志之一;说他复杂,是因为他的作品比贡戈拉夸饰主义的巴洛克更难理解。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如此复杂、如此难懂的巴略霍竟然又是在西班牙语世界引起广泛关注的诗人。这或许正是他的伟大之处,雅俗共赏历来是衡量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重要标准之一。

巴略霍于1892年3月15日出生在秘鲁北部安第斯山区的圣地亚哥·德·丘科镇。其故居坐落在卡哈班巴区的哥伦布街96号,如今这条街已改为塞萨尔·巴略霍街。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西班牙籍牧师,祖母和外祖母都是原住民。在12个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一个。他受洗礼时的全名是塞萨尔·亚伯拉罕·巴略霍·门多萨。在他的童年时代,家境虽说不上富有,但也衣食无忧,他的父亲曾当过家乡的镇长。但要培养他上大学,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1910年和1911年连续两年,他曾先后在特鲁希略大学和利马的圣马可大学注册,都因经济困难而退学。他于1913年入特鲁希略大学文哲系,两年后又同时在法律系注册。从那时起,他一直半工半读,主要是在小学任教;秘鲁著名的土著小说作家西罗·阿莱格里亚就曾是他的学生。

巴略霍于1917年底到利马,在圣马可大学文学系注册。作为出身卑微的“混血儿”,巴略霍立即感受到了大都市的世态炎凉,但他也很快找到了良师益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结识了具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社会贤达——作家与诗人贡萨雷斯·普拉达、埃古伦、马里亚特吉等人,并与后者一起创办杂志《我们的时代》。这一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诗集《黑色使者》,并于第二年7月出版,尽管书上署的仍是1918年的日期。诗集在报刊上受到了好评。

1920年5月,他回乡探亲,在参加圣地亚哥(即圣雅各)纪念庆典时因“带头袭警闹事”而被通缉并终遭逮捕,受过112天的牢狱之灾。迫于知识界和大学生们的强大压力,地方当局于1921年暂时释放了他。这段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常在其创作中折射出来。就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特里尔塞》的创作,并有一部短篇小说(《在生与死的后面》)获奖。1922年,他出版了诗集《特里尔塞》。1923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音阶》和中篇诗化小说《野蛮的寓言》。当时有传言说,他的案子可能复审,他便于6月17日乘船赴欧洲,7月13日抵达法国。从此,他再也没回自己的祖国。

在巴黎,巴略霍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并且要与疾病抗争。1926年,他与胡安·拉雷塔共同创办了《繁荣·巴黎·诗歌》杂志。欧美的先锋派诗人赫拉尔多·迭戈、特里斯坦·查拉、维森特·维多夫罗、胡安·格里斯、皮耶尔·勒韦尔迪、巴勃罗·聂鲁达等都曾为他们撰稿。1927年,他经受了深刻的精神与道德危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8和1929年他两度赴苏联访问。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报刊文章,并创作了中篇小说《钨矿》。1930年,他在马德里的《玻利瓦尔》杂志上发表访苏观感,并在西班牙结识了阿尔贝蒂和萨利纳斯等诗人。回到巴黎后,他的政治活动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并于年底将他驱逐出法国。他只好重返西班牙。在那里,他出版了中篇小说《钨矿》、通讯报道《俄罗斯在1931》和《在克里姆林宫前的思考》(1931)。同年,他加入了西班牙共产党,并第三次访问苏联。1932年他又回到巴黎,在贫病交加中从事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激发了他高度的政治热情,他积极参与筹建“保卫西班牙共和国委员会”,参加群众集会和声援共和国的活动,赴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做宣传报道。1937年,他作为“第二届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的秘鲁代表再赴西班牙,并亲临马德里前线。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疲劳的岩石》《西班牙,请拿开这杯苦酒》和《人类的诗篇》中的诗作。1938年,他开始重建“秘鲁保障与自由运动”。由于过度疲劳,健康恶化,于4月15日在法国巴黎去世。1939年,人们出版了他的诗集《西班牙,请拿开这杯苦酒》和《人类的诗篇》。1970年人们将他的遗体移葬到有名的蒙帕纳斯山公墓。

巴略霍的一生,是充满痛苦的一生,也是不懈追求的一生。他的痛苦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人类的。他的追求不仅是政治的,更是艺术的。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痛苦始终伴随着他,追求也始终激励着他。对他有了这样的了解,再来分析他的诗歌,或许不会有太大的偏颇。

巴略霍从1908年(16岁)开始写诗,至1918年完成了《黑色使者》。在这十年中,他明显地接受了现代主义诗人鲁文·达里奥、埃雷拉·伊·雷西格和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的影响。但《黑色使者》却是一部从现代主义诗歌中脱胎出来的全新的诗集。它与现代主义诗歌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主义是脱离现实的,既脱离社会现实,也脱离诗人所处的氛围与心境,而《黑色使者》却具有鲜明的自传成分。诗人表达的是自己的经历、观念、信仰、价值观和赤裸裸的人性;现代主义诗人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明显的世界主义倾向,而巴略霍的作品却恰恰相反,具有家乡的、族群的、本土主义的特征;现代主义诗人所追求的是语言的典雅与韵律的和谐,而巴略霍不仅常常将日常的口语镶嵌在字里行间,有时还会将语言支解或根本不遵循现有的语言规范。

巴略霍的第一部诗集《黑色使者》共收录诗作69首,由《精巧天花板》《潜水员》《关于大地》《帝国怀想》《雷声》和《家庭之歌》组成。内容涉及亲情、爱情、宗教以及诗人和世人的生存危机。《黑色使者》是作为全书的序诗出现的。它表现了诗人在生活打击面前的怀疑和失望:

生命中有些打击,如此严重……

我不懂!

就像是上帝的仇恨;面对它们

似乎一切苦恼的后遗症

都在灵魂沉积……我不懂!

打击虽然不多;然而能……在最冷酷的面孔

和最结实的脊背上开出阴暗的沟壑。

它们要么是野蛮的匈奴人的战马

要么是死神派来的黑色使者。

……

诗集中有一组回忆古老印加帝国的诗篇,题为《帝国怀想》,这是本土主义在巴略霍诗歌中的集中表现。在第三首中,他这样写道:

耕牛走在通往特鲁希略的路上

像古老的酋长,沉思冥想……

对这生锈的暮色,

像为失去领地而哭泣的国王。

我在城垣上站立,思考着

福祸交替的规律;

在耕牛寡妇般的眼神里

无时不在的梦想已腐烂下去。

……

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本土主义不仅表现在对古老印加王国的怀念,还表现在对克丘亚语的自然运用,这样就给诗作增添了印第安民族特有的韵味与情调。诗人在这部诗集里抒发了对亲人和故乡既浓烈又苦涩的情怀。比如,他无可奈何地看着父母衰老下去,看着他们如何走到人生的尽头:

父亲变得衰弱无力

就像是一个除夕,

心不在焉地回首往事的

琐碎、启迪和残余。

这样的诗句暗示着在七十八岁高龄的父亲心中,往事都混杂在一起了。对他来说,生活目的不过是未来子孙的繁衍,而“未来”他是再也看不到了。远离家乡的诗人对父母充满了怀念之情:

父亲在沉睡。威严的面孔

表明平静的心灵。

此时此刻他多么甜蜜……

只能是我——如果他有什么苦涩的东西。

……

母亲漫步在果园里,

嗅着已经不存在的气息。

现在她是那么温柔,

那么出神、爱抚、飘逸。

……

在这组诗中,巴略霍还写了一首怀念兄长米格尔的作品:

哥哥,今天我坐在咱家的石凳上,

没有你,我们感到无限的忧伤,

记得此时咱们正在玩耍,

“可是,孩子们……”母亲抚摸在我们身上。

……

米格尔,在八月的一个晚上,

破晓时你去躲藏;

可这一回你没有欢笑,只有忧伤。

“躲藏”既指儿时的游戏,又指兄长的去世。对于弟弟的童心来说,哥哥没有死,不过是“藏了起来”。诗人将对哥哥的怀念与对孩提时代的回忆揉在了一起。诗集中有一些情诗,如本书中选译的《逝去的恋歌》。曾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秘鲁圣马可大学教授阿尔瓦罗·门多萨先生对笔者说过,他对此诗作了考证:印第安姑娘丽达是诗人邻居家的女孩,她总是翘首盼望在外漂泊的年轻诗人的归来。对诗人而言,尽管这段经历已成过去,但他的怀念之情却依然婉约动人。

《特里尔塞》是巴略霍于1919至1922年间在利马写成的,1922年出版。它与同一年出版的《尤利西斯》(乔伊斯)和《荒原》(艾略特)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它在首次出版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31年何塞·贝尔加敏在西班牙为该书作序并再次出版时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部与现代主义传统彻底决裂的作品,是拉丁美洲先锋派诗歌的里程碑。它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技巧,表现了诗人大胆的开拓精神。

首先,诗集的名字就令人难解,“特里尔塞”(TRILCE)是诗人杜撰的新词,TRI与3相关,它体现了诗人对事物除同一性、二重性以外的第三极思考。整个诗集以人的孤独、无助为基调,表现在非正义的社会中,人类所遭受的重重苦难。一般学者认为:TRILCE是由TRISTE(痛苦)的词头和DULCE(甜蜜)的词尾合成的。书中的诗没有标题,只有罗马数字。在这些诗句的迷宫中,读者没有任何向导,同时也就没有任何约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内容上讲,《特里尔塞》与《黑色使者》是一脉相承的: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人类的苦难。对巴略霍而言,人生就是一个悲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无不是人类的痛苦。这部诗集共有诗作77首,只用罗马数字作为标题。就内容而言,写爱情的35首,关于生存的23首,写家庭的7首,写监狱的6首,关于美学思考的6首。从形式上讲,《特里尔塞》既背叛了西班牙语诗歌的传统,也脱离了先锋派诗歌的主流。他非常注重诗歌的直观形象,而不是通过人的理智来进行情感的交流。书中诸多晦涩难懂的诗句表明,巴略霍拒绝廉价的和谐,主张大胆的创新。他鼓励人们拒绝对称,通过语言的矛盾和冲突来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诗集中许多类似呓语的诗句把先锋派的诸多“主义”融合起来,却又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主义”。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标新立异。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一种荒谬的语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和人类的痛苦与不幸。当巴略霍抒发自己的孤独和苦闷的时候,当他描写自己在狱中的遭遇和抗议社会不公正的时候,当他回忆自己失去母亲和家庭温暖的时候,诗人流露出了对所有被压迫者的关爱与同情。正是这种对人的终极关怀使巴略霍在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此,要指出的是该诗集的译介是极其困难的。且不说诗人有意而为的书写变异和词汇变异根本就无法翻译,就是与诗人的生存经历密切相关的想象力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要理解每一行诗的含义,除了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外,最好要在诗人的家乡住上一年半载,深入了解那里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与研究巴略霍的专家深入探讨,否则,要准确传达诗人的本意,几乎是不可能的。遗憾的是译者没有这样的机会,因而这里的翻译实属勉为其难,谬误在所难免,在此先把丑话说在前面。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巴略霍两次来到反法西斯前线,写下了《西班牙,请拿开这杯苦酒》。这句话模仿《圣经》中的《马太福音》。《圣经》中的译文是这样的:他(耶稣)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亦有此话,译文大同小异。)《圣经》中的“杯”指的是耶稣即将遭受的苦难,而巴略霍所说的“杯”显然是指西班牙人民遭受的苦难。这部诗集的标题,北京大学西语系已故段若川教授最早译为《西班牙,请拿开这杯苦酒》。意思是没错的。但考虑到其与《圣经》的联系,便译作《西班牙,请拿开这杯苦酒》。在《圣经》中是耶稣向上帝祈求,在这里是诗人向西班牙祈求。由此可知,革命的共和国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这部诗集由15首诗组成,其内容和形式依然保持着巴略霍的风格,与其他同一题材的诗歌迥然不同。这时的巴略霍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在诗中已经将工人看作“救星”:

工人,我们的救星,我们的救世主,

兄弟,请原谅我们欠下的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巴略霍虽然已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这部诗集中却不时影射《圣经》中的情节,这样可能会使天主教国家的读者感到亲切。如其中的第十二首《群众》与拉撒路复活的情节就颇为类似:

战斗结束,

战士牺牲了,一个人向他走来

对他说:“你不能死,我多么爱你!”

但尸体,咳!依然是尸体。

……

于是,大地上所有的人

包围着他;伤心而又激动的尸体看见他们;

慢慢地欠起身,

拥抱了第一个人;开始行进……

《人类的诗篇》是巴略霍在1923年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遗孀和劳尔·波拉斯·巴雷内切亚一道于他死后(1939)在巴黎出版的。全书由76首诗组成。不同版本的排列顺序有些出入,个别的诗句也不完全相同。这同样是令人惊心动魄的诗篇,光怪陆离的诗篇,也是最具有个性和激情的诗篇。1922年以后,巴略霍割断了与家庭和祖国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拮据、疾病的折磨、世道的不公使他的苦闷与日俱增,他甚至感到个人的总和不能构成一个社会,个人的存在与否是无关紧要的,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谁不叫卡洛斯或别的什么姓名?

对于猫,谁不以猫啊猫啊相称?

唉,我不过仅仅是出生!

唉,我不过仅仅是出生!

无动于衷的个人组成了群众,然而这个群众并不能抹去孤独的感觉。在《特里尔塞》中,诗歌的意境往往是主观的,巴略霍本人就是悲剧的中心,他力图以一种荒谬的语言和时间、成长、永恒、死亡等抽象概念搏斗。但是在《人类的诗篇》中,巴略霍已成了人类的代言人。在这些作品里,他和其他的个人都变小了,甚至转化成一些习俗、服饰和疾病,他们唯一的能力就是繁衍后代,这是何等荒谬的现实。在题为《帽子,大衣,手套》的诗中,他写道:

面对法兰西剧院,摄政咖啡馆,

一张桌子,一把安乐椅

安置在一个隐蔽的房间。

我一走进,扬起了静止的尘烟。

在我橡胶似的双唇之间,

一支点燃的烟,迷漫中可见

两股浓烟,咖啡馆的胸膛

胸膛中,忧伤的锈迹斑斑。

重要的是秋季移植在秋季中间

重要的是秋季用嫩芽来装点,

皱纹用颧骨,云彩用流年。

重要的是狂嗅,为了寻求

冰雪多么炽热,乌龟多么神速,

“怎样”多么简单,“何时”多么急促!

在这首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巴略霍将咖啡馆的“内室”变成“胸膛”,从它的凄凉景象写到诗人的忧伤,然后又写到外部的生活环境和违反常规的荒唐追求,从而表现了诗人苦闷、失望的心情。这首诗语言浅显,寓意深邃,既令人费解,又耐人寻味。

在巴略霍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处在经济萧条和社会危机中。他所看到的不是世界发展的前途,而是人类不幸的加剧。在创作《人类的诗篇》时,他已经不是狂热追求诗歌“绝对自由”的青年,已经亲身经历了人类所受的重重苦难。尽管如此,他并没有绝望,始终在号召人们与非正义的社会进行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诗篇》与《西班牙,请拿开这杯苦酒》是相辅相成的作品。总之,从诗歌内容上说,巴略霍是一位进步的诗人,革命的诗人,而从诗歌的艺术形式上看,巴略霍是一位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诗人。

译者

初稿于2003.5.27

修改于2012.6.19和

2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