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基于动机视角
- 李昊 李世平
- 3873字
- 2025-04-07 16:11:11
二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本书从蔬菜种植户内部动机视角探讨其生产过程的农业环境保护行为问题,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第一,基于中国农业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和农户农业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地位,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科学问题,依据行为经济学对个体行为的分析逻辑、动机拥挤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构建内部动机视角下农户环境保护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以期解决目前理论研究框架缺乏的问题,为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将种植户依据种植类型[3]分为两类,分析不同种植类型农户农业环境认知、农业环境保护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意愿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初步考察不同类型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以及探索性地分析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的影响因素。
第三,验证不同类型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分析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可能存在的“动机拥挤”以及检视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间的作用关系。不同类型种植户互为本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稳健性检验,以进一步检验本书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是否具有稳健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第四,总结本书研究成果,通过提升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认知程度,培育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向农业环境保护行为转化,以实现农业环境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探索性地提出一条农业环境保护非经济激励路径,为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在中国农业产出不断增加和农业环境恶化并行的大背景下,如何遏制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实现农业环境逐步改善已成为中国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直接主体和农业环境保护的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其行为对农业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引导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转变,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中国已制定《环境保护法》等9部环境法律和《森林法》《水法》等15部资源法律,其中与农业环境直接相关的法律有16部,地方性法规600余项,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法规和制度规范依然未能有效遏制中国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宋燕平、费玲玲,2013)。法规和制度规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以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为基础,其目标非常明确,政策制定者试图通过法律和制度规范来诱导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转变,可以预期农户理应做出积极的响应,但现实情况有较大出入,预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对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动机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当法律和制度规范与农户的行为一致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因此,研究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行为,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其中人类行为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关键(Lokhorst et al.,2011),如何对人类行为进行干预,使人们的行为逐步转变为环境友好型的行为方式是理论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衣食住行最基础的来源。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不禁诱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如何诱导农户向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便成为理论界的研究重点。
在经典经济学框架下,农户是“理性人”,经济补偿便成为对农户行为干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农业生态补偿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受到全球各国学者高度关注的、目前全球最大的农业生态补偿计划——欧盟农业环境措施的预期目标并未完成,导致原定计划不得不推迟,以及在生态补偿期后农户行为的“退化”(喻永红,2014),使得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又一次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争议的高潮。众多学者意识到传统经济学框架下,生态补偿所关注的是农户环境保护行为的外部动机,忽视了其内部动机的存在(Honig et al.,2015),内部动机并非“有”和“无”的区别[4],而是强和弱的差异(Pelletier et al.,1997),农业生态补偿并不是农业环境质量提升的唯一途径,甚至可能并不是经济有效的途径(Honig et al.,2015)。
理论界普遍认同的是,对个体行为的外部激励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内部动机则正相反,虽然起作用较慢,但行为的转变是长期的。在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上,经济激励对应的是个体行为的外部动机,所带来的是个体行为短期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稳定的,而内部动机才是实现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持续的稳定路径(Dedeurwaerdere et al.,2016)。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较为缺乏(Price and Leviston,2014),尤其是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Keshavarz and Karami,2016),阻碍了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常的环境保护行为理论分析框架较多地关注于个体行为的外部动机,而对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内部动机却少有关注,而内部动机恰恰是其环境保护行为的关键性因素(Bamberg and Möser,2007)。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对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分析进一步完善。本书在借鉴行为经济学分析框架、动机拥挤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内部动机视角的农户环境保护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以期进一步丰富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理论的研究内容,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总计七章内容,各章内容详细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该章的主要任务是概述中国农业环境恶化的现实背景,结合农户农业环境保护的微观责任主体地位,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及理论问题,进而提出科学问题;而后分别阐述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现实及理论意义和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述厘清现有研究的不足,寻找本书的突破口;进而设计本书的研究逻辑,即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最后提出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理论分析。该章的主要目的是对本研究所提出科学问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梳理研究中所用到的理论依据,具体包括农户行为理论、动机拥挤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最后,以本书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为依据,分析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依据,探讨农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内部动机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中的研究范畴以及对农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是兴趣还是责任进行初步探讨,阐述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逻辑,分析内部动机对农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形成本书实证章节的理论支撑。
第三章为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动机分析。该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本书所使用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种植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种植特征等;分析种植户对农业环境污染等的认知,测量农业环境保护的内部动机以及外部动机,比较不同种植类型种植户认知、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差异;初步探讨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最后探索性地分析了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为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的影响。该章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构建假想市场,诱导出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的最大支付意愿,识别真正的零支付者,描述受访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现状,并比较不同类型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支付意愿等的差异;实证检验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的影响,对是否愿意支付的影响及愿意支付者支付强度的影响,并验证对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来讲,其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否兼容。
需要说明的是,该章用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目的有两个。其一,在前期的初步访谈中发现农户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的理解并不完全清晰,一部分受访者农业环境保护意愿较强,另一部分则相对较弱。但农业环境保护意愿较弱的这一部分种植户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真实的不愿意保护农业环境者,另一部分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较弱的原因是其受家庭条件或外界条件等限制。受访者认为其无法实施农业环境保护的行为,其实是有意愿无行为,因此为保证本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必须识别出有意愿无行为这一部分农户,即真正的零支付者。其二,验证本书提出的研究假设,即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较强的种植户更倾向于拥有较强的农业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即不仅需要验证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强弱的影响,而且需要进一步验证内部动机是否影响了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支付意愿程度,并非用该方法评估农业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第五章为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该章描述了样本区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特征;然后比较了不同类型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之间的差异;最后检验了农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不同农业环境保护行为以及不同农户类型互为结果的稳健性检验,同时验证在不同行为中,内部动机对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验证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中是否存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拥挤效应。
第六章为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意愿和行为的关系。该章的主要内容是探索性地分析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行为影响的作用路径,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在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向行为传导中的作用。
第七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该部分通过对本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合分析结果凝练出本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指导实践;在此基础上对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最后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供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