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学构建正当其时

李国强[1]

中国边疆学既是一门具有优良学术传统的学科,也是一门渐趋兴盛的新兴学科。之所以说它有优良传统,是因为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诸多学人持续观察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边疆社会的发展和演进,在不断探索中国边疆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经世致用”等一系列学术品格。前人对真理求真务实、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历经千锤百炼后所积淀的经验、方法和手段,构筑了我们后人继往开来的基础,夯实了我们后人开拓创新的根基。

之所以说中国边疆学是新兴学科,是因为作为一个学科发展目标,这一命题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至今不过10余年的时间。在10多年的时间中,边疆研究日新月异的理论深化,助推着中国边疆学学科目标日渐明确;边疆形势深刻变化的现实挑战,呼唤着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早日成形。在学者们的辛勤耕耘和孜孜以求中,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迎来了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时期,其理论深度和广度,其学术内涵与外延,不断延伸、不断拓展,从而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以边疆史地为主体的传统中国边疆学,更加注重与边疆现实的相互衔接、有机结合,更加彰显寓于边疆历史研究中的边疆现实关怀。

边疆治理无疑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核心要素,以边疆治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指向,不仅贯通了中国边疆学理论解析的时空主线,而且使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设方向更加清晰可见。透过对边疆历史和边疆现实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考察、理论研究,探寻我国边疆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探寻我国边疆治理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而为科学阐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边疆现代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本次会议以中国边疆治理和中国边疆学构筑为主题,可以说顺应了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这一大势。与会专家学者会集了中国边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我相信,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一定会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在此,我想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就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问题再谈一点个人看法。目前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问题引起学术界同人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关于中国边疆学的互动交流、学术讨论十分热烈,有关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成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关于中国边疆学性质、体系、结构、功能的研究还不深入,关于中国边疆学理论、方法、手段、工具的研究还不透,在很多问题上存在较大或较多分歧,看法还不尽一致。甚至在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上,比如关于中国边疆学的概念界定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尽管认识上的差异性,是学科建设中十分正常的、必然经历的过程,但也深刻反映出中国边疆学具有突出的特殊性和学科建构的复杂性。

在我看来,建构中国边疆学,首先要界定一个概念,即什么是中国边疆学?我的定义是:中国边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它把中国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作为整体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边疆起源、演进的规律以及国家治理边疆的全过程。

其次要辨析两个属性,即学科的整体性和独立性。在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讨论中,学术界提出了边疆政治学、边疆经济学、边疆安全学等这样一些概念。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是对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有益思考,但遗憾的是,这些概念只强调和突出了单一专业方向的边疆研究,而忽略了中国边疆学的整体属性和它自身具有的独立特性。

一个学科可能源于某一个知识领域,但即使这个知识领域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也不能替代另一个全新建构的独立的知识体系。中国边疆学既不是包罗万象的“大箩筐”,也不是“中国边疆+某个学科”的简单公式,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中国边疆学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本质差异和原始属性。依据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延性、唯一性六大原则,从边疆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目标、学科派生来源等予以全面审视、系统梳理、客观归纳、科学总结,恐怕是我们建构中国边疆学的必由之路。如果中国边疆学仅仅停留在简单化的、“中国边疆+某个学科”的层次,就失去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意义了。中国边疆学是我们全力打造的唯一学科目标,我们很难想象在国家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的分类中,会同时出现边疆什么学,究其原因在于,它们至多是中国边疆学的分支或下一级学科的分类,而不是中国边疆学的主干。

最后把握三个要素:学术缘起、学术性质、学术范畴。厘清中国边疆学学术缘起,有助于把握中国边疆学的学术规律;廓清中国边疆学学术性质,有助于明确中国边疆学的理论方向;厘清中国边疆学研究范畴,有助于建构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以说,这三个要素是建构中国边疆学大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理论起点,而要科学、准确地把握边疆研究学术规律、理论方向和完整体系,并非易事,它有赖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我想这正是我们需要着力的方向和亟待开展的工作。

谈到中国边疆学的学科构筑,我们不能忘怀前辈们的贡献,而在诸多前辈中,成就卓著、贡献良多、最具引领作用的学者就是马大正先生。作为晚辈学人,我有幸在过去30年中,直接受教于马先生,在辅助马先生工作的岁月里,我无数次聆听了马先生关于中国边疆学的精到阐释,见证了马先生为中国边疆学构筑筚路蓝缕的学术历程。马先生是当代中国边疆史地学术研究领域的领军者,也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拓荒者,他之所以能够率先提出中国边疆学这一重大学科发展命题,正是基于他对边疆史地学术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他之所以能够始终站在中国边疆学建设的学术前沿,正是源于他对边疆理论问题的深度思考;他之所以不忘初心为中国边疆学的构筑倾注满腔热情,正是因为他对祖国边疆有着深沉的眷恋。“千年积累、百年探索”,是马先生对中国边疆研究历程的高度概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马先生数十年坚守边疆理论探索的核心价值;“悠悠边疆情,默默耕耘路”,是马先生致力于推进中国边疆学建设的精神写照。马先生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诸多充满睿智的思想,始终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2018年恰逢马先生八十华诞,在此祝愿马先生健康长寿,祝愿马先生学术生命长青!

构建中国边疆学,必须弘扬前辈们的优良作风,必须继承前辈们的先进理念,而最好的代际传承就是不断创新。中国社科院从今年开始实施学科建设的“登峰计划”,中国边疆研究所申报的“中国边疆学”成功纳入这一计划,根据工作安排,在本所由我负责该项工作的推进,边疆研究所的同事们正在全力投入到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拿出中国边疆所对中国边疆学系统阐述的理论成果。中国边疆所希望继续得到各位前辈的支持和帮助,愿与全国各学术机构和各位学术界同人继续加强合作和交流,为开创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新局面而携手奋进。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1]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