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格局·新空间:南宁五象新区打造国家级新区研究
- 李瑞红
- 1474字
- 2025-04-08 18:46:20
一 国家级新区建设回顾
国家级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的设立,40年的发展证明这是推动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1992年国家批准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2006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2010年国家再次启动国家级新区建设,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江西赣江新区等国家级新区陆续设立,截至2016年12月,国家级新区数量达到18个。从发展效果来看,国家级新区在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级新区建设时间轴见图1-1。

图1-1 国家级新区建设时间轴
从国家级新区发展过程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开先河和初步探索阶段。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正式开了国家级新区建设之先河。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以来,对上海市及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天津滨海新区的设立对带动北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经济发展速度“南快北慢”的格局。二是价值溢出和探索深化阶段。2010年以后,随着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的设立,国家级新区增加到6个,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新区布局也扩展至西部地区,新区建设目标更加多元。三是内外结合和稳步推广阶段。2014年以来,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等国家级新区的获批呈现稳步推广的态势,国家级新区增加至18个。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功能已从最初的国家级开放试点演变成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推动,呈现从沿海向内陆推进、由外向型转向内外部一体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将更多地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更多地从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着力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从国家级新区建设历程来看,18个国家级新区的创建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战略需求,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一是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定位必须充分融入国家区域战略思想。如兰州新区的创建就是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的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其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带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诉求。二是国家级新区要依托港口、机场、保税港区等重要交通枢纽,以达到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发展的目的。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等的交通配套设施完善,物流通畅,实现了信息共享。三是通过国家级新区建设,带动所在省份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如天津滨海新区的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这就要求天津滨海新区不仅要带动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而且要带动河北省乃至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四是国家级新区建设要有助于实现所在城市的空间拓展和老城疏解。从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开始,国家级新区普遍具有疏解老城人口、住房、交通、用地等压力的功能,适应所在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的需要。
此外,目前还有武汉光谷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江西昌九新区、沈阳沈北新区、新疆兵团乌昌新区等城市新区提出创建国家级新区的目标,国家级新区建设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综合改革、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