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化研究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思考[1]

胡美娟[2]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新时代国家战略需要。通过考察其实践历程,发现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全国其他地区高校一样经历了初创、形成、快速发展与创新发展时期。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

关键词:西藏高校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历史考察 经验思考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民族工作。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3]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4]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5]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6]2019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7]可见,党和国家对我国民族工作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则肩负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意义深远。

一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国家的重要安全屏障,做好西藏民族工作关系国家安全与西藏长治久安。因此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很具重要性和紧迫性,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求,要深入研究,努力探索。

(一)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可以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之中,是世界观与政治观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树立什么样的民族观,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西藏大学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西藏长治久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引导西藏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同时也具有紧迫性。大学生受心理年龄、家庭环境及社会风尚等因素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塑造成形,知识体系尚未完成建构,情感心理尚不成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西藏大学生民族理论、民族常识、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普遍欠缺,很容易误解与误读其他民族,影响民族团结,亟待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新时代国家战略需要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区冲突与民族矛盾不断上升,极端势力、分裂势力与恐怖主义相互交织,一些西方国家借“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制造民族分裂。近些年在西方反华势力支持下,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分子活动频繁,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影响很大,凸显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关系着民族团结,也影响着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在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的大背景下,西藏高校更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增强“五个认同”,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二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

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培养民族干部的学校,源于陕北公学的民族部。陕北公学解散后,在民族部基础上成立民族学院,乌兰夫为教育长,学员有汉、蒙、满、回、藏、苗、彝等民族,如藏族的天宝、扎喜旺须等。当时开设的学习课程有:“党的建设、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国社会发展史、有关抗战的理论和语文、历史、地理等文化课,同时也学习研究党的民族政策和蒙、回两族的历史。”[8]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陆续在兰州、北京、成都、武汉、咸阳等地建立了一批民族学院,开设民族理论课程。目前我国已有31所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作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了广泛传播。

西藏自治区陆续建有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7所高校。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院校,这7所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意识较强,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需要以其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面临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思考和探索,才能切合实际,有效解决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困境。

(一)初步宣传民族平等团结思想时期

西藏地区在和平解放前已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主要通过四川和西藏早期共产主义组织以及红军长征时期进行思想宣传。“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就关注西藏问题,并把西藏革命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中国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9]红军长征经过川康藏区时,针对当地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状况,初步制定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和纲领。1935年第2期《前进报》刊登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明确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主张解放被压迫民族”。[10]1936年,红四方面军支持藏族人民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博巴”自治政府,“博巴”自治政府虽与现行民族区域自治不完全相同,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平等思想及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政治主张。

(二)慎重稳定推进民族平等团结思想时期

西藏和平解放时期,民族工作方面采取慎重稳定方针,主要是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西藏和平解放前夕,为提高干部的理论素质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北京开办藏族班,西北军区也开办了藏民训练班,为进军西藏做好准备工作。1950年4月27日,周恩来总理会见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举办的藏族训练班学员[11],并向他们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这一时期,爱国统战组织也通过学校董事会、爱国青年组织、妇女联谊会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消除民族隔阂,加强同西藏爱国上层人士的团结。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继续培养西藏干部。1952年1月,西藏军区藏文藏语训练班正式开学,训练班后来改为西藏军区干部学校,以后又改为西藏干部学校。1952年10月,中央给西藏工委的《中共中央关于必须极端谨慎对待宗教问题等的四点指示》中提出:“办小学和训练藏族干部,也必须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必须依据自愿原则并在取得上层同意的条件下进行,并要尽量采用由适当上层人物出面办理的形式。”[12]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同意西藏工委开办短期和长期学校以培养藏族干部,培养对象以僧俗爱国知识分子和有影响的中上层人物为主,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及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成为日后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骨干。

1958年,西藏第一所高校西藏公学在陕西咸阳成立,西藏团校在宝鸡虢镇成立,团校的教材由公学编写供应,不久团校迁入咸阳校址。西藏公学从建校初期开始,除了文化学习,还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主义等专题教育。西藏工委对西藏公学的办学方针随着认识的变化有一个调整,1957年10月的办学方针为:“学制暂定五年,前三年以学文化为主,政治教育为辅,后两年加强政治课比重。政治教育方针应着重进行阶级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观的教育,树立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13]1958年10月,西藏工委批准了西藏公学党委上报的《关于学校教育方针的补充和修改意见》,重新修改的教育方针强调要进行“思政教育、阶级教育、肃清地方民族主义的教育以及破除迷信,进而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民族观、道德观和政策教育”[14]。这一方针在以后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持续不断为维护西藏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与民族团结培养人才。除了西藏公学,其他高校在建校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融入民族宗教常识、民族历史与文化、社会主义教育等相关知识,是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内容的雏形。

(三)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0年以来的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都强调了西藏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1980年和1984年的《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强调要对各族群众和干部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要经常不断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15]对此,西藏自治区召开学校党建工作专门会议,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民族、宗教与历史等教育,使西藏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994年7月,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自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16]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中提出:“要继续重视培养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革命事业心和较强业务能力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17]当年11月,西藏自治区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做出关于在西藏高校开设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的决定,并将此作为“两课”的重要内容之一。1996年起,自治区党委开始对干部队伍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三讲”教育。1998~2005年,胡锦涛同志分别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四次会议西藏代表团讨论以及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在中央精神及自治区工作要求指引下,西藏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开设了“民族理论课”“西藏革命史”“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藏族简史”[18]等涵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内容的系列课程。90年代后,由西藏教委牵头编写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爱国主义教育概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宗教与社会》《民族理论教程》[19]等“两课”区编补充教材。21世纪初,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下,相关著作开始问世。2000年,帕巴次成、沈开云主编《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通俗读本》,2002年西藏民族学院杨维周教授主编《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讲座》,2004年徐平、包智明编著《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通俗读本》,2009年牛治富主编《西藏“四观两论”干部读本》,2012年周松青主编《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概论》,这些著作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提供教学资料支持,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内容。2004年,西藏自治区教工委和区教育厅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教材正式出版,并在全区高校统一使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进入独立课程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成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色课程的重要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总之,从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等情况来看,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不断探索适合西藏区情的课程设置,逐步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相结合,更多融入了地方性知识,避免了其他地区高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理论性过强的问题,增强了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与吸引力。

(四)新时代创新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民族工作提出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观点和论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新成果。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这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视。在当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21]同时他强调青少年时期是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要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22]由此可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不仅关系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也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新时代国家战略需要。

新时代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我党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的优良传统。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23]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内在规律的新把握,对西藏工作面临形势的新认识,是党中央治藏方略的创造性发展。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2018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中提道:“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24]西藏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工作要求,高度重视西藏民族宗教工作,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同志在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九次党代会、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以及在西藏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八个坚持”的贯彻落实中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做好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指引下,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创新更有力度和深度。西藏自治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课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经过多次修订与完善,于2019年春季学期更名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其创新性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第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举措。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路径。西藏高校是多民族生源聚集之地,更需要加强“三交”理念教育,使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苯教、藏传佛教、天主教以及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西藏地区多元并存,反分裂斗争存在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因此西藏高校及时有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紧迫且重要。

三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经验与思考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经历了初步宣传、萌芽形成到快速发展以及创新发展时期,结合西藏地区特殊区情,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进行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发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代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与经验

一是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进取。西藏各高校建校初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都融入民族宗教常识、民族历史与文化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内容。改革开放后陆续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西藏简史”等相关课程。2004年,《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材正式出版,西藏各高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程,标志着该课程进入独立化课程阶段。该课程是西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课程开设后教育效果良好,为及时响应、贯彻落实中央最新精神和区党委要求,教材修编小组成立,结合前期教学经验,于2010年、2013年及2015年对教材进行了修订与完善。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教材修编小组于2018年再一次修订教材,在继承、丰富和发展原有“四观”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于2019年春季学期在西藏高校统一试用,课程即更名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该课程在西藏自治区开设以来,一直致力于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集体编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集等教学资料,相关专家学者也发表研究论文,关注教育教学的改进及课程实效性的提高。西藏大学承担的该课程先后获得校级精品课程、西藏自治区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总之,本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成效整体良好。

二是教育途径渐趋多元。西藏高校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向其他学科渗透,探索教育途径多元化。西藏高校四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入民族宗教等知识,其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也在教学中主动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例如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和西藏特点,与普通高校语文教材相比,西藏的语文教材添加了更多民族知识、民族文学尤其是西藏文史知识。此外,西藏高校依托“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以及民族节日庆典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地区开发、合作、强基惠民驻村扶贫等活动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有效途径。2011年10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25]活动,西藏各高校也参与其中,选派教师工作队进行驻村工作,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驻村工作队承担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寻找致富门路、进行感恩教育、办实事解难事五项任务,力图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强基惠民”活动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于理论的实际更好地结合。

(二)探索新时代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模式创新

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自开展以来,一直致力于课程建设推进,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拓展多元的教育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模式创新,以期提高西藏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西藏高校大学生牢固树立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价值观,牢固树立“两个维护”、“三个离不开”、“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二是系统性地研究教学内容。以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反分裂斗争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学内容,通过重塑教学内容,转换表达方式,集体编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标准教案大纲、汇集教学案例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并依此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重点是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在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思政”新理念,引入网络新媒体教学平台,配合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关照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不断提高西藏大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是更新教学手段。基于西藏地区民族文化多样和反分裂斗争的特殊区情,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两个转化”创新模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增强西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课堂—课外—社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维护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探索完善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注重对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评价,注重对他们理性对待宗教方面的评价。


[1]本文系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研究”(SK2017-18)阶段性成果,受西藏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资助(GZS201706)。

[2]胡美娟,1977年生,陕西宝鸡人,法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第93页。

[4]人民日报评论员:《切实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二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8月28日第1版。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3页。

[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

[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5/c_1125195786. htm,2019年11月5日。

[8]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820页。

[9]崔海亮:《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第58页。

[10]徐万发、钟金慧:《红军长征与马克思主义在藏区的传播》,《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1]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大事记(1949-2004)》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第16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90页。

[13]崔海亮:《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第81页。

[14]崔海亮:《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第82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424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462页。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488页。

[18]吴颖、王毅:《试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经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9]罗桑才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况、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第14页。

[20]《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2014年5月29日。

[2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1版。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3页。

[23]朱晓明、张云、周源、王小斌主编《西藏通史·当代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第581页。

[24]《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西藏民族大学官网,http://www. xzmu.edu.cn/getcontent?id=52508&url=show,2018年10月17日。

[25]曹水群:《依托“强基惠民”活动推进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西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