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古诗词鉴赏阅读攻略
- 邵鑫编著
- 2634字
- 2025-04-21 18:59:53
第二章
古诗词是什么
什么是古诗词?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能准确阐明古诗词本质的是“诗言志”三个字,它出自古代文论家对《诗经》的评论,它是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言志”,即诗的本质是“志”,“志”就是作者的心,所以古代文论家认为诗表现的就是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如今,我们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学和文化。其中,文学就是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当然,这种表达是一种曲折的、艺术的、审美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诗是最纯粹的文学,因为诗是最纯粹、最简练、最传神的。
学习古诗词,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这首诗表面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是这首诗想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第三是这首诗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写作手法。
所以,古诗词考查三个方面:第一,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和组成要素,即考查文言阅读能力和形象感知能力;第二,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考查主旨把握能力;第三,读懂古诗词的写作技巧与手法,即考查鉴赏能力。
一、古诗词写了什么——文言阅读能力与形象感知能力
古诗词写了什么,主要涉及两项能力:文言阅读能力与形象感知能力。
什么是文言阅读能力呢?读任何一首古诗词,其实都是在读一篇小小的文言文,因为古诗词也是用文言写成的。
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题目中的“过”是什么意思呢?在此处,“过”不是表示经过,因为第一句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准备好了吃的喝的,邀请“我”到他家里去做客。所以“我”不是途中经过老朋友的家,而是特意到朋友家中去。在此处,“过”表示到那里去拜访,这是一种古今异义。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标题中的“晓”都是指天亮。知道这个意思后,你自然也能知道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晓”也是指天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所以,如果你在读古诗词时注意读懂每一个字词,如果你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文言字词的意思,那么考试时即使遇到了完全不熟悉的诗词,你也能看懂。
解决文言这个难题之后,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词是由一系列的形象组成,有时候是人物形象,有时候是景物形象,有时候是事物形象。我们在读古诗词时,需要特别注意诗词中写了哪些形象,这就是形象感知能力。
二、古诗词想写什么——主旨把握能力
接着,我们来谈“古诗词想写什么”这个层面,它涉及主旨把握能力。我们不但要知道诗词表面上讲出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词,作者想通过这首诗词传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考查了我们是否能有效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比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很多孩子都能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这首诗到底在讲什么却不甚清楚。《春晓》并非一首赏春诗,而是一首惜春诗,作者在惋惜春光即将逝去,时光匆匆流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来分析。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在30岁之前基本过的是隐居生活,在30岁到40岁之间,跑到京城去考试,考了十年都没考中,40岁之后开始云游四海,这是孟浩然一生的基本轨迹。孟浩然最初选择隐居的原因是考进士太难了,通过科考当官的可能性,远远不如隐居得名后被请出山当官的可能性高。所以,孟浩然假装不想参加科举,选择隐居于鹿门。鹿门在当时是著名的隐居地,这显然是孟浩然故意之举。
孟浩然在创作《春晓》这首诗时,大约二十八九岁,正处于隐居生活的尾声。这首诗的大意是:在这大好的春天,鸟儿处处啼叫,而我在屋内,也不知道外面的花儿被昨夜的雨水打落了多少。孟浩然好似在说:我的青春就像这花儿一样,已经所剩不多了,但没有人知道我的花儿掉落了多少。所以,《春晓》并非赏春诗,而是惜春诗,这是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所感受到的。
再比如,孟浩然后来还写过一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何作者要写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面上写的是洞庭湖的水势浩大,实际上是在奉承张丞相权势滔天。孟浩然正是想借张丞相之势,获得做官的资格。但这种请求不能写得太直白了,毕竟诗歌是艺术的、曲折的表达,所以孟浩然写的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并没有直接说自己想要做官,而是继续围绕着洞庭湖写,他说“我”多么想在洞庭湖上划小船,可是“我”没有桨;“我”多么想钓鱼,但是“我”没有网。他想说的,无非是“我”渴望被人赏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所以,读懂一首诗的关键在于读懂作者的心声。这种主旨把握能力,就是读诗的关键。
三、古诗词是怎么写的——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和技巧
最后,我们来谈古诗词是怎么写的,也就是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和技巧,这些手法和技巧有什么作用。这涉及鉴赏能力。
考试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基本上会从四个维度进行考查。第一是对古诗词形象进行分析,即内容层面。第二是分析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主旨,即主旨层面。第三是分析这首诗词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即鉴赏层面。第四是考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鉴赏层面。
古诗词鉴赏考查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
●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形象分析类的题目是最多的。在形象分析之余,偶尔也会考一道思想感情类题目,但是这类题目往往比较简单,不会涉及太深入的分析。至于技巧层面,考得相对较少,偶尔考的也是简单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等。
所以,小学生一定要着重打基础,熟悉常见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具备比较好的基础文言阅读能力。
●初中阶段 到了初中阶段,思想主旨的考查是第一位;表现技巧分析和内容形象分析基本上并列第二位,相对来讲不会太难。不过,相对于小学阶段,表现技巧要更丰富一些。
所以,初中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古诗词实际要表达什么,同时,初中生需要接触一些表达技巧。
●高中阶段 到了高中,第一考查鉴赏分析,第二考查思想主旨,最基础的形象分析层面反而考得非常少。所以,高中生需要对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非常熟悉。